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穎華 魏歆媚
上海自1843年開埠后,體育文化的輸入尤為興盛。上海現存的風格各異的體育歷史建筑是對西方體育文化在當時中國發(fā)展傳播的現實反映,也是對近代中國體育接受西方方式,萌芽生長過程的歷史再現,作為記錄上海體育歷史建筑發(fā)展的檔案真實地留存下了重要的時空信息。
2017年10月,習近平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加快推進體育強國建設”[1]。2019年9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fā)《體育強國建設綱要》,將體育文化建設列入九大建設工程之一[2]。做好體育歷史文化遺產的保存和開發(fā)工作,正是體育文化建設的重要基石。
1.保護體育歷史建筑,建構體育文化記憶。意大利建筑師、藝術評論家和藝術史學家波依托提出:“過去遺留下的那些歷史建筑,不僅具有建筑研究價值,更有重要的歷史文獻作用。”[3]體育歷史建筑檔案蘊含著體現建筑的歷史價值、藝術價值和科學價值[4]等多重信息,深度挖掘檔案文獻資料,有助于體育歷史建筑在修復、改造和完善的過程中保留并重現其多元化的價值體系,達到保護體育建筑、建構體育文化記憶的目的。
2.弘揚上海體育傳統(tǒng),打造城市體育名片。深入挖掘上海體育歷史建筑檔案信息中的文字、圖片、影像資料等內容,有助于理解上海體育傳統(tǒng)的形成過程,具像化、形象化、情感化地打造上海城市體育名片。體育建筑檔案蘊含著當時人們參與體育運動的文字、圖片、影像等資料,能夠加深人們對上海體育傳統(tǒng)的認識,深化城市體育名片的時代內涵。
3.凸顯體育檔案價值,傳承中華體育精神。20世紀初,上海多所有名的教會學校設計建造了當時功能齊全的體育館,傳播西方體育運動。對于學校體育歷史建筑的開發(fā)不僅可以展示建筑風格的藝術價值,更能展現特定歷史時期下,學生們通過體育鍛煉、競技比賽來強健體魄、磨練意志、洗刷恥辱的精神風貌。
1.上海體育歷史建筑現狀。上海體育歷史建筑是指1949年前,在上海地區(qū)建造并存留下來的相關體育運動建筑和場所。上海體育歷史建筑檔案資源的開發(fā)客體是指所有與上海體育歷史建筑有關的文字、圖像、音頻和視頻等各種形式的歷史記錄。從收集范圍上來說,包括有關上海體育歷史建筑的建筑工程檔案、相關歷史文獻資料、研究成果、相關文化產品等。
上海開埠后逐漸接觸到西方體育,并成為近代中國體育文化的發(fā)源地之一。據記載,在近代上海出現過的體育場所大大小小共有一百余處。然而經歷了百年的歷史變遷,許多體育場所都慢慢消失在歷史長河里。要搞清情況,首要的是從上海體育歷史建筑的存留現狀說起。通過筆者的調查和梳理,目前留存的上海體育歷史建筑共有15處,具體詳見下表。
2.上海體育歷史建筑檔案保存現狀。隨著上海城市建設的不斷發(fā)展和對歷史建筑的日益重視,目前15處上海體育歷史建筑均為文物保護單位,其中有4處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7處為上海市文物保護單位、4處為區(qū)級文物保護單位。建筑本身得到了較好的保護和修葺,但對其相關檔案的開發(fā)與保護的重視程度還遠遠不夠。目前,現有的檔案保存情況主要呈現以下特點:(1)體育歷史建筑時代久遠,檔案資料的保存缺乏完整性、系統(tǒng)性。上海現存的大部分體育歷史建筑建于20世紀初,距今已有百年歷史,期間經歷了清末民初的變革以及新中國成立之后的建設等多個歷史時期,在建筑名稱和行政區(qū)劃上多有更迭,檔案散落現象嚴重,城市的高速發(fā)展帶來的變化也增加了檔案開發(fā)的難度。(2)檔案管理主體多極化,存在“信息孤島”現象。由于上海體育歷史建筑分布于不同的地方,檔案系統(tǒng)又有層級隸屬關系,所以其檔案也存在于多個機構。目前,上海體育歷史建筑檔案主要分散在上海市檔案館、上海城建檔案館、區(qū)縣檔案館、各建筑使用單位檔案部門等,如高校、中學、博物館、上海市體育局等單位。管理單位之間相互獨立,缺乏有效的溝通,甚至不對外開放,導致檔案資源存在“信息孤島”現象,存放的檔案主要為工程建筑檔案、建筑影像檔案、與建筑相關的記載、編研成果等。(3)檔案資源整體利用率較低,檔案資源信息化建設有待進一步深化。由于重視程度不足,檔案資源開發(fā)利用未得到應有的重視和保護,缺乏有效整合,部分處于待開發(fā)狀態(tài)。檔案資源的共享度都較低,未充分挖掘出檔案信息資源的利用價值。檔案數字化程度有待提升,檔案數字化傳播有待拓展。
1.建立館際聯(lián)動機制,全面搜集和保存體育歷史建筑檔案信息資源。由于體育歷史建筑檔案資源具有分散性和豐富性的特點,不可避免地涉及多個保管機構和管理主體,甚至還有相當數量的歷史檔案存儲在文博部門、圖書館等文化機構當中。因此,開展館際聯(lián)合,消除館際壁壘,建立各部門之間的協(xié)調聯(lián)動信息共享機制是非常必要的。應嘗試建設區(qū)域間、館際間的檔案資源溝通交流共享渠道,完善合作的權責劃分,超前規(guī)劃、統(tǒng)籌協(xié)調,真正實現對信息資源的有效整合。也可以由單一地方檔案部門開發(fā)轉變?yōu)榈胤綑n案部門主導、社會組織協(xié)作和個人參與的開發(fā)模式,通過對文字、圖片、視頻等多種形式的檔案史料的全面搜集與保存,以構建完整的社會記憶和特色記憶。
2.利用豐富的信息化手段,構建體育歷史建筑檔案開發(fā)與利用的技術網絡。科學技術的蓬勃發(fā)展推動了檔案領域技術的更新迭代。新興技術的廣泛應用是檔案存儲、管理、保護、傳播等多個環(huán)節(jié)的內在需求。將大數據技術用于檔案數據的智能分析和深度挖掘,有利于檔案價值的激活和檔案資源的共享。云計算是一種新興的共享基礎架構方法,最大的優(yōu)勢是脫離物理空間,通過網絡來滿足用戶的動態(tài)需求。因此,可以借助云計算消除檔案信息資源之間的壁壘,實現異地檔案信息資源共享,提供更加個性化服務。通過對大數據技術的聯(lián)合應用,通過數據加密、訪問控制等技術,實現對檔案資源的高度保密管理。
在對上海體育歷史建筑檔案的開發(fā)中,可以使用BIM(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建筑信息模型)技術使檔案通過多元化的數字信息集成,實現結構化的IFC模型數據和非結構化的文檔數據的讀取、保存、提取、集成和擴展。BIM技術還可通過與GIS技術的疊加實現地理空間的整合,并結合物聯(lián)網技術完成內部和外部信息資源的交換與共享,形成一個具有分析、處理、管理、決策能力的智慧服務系統(tǒng)。同時,該項技術還具備模擬建筑物模型,對真實世界中的事物進行模擬實驗的功能,如節(jié)能模擬、緊急疏散模擬等[5]。該項技術的使用可以使二維化的物質結構以三維化的形態(tài)呈現,增加檔案內容的吸引力,讓閱覽者身臨其境,達到與歷史空間真實觸碰的交互效果。除此之外,還可以利用Web3D技術、360度全景技術等虛擬現實技術[6],通過網絡的方式將歷史建筑過去、現在豐富的信息內涵全面呈現給參觀者。
3.搭建互聯(lián)網平臺,促進體育歷史建筑檔案資源的開發(fā)與傳播。在網絡碎片化時代,信息的有效傳播以及對于趨勢的引領變得愈發(fā)重要,檔案開發(fā)也需要運用受眾的思維去理解上海體育歷史建筑中的信息含義,才能制造出人們喜聞樂見的產品,才能落實開發(fā)的實際意義。各館藏機構應重視對互聯(lián)網技術的應用,結合自身的實際情況,積極構建門戶網站,組建多媒體展廳,開通微信公眾號和專用APP,提高信息資源的共享效率,實現檔案信息的有效增值。以共享數據庫的形式實現資源共享,整合數據資源,形成系統(tǒng)化、有序化的資源傳播平臺。并可結合微信公眾號、微博賬號等社交媒體平臺傳播檔案信息資源,并基于微博和微信差別化的平臺定位采取不同的傳播策略,增加開發(fā)成果的傳播形式,輻射范圍更廣的受眾群體,實現傳遞體育歷史建筑價值的目的。實現檔案內容與受眾的可視化、便利化、趣味化對接。
4.多方面措施共舉,保障體育歷史建筑檔案資源開發(fā)利用的持續(xù)化發(fā)展。多方面引進人才是保障檔案工作持續(xù)化發(fā)展的關鍵一招。上海體育歷史建筑檔案資源的開發(fā)工作體現出跨學科的協(xié)作性要求,既需要熟悉檔案專業(yè)的工作經驗,也需要掌握歷史信息的收集和研究方法,還需要網絡信息技術的支持和新媒體傳播的配合。這對從業(yè)人員有了更高的要求,引進多方面人才支持檔案開發(fā)利用工作也將變得越來越迫切。
充足的資金保障是檔案資源開發(fā)正常化、可持續(xù)化的基石。應重視加大經費投入,積極提升硬件和軟件設施水平,提供相應的科研經費。但在實際運作中,檔案機構的相關經費往往捉襟見肘,非國家性的重點檔案項目難以得到開發(fā)利用的資金保障。因此,資金來源需要廣泛依靠社會力量,創(chuàng)新資金來源渠道,通過申請科研經費、與社會組織進行合作等方式,獲得更多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