陳亭宇
在東北的抗日斗爭中,有一支英勇善戰的部隊,那就是楊靖宇領導的東北抗日聯軍第一軍,它的前身是東北人民革命軍第一軍,而東北人民革命軍第一軍建立的基礎是第一獨立師。1933年9月18日建立的東北人民革命軍第一軍第一獨立師(以下簡稱“第一獨立師”),不僅是黨領導下的抗日隊伍,更是南滿地區最主要的抗日武裝力量。
中共滿洲省委在1933年5月15日通過的《關于執行反帝統一戰線與爭取無產階級領導權的決議》中,提出“以最好的游擊隊為基礎建立人民革命軍”[1]。在《給磐石中心縣委及南滿赤色游擊隊的信》中,省委明確提出要將中國紅軍第三十二軍南滿游擊隊“改為東北人民革命軍第一軍,目前軍隊的編制稍稍再向前發展時(一倍左右),立刻編制成為一師”[2]。
中共南滿地區縣委按照擴大反日統一戰線的指示,進一步鞏固和發展了紅軍游擊隊,積極吸收廣大工人、農民參加,使游擊隊的人數不斷增加,到1933年9月,紅軍游擊隊已發展到300余人,其中黨團員占一半以上,通過斗爭實踐,培養鍛煉了一批政治素質好、實戰能力強的干部,為第一獨立師的建立儲備了一定的干部人才。同時團結其他抗日武裝共同抗日,使“南滿”地區的抗日斗爭呈現出聯合抗日的大好局面。
1933年9月18日《東北人民革命軍第一軍獨立師成立宣言》發表,宣示著第一獨立師正式成立。《宣言》鄭重宣告:“東北人民革命軍第一軍獨立第一師是東北三千萬民眾的武裝力量”,“為中國民族獨立解放與國土完整而戰,為推翻滿洲國統治建立民眾自己的政權而戰,為東北的三千萬民眾的利益而戰”[3]。當日還頒布了《東北人民革命軍政綱》《東北人民革命軍暫行規則》《東北人民革命軍士兵優待條例》。10月9日又頒布了《東北人民革命軍斗爭綱領》《告反日義勇軍戰士兄弟書》等重要文件,明確提出了東北人民革命軍的性質、任務和紀律,以及與反日武裝結成作戰同盟的條件。
為慶祝第一獨立師的成立,中共南滿中心縣委在十余個地方召開了有2000多反日群眾參加的慶祝大會,宣傳東北人民革命軍的性質以及成立東北人民革命軍的重要意義,并且開展了募捐活動。中共滿洲省委也在9月30日發來賀電,指明人民革命軍今后的任務:“要驅逐日本一切海陸空軍出東北,收復失地,保護中國領土的完整及民族的獨立和解放,打倒滿洲走狗國的統治,建立民眾的政府。”[4]
第一獨立師司令部下設政治部、參謀處、軍需處、軍醫處以及政治保安連,楊靖宇任師長兼政委,李紅光任參謀長,史鐵巖任政治部主任。第一獨立師下轄兩個團,第一團團長袁德勝、政委樸翰宗、參謀長李松波;第三團團長韓浩、政委曹國安。另外,設有一個少年鐵血營,全師共三百余人。
第一獨立師成立不久,師司令部帶領一團及保安連、少年營,從磐西來到磐東,與其他抗日隊伍聯合,先后在西安(今遼源)夾信子、榆樹川等地與日偽軍作戰,取得戰斗勝利。第一獨立師的建立和發展使日偽軍非常恐慌,立即調動了12000多人的兵力進行了為時40天的“大討伐”,敵人為了消滅第一獨立師,摧毀以玻璃河套為中心的磐石抗日游擊根據地,采取了四面包圍,重點圍攻的方針,“由‘滿’軍包圍以磐石為中心之約二百里方圓,以日軍二三百人向中心地區,用游擊方式,不斷進攻;其進攻方式,先集中于離小城子三四十里之地點,從拂曉與白日中,由四面包圍進攻。大隊為馬隊,為武裝力量,似乎舉其全力與全能,每二十余人中有機關槍一二架,并每日必有飛機一二架來往投下炸彈,極盡其威脅畏恐之能”[5]。面對敵人的瘋狂進攻和屠殺,第一獨立師沒有退卻,從磐東打到磐西,堅持戰斗一個多月。按照中共滿洲省委擴大游擊區的指示,沖破敵人的“圍剿”,第一獨立師留下一團和少年營在磐石游擊區繼續堅持斗爭,主力部隊渡江南下開辟新游擊區。
1933年10月27日,第一獨立師司令部帶領三團和政治保安連,從玻璃河套的大小生財溝出發,經過小城子、石嘴,當晚在黑石鎮附近渡過輝發江,浩浩蕩蕩地向東南方向開去。沿途不斷宣傳中國共產黨的抗日主張,宣傳人民革命軍的救國綱領,受到了廣大抗日群眾的熱情歡迎。正如楊靖宇在1933年12月2日寫給省委的報告中所講的那樣:“我軍所到之處,到處得到廣大群眾的擁護和愛戴,各地群眾自動殺豬買酒送給隊伍,請求我們的隊伍常在當地活動。”[6]
11月15日,第一獨立師在金川縣旱龍灣地區與敵人發生了遭遇戰,廣大指戰員英勇還擊,給邵本良偽軍以重大打擊。接著部隊由楊靖宇同志率領,直奔東邊道中部地區的重鎮三源浦。11月24日夜里,第一獨立師二百余名戰士,趁敵軍外出未歸,接近三源浦市街,由幾十人組成的偵察隊帶著梯子、繩子,首先從南、北、東三個方面越墻而入,很快控制了要害部位。接著司令部下令發起全面進攻,迅速占領了全鎮,繳獲了大批財物,基本上解決了全軍的冬需物資。人民革命軍戰士進街后,到處張貼標語,號召人民群眾積極參與抗日斗爭,同時嚴格紀律,贏得了百姓的擁護。為防備日偽軍報復,第一獨立師迅即撤離三源浦。部隊撤離時,大小商戶主動殺豬擺酒進行慰問。緊接著,聯合“老長青”部智取了涼水河子,又與一團和少年營匯合,共同進攻交通要地八道江。后在回頭溝、哈尼河、板石河、輝南四岔等地粉碎了敵人的多次進攻。這時的第一獨立師,就像一股強大的紅色風暴,席卷著南滿大地,日偽軍聞風喪膽。
第一獨立師進軍江南后,連戰連捷,勢如破竹,在抗日軍和廣大人民群眾中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在很短時間內,就有十幾支抗日軍集聚在第一獨立師的周圍。為了加強抗日武裝力量,狠狠地打擊敵人,1934年2月21日,第一獨立師與南滿各抗日武裝共17支隊伍,在臨江縣墻砬子召開了抗日軍大會,成立了東北抗日聯合軍總指揮部。會上通過了《東北抗日聯合軍成立宣言》《斗爭綱領》《抗日聯軍賞罰條例》《對人民革命軍醫院和修械所的共同使用規則》《抗日聯軍共同作戰勝利品處理條例》以及《對叛徒懲治辦法》等文件。各抗日軍除一致同意東北人民革命軍的斗爭綱領以外,又加進去三條,即:一是不投降,堅決抗日到底,如有勾結敵人叛變等情,一經查出,由總指揮部解除該隊武裝,按軍法行事;二是在各隊游擊區內,反日群眾或反日工作人員可以任意進行工作,隊伍應給以保護;三是允許并幫助反日群眾開展反日斗爭[7]。為了方便組織領導,將參加會議的17支抗日軍編成8個支隊。會議最后用投票的方式選舉產生了抗日聯軍總指揮部的領導成員:總指揮是第一獨立師的楊靖宇,副總指揮是“老長青”的隋長青,參謀長是“南滿游擊隊創始人之一”的李紅光,政治部主任是第一獨立師的宋鐵巖,外交委員是“趙參謀長”的趙明(銘)思,其余各隊負責人也都被選為參謀或委員。
總指揮部成立后,各支隊分頭活動,具體劃分了各自的活動區域。許多抗日軍在大會以后都自覺地認真貫徹抗日聯軍斗爭綱領,這對“南滿”人民抗日武裝斗爭的發展,起到了很好的推動作用。
抗日聯軍總指揮部成立后,為了保護老游擊區,開辟新游擊區,楊靖宇同志在以河里為中心的金川、臨江、柳河縣境居中指揮,并聯合“老長青”“趙參謀長”等抗日軍,連續向通化水曲柳、夾民嶺、臨江三岔子、金川大荒溝、臨江林子頭等地日偽軍發起攻擊,給敵人以重創,沖破了12000余名日偽軍的圍剿。為了不斷擴大游擊區,聯合更多的抗日隊伍,1934年7月,楊靖宇率領第一獨立師兩度南下,先后聯合抗日軍蘇子余部進攻興京、桓仁等地,在八里甸子、四道嶺子、大青溝等地同日偽軍發生多次激戰,并且成功地避開日偽軍的“討伐”。
隨著游擊區的不斷擴大,第一獨立師每到一地都召開群眾大會,宣傳共產黨的抗日決心,宣傳抗日救國的道理,撒下了抗日的種子,吸收了大批反日青年入隊,第一獨立師迅速發展壯大,到8月間總人數已達700人,活動區域已擴展到磐石、樺甸、伊通、雙陽、吉林、西安、海龍、東豐、輝南、濛江、撫松、臨江、金川、清原、興京(今新賓)、桓仁等近20個縣。
第一獨立師,是中國共產黨在東北建立的第一支正規軍隊,他們認真貫徹黨的抗日統一戰線政策,使得跟隨第一獨立師共同抗日的抗日軍越來越多,改變了東北地區各抗日軍各自為戰的局面,逐步發展成為“南滿”地區人民抗日救國斗爭的中心力量,為東北人民革命軍第一軍的建立奠定了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