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工商大學會計學院 曾 敏
隨著企業規模的不斷擴大和資本市場的越發成熟,企業財務報表舞弊現象不減反增,而導致財務報表舞弊現象增加的重要原因之一是企業管理層。2001—2013年之間,中國證監會公布了139家由于財務報表舞弊而受到處罰的上市公司,其中有1290多名管理層人員涉及其中。相關學者對管理層和財務報表舞弊之間的關系進行了一系列的研究,但是很少有學者討論企業競爭戰略選擇與財務報表舞弊的關系。
1.管理層權力分析
管理層權力是指企業內部的治理不太完善或者企業外部監督缺乏約束機制時,公司管理層人員對公司管理的影響力及決策力。在劃分管理層維度方面,譚慶美等人[2]從組織權力、所有權權力、專家權力和聲望權力四個方面詳細解釋了管理層權力的內涵。在管理層權力配置和效應方面,趙剛[3]等人認為,隨著管理層權力的不斷提高,管理層人員獲得的貨幣性財富及非貨幣性利益也會相應提高。
2.競爭戰略選擇分析
張蕊[4]認為,在當今高質量、高速度、高經濟發展的時代,企業的戰略目標應該是以五大發展理念為前提的企業價值最大化,即追求高質量、高經營業績。對于產品市場的競爭戰略,根據Porter[5]提出的總體戰略思想,可以把競爭戰略化分為成本領先型戰略、差異化型戰略和集中化型戰略三種基本類型。而March[6]認為,競爭戰略應分為卓越運營型、產品領先型以及客戶親密型三類戰略。
本文的研究采用進攻戰略和防御戰略分類,其原因是Miles和Snow提出來的競爭戰略分類方法是廣泛認可的型戰略,他們認為進攻型戰略是指創新型企業力圖識別和利用新產品、新市場的機會型戰略;防御型戰略是指企業注重產品和服務的生產和分銷效率,注重保護和鞏固現有市場的競爭戰略;分析型戰略屬于進攻型戰略和防御型戰略之間的一種居中型戰略。許多學者都采用了他們的分類方法進行研究。不僅如此,Miles和Snow提出的進攻型戰略與Poter提出的差異化型戰略、March(1991)提出的探索型戰略以及Treacy[7]提出的產品領先型戰略基本一致。本文主要研究Miles 和 Snow提出的進攻型戰略和防御型戰略對財務報表舞弊的影響,沒有過多考慮分析型戰略對財務報表舞弊的影響,是因為這三種戰略被定位為一個連續體,進攻型戰略和防御型戰略位于這個連續體的兩端,而分析型戰略則處于該連續體的中間位置,具有攻守兼備的戰略特征,其特點不明顯,不易進行比較研究。
3.財務報表舞弊分析
盧馨、李慧敏等人[8]認為,財務報表舞弊是指為了獲得不正當的收益或高額報酬,違反國家法律法規、規章制度,有預謀和目的性的對企業財務進行操作,導致會計信息失真。財務報表舞弊行為不僅違反國家規章制度,還違背了職業道德,損害了投資者、債權人等財務報表使用者的利益,給國家和信息使用者造成損失。
周兵、黃芳等人[9]認為,不同情況下對于不同的競爭戰略選擇有不太相似的側重,也會選擇不相同的會計政策。以至于不同的競爭戰略會影響企業的盈余連續性。劉名旭、李來兒[10]通過研究發現,不同的競爭戰略選擇會影響企業的經營業績波動。企業如果想要在競爭激烈的市場環境中突出重圍,則必須準確估計自己企業的實際情況,采取最適合的競爭戰略。
Mintzberg[11]通過研究發現公司在選擇適合自己發展的戰略時,會考慮本身資源相對應的資源配置方式,同時涉及到競爭、營銷、融資和技術開發等多個方面。高康俊[12]認為,實施股權激勵的公司會有更激進的企業戰略,如果對管理層實施股權激勵,管理層薪酬差距會擴大。根據高管權力理論的說法,企業管理層人員為了達到自身利益價值最大化的目的,更傾向于干預公司戰略的選擇,促使公司實施更為激進的公司戰略。過于激進的公司戰略會承擔較大的風險,增加企業財務報表舞弊的概率。
企業財務報表舞弊在一定程度上干擾了財務報表使用者對于公司經營業績以及未來發展的判斷,極大地妨礙了我國資本市場的發展和運行。李朋濤[13]認為,缺乏職業道德的管理層、財務人員等在面臨壓力和誘惑時容易發生財務舞弊行為。趙宏博、王偉[14]認為,消除財務報表舞弊現象的根源有利于完善我國證券市場監管體系,提高資本市場的有效運行,保護投資者、債權人等財務報表信息使用者的利益。如今我國企業管理采取兩權分離的模式,企業股東擁有企業的所有權;企業管理層負責企業戰略的制定和實施,并有權做出商業決定,擁有企業的經營權,是企業的核心。如果管理不規范,管理層可能會將自身利益置于股東利益之上,做出損害股東利益的事情。
企業管理層為了通過績效考核而在財務報表中造假。企業對管理層人員的業績考核主要包括企業經營業績、企業財務指標和企業利潤等。企業在進行內部評估考核的同時,也會進行外部評估考核,企業的外部考核和評估會與財務指標掛鉤。管理層人員的業績主要與企業的業績直接掛鉤,也就是說,企業的整體經營業績將直接影響其高級管理人員的薪酬和晉升。在這種情況下,管理層完全有動機粉飾財務報表。
黃娟等[15]認為,當管理者擁有更大的權力,股東難以監督其決策行為時,管理者可能會利用其權力產生超額的在職消耗,以此獲得額外的利益。盧馨等[16]通過研究發現企業管理層人員可能會為了達到自身價值利益最大化的目的而通過投資選擇影響自身的薪酬。管理層權力越大,越容易主導公司經營政策以及企業競爭戰略決策,形成一家獨大的局面,當其做出的決策發生虧損時,就會傾向于粉飾財務報表來掩蓋,試圖欺騙投資者與股東。
1.企業為持續經營籌集信貸資金
信貸資金對企業的整體經營和持續經營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李高波[17]認為,戰略差異可通過經營性動機和流動性風險同時影響企業的商業信用提供。一個企業若想要在競爭激烈的經濟市場中脫穎而出,必須有足夠的信貸資金作為供應。但是以銀行為代表的金融機構出于風險的考慮,一般不愿意將資金貸給虧損和信用差的企業,這也導致了有些企業會再次面臨資金供給不足的問題。因此,財務狀況不佳的企業妄圖通過財務報表舞弊行為來獲得更多的貨幣資金,從而維持企業的持續經營。
2.企業想要上市或者保持上市資格
按照《公司法》的第一百五十二條規定,企業若要上市,則必須開業年限達到三年以上,并且連續三年盈利,才有資格。自2001年起,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對上市公司實施退市制度。根據《證券發行和交易暫行條例》的規定,如果上市公司在營業期間連續虧損三年,則將被強制停牌。在停牌期間,如果該上市公司還是保持虧損狀態,則該上市公司的股票將被強制摘牌并且停止其股票在交易所交易。這些政策法規的出臺,使得很多想要上市的企業或者業績不佳將要退市的上市公司出現了強烈的財務報表舞弊動機。
3.上市公司后續發行股票時存在財務報表舞弊動機
上市公司發行股票有兩種形式,一是首次公開發行;二是后續發行,即配股發行股票。在企業第一次公開募股時,企業的經營業績應該比較突出,所以公司的公開募股申請一般很容易可以得到批準。而后續發行股票時,國家對于企業經營業績等方面會有一系列要求,需達到一定的資格線,并且股票的發行價格與公司的經營業績掛鉤。所以上市公司在后續發行股票時,有強烈的財務報表舞弊動機。
企業進行財務報表造假是為了降低政治成本,達到政治目的。政治成本是指企業由于開展政治活動而付出的成本。根據Watts提出的政治成本假說,在其他條件保持不變的情況下,企業面臨的政治成本越大,其高管就越有可能將當期收益推遲到未來時期的確認。例如我國有些地方國有企業的績效有時也反映了地方政府的績效。因此,這些因素會導致國有企業高管在財務報表中作假,以塑造良好的市場表現形象。
公司作為一個經營性主體,其逐利行為必須遵循資本市場的規律,不得以傷害其他利益主體為前提來達到自己的利益。資本市場的監管層要弄清楚上市公司的行為價值取向,行使好監管責任,使上市公司成為一個對社會、環境以及未來后代都有好處的組織。在監管過程中,監管機構絕對不允許上市公司以欺騙的方式獲取自己的利益。還要防止上市公司出現機會主義和“劣幣驅逐良幣”的行為。監管部門應對一貫誠實守信的企業給予積極肯定,給予一定的優惠政策,形成“不讓老實人吃虧”的環境和氛圍。
公司股東是企業最大的風險承擔者,想要完善上市公司的內部治理結構,前提是要在基于風險與收益成正相關的前提下,最大限度的保護股東權益。在此基礎上,完善企業內部權力組織架構會促進提高董事會的決策制度、董事遴選制度、獨立董事管理制度和董事會管控審計制度等。不僅如此,上市公司是一個經營性組織,需要淡化其政治色彩,方可突顯國際通用準則。
推進上市公司高管薪酬約束制度完善有兩方面的原因,一是公司的經營成果并沒有給投資者帶來相應的利益;二是企業高級管理人員的薪酬與公司的長期績效一般沒有太多關聯。這種薪酬制度使得高管的薪酬平均水平與其他底部工作者的薪酬水平差距加大,不僅不利于公司廣大股東和其他員工的利益,而且造成社會資源分配不公平,違背了勞動價值論。
監管機構在獎勵“老實人”企業的基礎上,需要恩威并施,加大對財務報表舞弊公司的清查力度和處罰力度,使財務報表舞弊公司由于舞弊而帶來的收入遠遠低于其違規的代價,以此減少財務報表舞弊事件的發生,逐漸形成優良的企業價值導向加強行業監管,定期公布各會計師事務所審計質量情況。注冊會計師協會應該定期披露對于財務報表舞弊的公司出具標準意見的會計師事務所,以及為其出具標準意見的注冊會計師名單,然后給予相應的懲罰和警示,加大會計師事務所或者注冊會計師不盡責任的成本,使他們得到的好處遠低于其未能履行職責的成本。
在財務報表舞弊這方面,管理層人員自身有很大一部分原因,其中,較為嚴重的就是管理層人員由于自身權力膨脹,傾向于選擇較為激進的競爭策略為自己謀取更多的利益,從而提高了財務報表舞弊的風險。因此,我們需要從管理層人員本身、公司內部治理結構和行業監管等方面著手改良以達到減少財務報表舞弊事件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