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烏蘭察布市興和縣實驗小學 賈煥芳 常曉鵬
興和縣實驗小學,坐落于烏蘭察布市興和縣城關鎮馬橋街。1903年,在“廢八股、停科舉、辦洋務、建學堂”的維新思想影響下,古老的塞外古鎮興和縣二道河,誕生了興和縣歷史上第一所學校——二道河大學堂,此即興和縣實驗小學前身。后于1981年成為自治區首批辦得好的重點小學之一,并改名為興和縣實驗小學。
在豐厚文化底蘊的基礎上,一代又一代的實驗學子,緊緊圍繞“努力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這一辦學理念,秉承“自強、文明、卓越”的校訓,以“點燃讀書激情,構建書香校園”為辦學目標,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努力打造書香校園,利用各種活動載體,引導學生從“多讀書”向“讀好書”的需求層次推進,進而提升核心素養,與時俱進,開拓創新。
2003年,學校新教學樓投入使用,并舉行了百年校慶活動。之后,學校先后被評為全國百年名校,中小學德育研究規劃課題重點實驗學校等。

● 20世紀70年代初,實驗小學舉辦全校運動會場景

● 1998年6月,實驗小學承辦烏蘭察布盟目標教學現場會
百年文化生長的沃土,在改革中凝聚價值共識,形成了實驗小學特有的思維方式和精神氣質。
說起學校歷史,可追溯至清朝末年。據《興和縣志》記載:光緒十二年(1886年),清政府在此地設立二道河巡檢所,境內私塾日益發展起來,時至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官府于二道河倡議興辦學堂,本廳舉人地方紳士傅耀祖將自己坐落在官井對門的一處院子(即今馬橋街官井巷76號處)獻出辦學,校名為大學堂。民國元年(1912年)興和廢廳建縣,校名改為男子小學校;1921年,又改為興和縣立第一男子小學校,直到興和解放。
學校初創時期,共招收兩個班(一個初級班,一個高級班),有60多名學生,大多來自思想比較開明的富裕家庭。1936年10月,劉瀾濤同志受中共中央北方局派遣,任《興和周報》社社長。并于在職期間,利用周報社社長的身份,積極興辦教育,特別是組織了教師冬訓班,使當時從事教育工作的人士,受到了很大鼓舞。
據《興和縣志》記載:截至1937年,該校全年經費達2400元,教職工8人,教學班6個,在校學生 215 人。1937年“七七事變”爆發,學校停閉。興和淪陷后,日本侵略者為了推行奴化教育,于1937年10月即恢復本校。學制采取“四二分段”,初小四年,高小二年。1945年8月,抗戰勝利,興和第一次解放,在秘書馬耀華的具體負責下,辦起了第一個教師學習班,這時,學校共有教師9名,教學班5個,學生200名左右。
1948年9月,興和縣徹底解放后,縣人民政府根據綏蒙政府的有關指示,積極領導和發展教育事業,10月即辦起了教師訓練班,原任教師和社會青年120多人參加,由縣政委姚玉光和李積祥、黎典等同志親自主持。而后配備了學校領導(校長袁肇邦,教導段弘光),并充實了新教師。經過積極籌備,于1949年3月1日開學,并將校名改為興和縣立第一完全小學校。這時,教學班已增到10個,有教師十二三名,學生400多名。學制仍為 “四二分段”,課程設置有語文、珠算、政治、體操、音樂、圖 畫、自然、地理、寫字、勞作等。
到1953年,學校發展到14個班,有教職工25人,學生556 人。并開辦民校班1個,速成識字班2個,成人班1個,共招收女學員100名,為掃盲和社教工作做出了貢獻。同年,校名也改為興和縣馬橋街完全小學校。

1958年以后,學校貫徹“教育為無產階級政治服務,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方針,雖社會活動和勞動較多,但由于師生熱情高,工作認真負責,教學質量并沒受太大影響。這時期,學校發展較快,到1959年7月,已有教學班17個,學生894名。1961年,學校與中學聯合進行“十年一貫制”的教改實驗,到1966年,全部實行了五年制。1963年3月,縣教育局下文,確定為試行新學制學校,并將校名改為興和縣實驗學校。1970年以后,學校情況有所好轉。
1972年,學校認真執行縣文教科《有關中小學規章制度的意見》,并制定了學校制度、教職工請假暫行辦法、獎懲辦法和成績考核制度,學校教學秩序開始恢復正常。1975年,縣教育局撥款,新建磚木結構房子86間,庫房8間。1983年,又平整出一個長70米、寬60米的運動場。至此,學校總占地面積為17000平方米,建筑面積為3000多平方米。1981年初,自治區人民政府批轉教育廳《關于辦好首批重點小學的報告》的通知,將我校列為重點小學,從此,校名改為興和縣實驗小學。
多年來,用“文化引領學校發展”成為學校的長期發展思路。包括傳承百年文化、實現文化育人、創新管理模式、打造課程文化、培育核心素養、激發教師活力、助推教學改革等內容,以此來實施高效課堂,打造書香校園,提升教育教學的質量。
各科教研組以“以研促教、以評促教、以幫促教”為宗旨,為教師們搭建起不斷提升專業素養的平臺;扎實推進集體備課,精心構建適合兒童個性化成長的課堂模式,以培養素質全面、個性發展的學生群體。
在教研活動中,學校牢牢把握課堂教學主陣地,組織豐富多彩的觀摩課、公開課、示范課等活動,讓各個年齡段、各個學科的教師都聚焦課堂教學、研究課堂教學方法、提升課堂教學質量。
這些教研活動的開展,大大轉變了教師的教育觀念,學生主體得以落實,同時也有效地提升了課堂教學效果,提高了教學質量,取得了豐碩的成果。
時至今日,學校現占地面積為12000平方米,建筑面積為6988.7平方米,現有教學班15個,在校生413人,教職工68人,其中高級教師15人,中級教師30人,多名教師先后獲得市級以上優秀教師或教學能手等榮譽稱號。
基礎設施的不斷改善,為我校教育現代化建設奠定了基礎。與此同時,越來越多的教師用承諾踐行著“教育是一種服務”。在學生行為養成教育和閱讀習慣培養方面,學校走出了一條“優質+特色”的辦學之路。
進入新時代,學校著力打造書香校園,精心布置校園讀書廊道,發揮文化育人、潤心教育聚合作用;以“世界讀書日”為載體,確定校園讀書節,開展形式多樣且富有本校特色的主題活動,“我與好書同行”朗讀比賽、班級讀書會、手抄報展評、“書香班級”評比等,給孩子們搭建起了一個展示自己讀書成果的平臺。


同時,在圖書管理中,加大圖書購置,大膽改革,各班主任、語文老師親自挑選適合自己班級學生的圖書,充實班級圖書角,改變了過去學生圖書借閱難的窘境。
此外,讀書活動也開展得有聲有色,各班級利用晨誦、午讀時間,讓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選擇自己喜歡的圖書進行閱讀,或摘抄好詞佳句,或寫讀書筆記,抑或和同伴分享自己讀書的快樂,形式不拘一格。學校不僅要求學生閱讀,而且要求教師每學期也要閱讀一定數量的書籍,使整個校園形成了濃厚的讀書氛圍。閱讀成為了師生的一種需要、一種樂趣、一種習慣、一種收獲,學習變成了師生的自覺行動,成為一件快樂的事情。
與此同時,學校也在努力創建“書香個人”“書香班級”“書香家庭”“書香校園”,旨在全面塑造內涵豐富、特色鮮明的校園文化,以此豐富師生精神生活,促進教師健康詩意的成長,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提高。
與經典同行,為生命閱讀,全體師生通過閱讀,使學校的教育教學工作再上一個新臺階。
培養,是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素質教育的關鍵因素。多年以來,我校素質教育開展得豐富多彩而又卓有成效,現有閱讀、英語口語、寫作、合唱、剪紙、乒乓球等18個興趣小組。在興趣小組建設中,學校結合自身辦學特點及實際情況,注重學生的個性發展,為社團活動開拓了一片新天地。
崇尚文明,追求卓越,大氣者,方能成就大器。一直以來,興和縣實驗小學堅持將教育理念變為教育行為,把蘊藏的潛能化為現實的能量,讓現實的教育點滴變為影響學生未來的元素。全體師生共同創造良好的校園文化環境,把實驗小學這所百年老校辦成特色鮮明、質量一流、家長滿意的人才搖籃,只為讓每個孩子與最美好的自己“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