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 成,趙志耘,趙筱媛,潘云濤,賈曉瑩
(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北京 100038)
顛覆性技術是什么?它的內涵是什么?它具有什么樣的特征?這是從事顛覆性技術創新研究與實踐工作人員必須要回答的問題。盡管目前對顛覆性技術的研究如火如荼,但是無論是學術界還是產業界對其概念的界定都相對模糊,對其內涵的理解還不夠到位,對其特征的認識還不夠深入,認知的差異還很大,因此,常出現概念的混用、誤用、濫用等現象,比如,常有人把“顛覆性技術”與“新興技術”“前沿技術”等混用、誤用;再如,有些單位或企業把自己的技術任意貼上“顛覆性技術”的標簽。概念的模糊、多義、混用、誤用,以及對內涵、特征的認識不夠準確,會帶來研究邊界模糊、研究視角分化、理論研究深度不夠等問題。因此,有必要確定顛覆性技術概念、內涵及特征,為更好地開展與顛覆性技術相關的理論和實踐工作打下學理基礎。
目前,對于顛覆性技術這個概念還存在不同的用詞,主要包括“顛覆性技術(disruptive technology) ”“破壞性技術 (disruptive technology) ”[1-2]“變革性技術(transformative technology)[3-5]”等,這些詞基本與我們現在認知的“顛覆性技術”是等價的,還有部分研究者所稱的“突破性技術(breakthrough technology)”,其實質就是“顛覆性技術”[6-7]。本研究把這些與“顛覆性技術”內涵一致的概念合并在一起討論。
1995 年,Christensen 和 Bower 發表了“Disruptive Technologies: Catching the Wave”[8]一文,首次提出顛覆性技術概念,從而開創了顛覆性技術創新理論研究。1997 年,Christensen 在The Innovator's Dilemma:When New Technologies Cause Great Firm to Fail[9]一書中對顛覆性技術做了進一步闡述,他認為技術創新可分為兩類,即“持續性技術”和“顛覆性技術”,兩種創新模式最大的差異在于是否具備“變革市場的潛力”。持續性技術是指沿著現有的改進軌跡向前推進的產品和技術;顛覆性技術既可以是對現有技術的融合,也可以是在創新活動中所產生的重大技術范式變革中形成的新技術,其性能最初可能低于主流市場的產品,但具有邊緣消費者看重的全新功能屬性,隨著性能與功能的不斷完善,未來將對已有技術進行取代。2003 年,Christensen 在The Innovator's Solution:Creating and Sustaining Successful Growth[10]一書中用“顛覆性創新”的概念代替了“顛覆性技術”,指出顛覆性創新并不局限于技術本身,還包括服務與商業模式創新;并將顛覆性技術分為低端顛覆和新市場顛覆,低端顛覆是指從低端市場切入,依靠更便宜、小巧等特點滿足非主流消費者,不強調技術優勢,而新市場顛覆則是依靠技術顛覆在位者或者主流市場。從而增強了理論的可解釋性,擴大了理論的應用范圍。
顛覆性技術概念自提出以來,受到了政府、產業界、學術界的廣泛關注,圍繞顛覆性技術創新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和廣泛的實踐,從而大大加深了人們對顛覆性技術的認知,這些認知主要是從技術、市場和影響效果等三個維度對顛覆性技術概念進行了豐富和發展。
1)技術維度
在技術維度方面,Christensen 的顛覆性技術概念并不強調技術的先進性[9],而許多顛覆性技術資助管理部門和研究者強調顛覆性技術的先進性,例如,美國國防高級研究計劃局(Defense 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s Agency,DARPA) 認為顛覆性技術是“可改變游戲規則的前沿技術,聚焦于原始概念創新”[11];美國國防研究與工程署認為“顛覆性技術是從既定的系統和技術體系中衍生、進化出新的主導性技術,取代已有技術”[12];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在2007 年提出加強對變革性研究的支持,其認為變革性研究是指“從根本上改變我們對現有重要的科學、工程概念或教育實踐的理解的想法、發現或工具,或導致科學、工程或教育的新范式或新領域的產生。變革性研究對當前的認識提出了挑戰,或者為探索新領域提供了途徑”[3];我國科學技術部在《“變革性技術關鍵科學問題”重點專項2021 年度項目申報指南》中提出,“變革性技術是指通過科學或技術的創新和突破,對已有傳統或主流的技術、工藝流程等進行一種另辟蹊徑的革新,并對經濟社會發展產生革命性、突變式進步的技術”[13]。另外,在顛覆性技術的來源方面,有研究者對Christensen 原始定義的顛覆性技術來源范圍進行了拓展。王志勇等[14]認為,“顛覆性技術可以是基于新概念、新原理的原始創新技術,可以是支撐裝備創新的新的使能技術,也可以是多項技術交叉融合產生的新技術”。劉安蓉等[15]認為,“顛覆性技術是通過創新原理、創新組合和創新應用開辟新的技術軌道并產生決定性影響的戰略性創新技術”。
2)市場維度
在市場維度方面,Christensen[9]指出顛覆性技術并不局限于技術本身,還包括服務與商業模式創新,可以分為低端顛覆和新市場顛覆兩種方式,其本質是一種“自下而上”的顛覆。持這種看法的研究者有很多。例如,黃魯成等[16]認為,顛覆性技術遵循自下而上的性能軌道,通過改變技術或產品屬性集的方式進入低端市場,在技術推動機制下提升技術性能,在市場拉動機制下逐步進入主流市場,最終以新技術屬性集為依據引入新競爭平臺,從而替代現有技術軌道、顛覆已有技術性能標準和產業技術基礎、改變企業競爭范式;蘇敬勤等[17]認為,“顛覆性技術在發展之初往往不入流,會暫時遭到主流客戶的拒絕,而首先被少量邊緣性客戶采納,但隨著技術性能的不斷提升,最終會逐漸演變成主導市場的顛覆性技術”;Levina[18]認為,“一種產品或服務在市場底部更簡單、往往質量更差的應用程序中扎根,然后積極向上移動市場,最終取代現有競爭對手的過程”。
Christensen 的理論解釋不了高端顛覆的現象,于是有研究者提出了“自上而下”的顛覆,例如,Govindarajan 等[19]與 Sood 等[20]擴 展 了 Christensen 的顛覆性技術創新的內涵,認為顛覆性創新既可以先從低端市場切入,開始以較低價格提供較低性能的產品服務,通過逐步提高性能與功能替代主流產品,也可以是首先立足于高端市場,一開始就提供更好性能與功能的產品和服務替代主流產品;Parry等[21]認為,“顛覆性創新是基于顛覆性技術的產品,能夠在主流市場所重視的屬性上提供卓越的性能”;周洋等[22]認為,“高端顛覆性創新大幅提升當前市場所重視的產品性能,同時在逐漸被市場所需求的新產品性能方面具有重大突破”。
也有研究者提出了一種“側面包抄”的顛覆。例如,錢·金等[23]認為,“還存在另外一種方式的顛覆,即側面包抄的顛覆,一開始發現尚未得到滿足的新需求,采取從側面包抄的方式進入市場,從而逐步替代主流產品”;Suseno[24]認為,“顛覆性創新通常使用新的技術或商業模式,取代陳舊的經營方式,創造新的需求、新的競爭對手和新的經營方式”。
拉里·唐斯等[25]提出了一種新的“大爆炸式”顛覆,是指不僅會從上面、下面或者側面對現有市場進入攻擊,而且會從三個方面同時發起進攻,借助新技術的指數增長和成本不斷降低,其產品和服務能夠同時做到質量更優、價格更低且更具有針對性,從而快速取代已有技術,占領主流市場。
3)影響效果維度
在影響效果方面,Christensen[9]主要是從經濟角度出發,更多強調的是顛覆性技術對已有市場和產業的破壞與替代,有些研究也是從經濟角度出發,強調了在生產方式、商業模式等方面的顛覆。比如,王安等[26]認為,“顛覆性技術能夠提高生產效率并推動生產方式變革”;孫永福等[27]認為,“顛覆性技術能夠催生潛力巨大的市場,并引發產業組織管理模式、產品制造生產模式、商業運行模式等的變革”。
有些研究更多地從軍事角度出發,強調對作戰方式的改變。比如,美國國防研究與工程署認為,“顛覆性技術使軍事力量結構、基礎以及能力平衡發生根本性變革”[12]。DARPA 認為,“顛覆性技術通過原始概念創新,引領武器裝備發展,在未來戰爭中創造決定性的顛覆效果”[11]。新美國安全中心(Center for a New American Security,CNAS)認為,“顛覆性技術為能徹底打破對手間軍力平衡的技術或技術群,此類技術一旦應用,作戰樣式將發生巨變,相關政策、條令和編制等隨之失效”[28]。德國弗勞恩霍夫協會技術趨勢分析研究所認為,“顛覆性技術是能夠改變已有規則的技術,即那些與現有技術相比,在性能或功能上有重大突破、其未來發展將逐步取代已有技術,進而改變作戰模式或作戰規則的技術”[29]。王志勇等[14]認為,“顛覆性技術或者能大幅提升現有武器裝備作戰效能,或者能催生新型武器裝備、形成新的作戰能力,甚至可以開辟一個全新軍事應用領域”。
也有的研究從社會角度出發,強調社會變革、生活現狀等的改變。比如,日本ImPACT 計劃認為,“顛覆性技術是推動產業和社會發生重大變革但可能面臨巨大風險的前沿技術”[30]。麥肯錫認為,“顛覆性技術有潛力極大地改變人類的生活現狀”[31]。
通過梳理顛覆性技術概念的發展現狀我們可以發現,隨著研究的深入與實踐的擴大,Christensen原始的顛覆性技術概念在技術、市場與影響效果等三個維度方面的內容在深度、廣度上都得到了很大的豐富與拓展,但是在現有研究中尚未見到很好地綜合了這些新的研究成果的顛覆性技術概念,主要存在以下問題:①沒有系統地把技術、市場、影響效果等維度融為一體;②沒有全面綜合自下而上的顛覆、自上而下的顛覆、側面包抄的顛覆和大爆炸式顛覆等多種類型顛覆性技術的特點;③沒有全面系統地闡述顛覆性技術影響效果;④定義的內容不夠全面,尚缺少一個涵蓋手段、方法、結果與效果等全面內容的定義。
針對以上四個問題,本研究在系統梳理上述各學者觀點的基礎上,結合先期對顛覆性技術案例、概念、特征的一些研究成果[32-36],從技術、市場及影響效果等三個維度總結歸納,并從手段、方法、結果、效果等方面重新定義了顛覆性技術概念。
顛覆性技術是指通過新的科技突破、技術的顛覆性創新組合或技術的顛覆性創新應用,突破傳統或主流的技術、產品、商業思維和路線,對已有的技術、產品、商業模式、工藝流程、設計方法等進行一種另辟蹊徑的革新,改變原有的技術、產品、市場發展軌道,逐步取代目前的主流技術、主流產品,進而完成技術替代、市場替代和產業替代,并產生重塑產業格局、生產方式、商業模式、生活方式、戰爭規則乃至推動全球經濟、社會、軍事等的革命性、顛覆性進步。
本研究提出的這一定義,包括手段、方法、結果和效果等四個方面的要素。其中,“新的科技突破、技術的顛覆性創新組合或技術的顛覆性創新應用”是手段,“突破傳統或主流的技術、產品、商業思維和路線,對已有的技術、產品、商業模式、工藝流程、設計方法等進行一種另辟蹊徑的革新”是方法,“改變原有的技術、產品、市場發展軌道,逐步取代目前的主流技術、主流產品,進而完成技術替代、市場替代和產業替代”是結果,“產生重塑產業格局、生產方式、商業模式、生活方式、戰爭規則乃至推動全球經濟、社會、軍事等的革命性、顛覆性進步”是效果。
顛覆性技術創新理論自Christensen 提出伊始就受到了廣泛關注,隨著研究與實踐的深入發展,與1995 年Christensen 提出顛覆性技術概念時相比,其內涵得到了很大的豐富與拓展,比如,在顛覆性技術類型上從一種增加到四種,且每種類型的顛覆性技術的內涵和外延也得到了豐富與拓展。
為了更方便地對顛覆性技術內涵進行詮釋,本研究先根據顛覆性技術的顛覆方式,借鑒拉里·唐斯的四種創新階段的思想[25],將顛覆性技術分為四種類型,分別是“自下而上的顛覆性技術”“自上而下的顛覆性技術”“側面包抄的顛覆性技術”和“大爆炸式顛覆性技術”(表1)。結合典型案例,從技術來源、市場特性、顛覆過程、主要驅動力等方面對顛覆性技術內涵進行了新闡釋,從而揭示不同類型顛覆性技術差異化特征、顛覆的動態演化特征等,進一步對顛覆性技術這一概念進行夯實和豐富。

表1 不同類型顛覆性技術內涵
顛覆性技術的技術來源可以分為三種:新的科技突破、技術顛覆性創新組合、技術的顛覆性應用。為區分“自上而下的顛覆性技術”與“大爆炸式顛覆性技術”,本研究根據新科技突破的程度大小將其分為“指數科技”與“基于新概念、新原理或重大技術范式變革中形成的新技術”兩種。其中,“指數科技”是指在相對較短的時間段里(一般1~2 年)價格保持不變但性能會一再翻番的技術進步[25]。
Christensen 提出的顛覆性技術是一種“自下而上”的低級顛覆,技術可以是新技術,也可是技術顛覆性創新組合或技術的顛覆性應用等,初期不一定具有技術先進性。開始以較低價格提供較低性能產品切入邊緣市場,一般利潤較低,然后逐步提升性能逐步取代已有技術,占領主流市場。其顛覆路徑可簡化表示為“低價低性能→低價高性能→顛覆成功”。此類顛覆性技術一般以市場驅動為主,比如,Christensen[9]提到的液壓挖掘機,相對于當時主流的纜繩驅動的挖掘機,早期的液壓挖掘機價格相對便宜,但動力不足,因此,其瞄準郊區住宅開挖地下室這樣一個邊緣市場的需求開發了小型的挖掘機,逐步提升性能,并最終取代了纜繩驅動挖掘機。
“自上而下”的顛覆性技術其技術來源一般以新技術為主,也可以是技術顛覆性創新組合、技術的顛覆性應用,初期一般具有技術先進性。開始以較高價格提供較高性能產品進入主流市場,然后隨著規模效應與技術進步價格逐步降低,逐步取代原有技術,占據市場主導地位。其顛覆路徑可簡化表示為“高價高性能→低價高性能→顛覆成功”。此類顛覆性技術一般以技術驅動為主,如數碼相機相對于膠片相機、移動電話相對于有線電話、iPod 相對于隨身聽等。
“側面包抄”的顛覆性技術其技術來源一般以技術顛覆性創新組合、技術的顛覆性應用為主,也可以是新技術,初期通過發現尚未得到滿足的新需求,針對這些新需求設計針對性的差異化產品和服務進入市場,逐步占據主流市場。其顛覆路徑可簡化表示為“差異化→顛覆成功”。此類顛覆性技術一般以市場驅動為主,商業突破多見,如戴爾直銷、西南航空(低成本、無附加服務的航空公司)等。
“大爆炸式顛覆性技術”的技術領域為指數科技,初期就具有較高的技術先進性,依靠新技術的指數增長和成本不斷降低,一開始就通過以低價格、高性能、差異化的產品從上面、下面或側面對現有市場進行攻擊,快速占領主流市場。其顛覆路徑可簡化表示為“低價高性能差異化→快速顛覆”。此類顛覆性技術以技術驅動為主,在技術、產品與商業方面一起快速實現突破,如谷歌地圖導航取代單機版 GPS (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 導航儀的例子中,谷歌地圖導航是免費的,在更新上比單機版GPS 導航儀方便,集成了語音導航、實時交通情況等功能,并且能夠與搜索、電子郵件等其他應用程序無縫連接,還可以針對用戶的特定需求提供定制服務,在谷歌地圖導航于2009 年面世之后,短短一年內用戶超過100 萬,兩年內數字翻番,推出18個月后,單機版GPS 導航儀制造商的市值已經縮水高達85%[25]。隨著信息技術不斷發展演變,目前,移動計算、干細胞研究、可再生能源、基因技術、機器人技術、新材料等領域蘊藏著大爆炸式顛覆性技術的可能性較大[25]。
從當前的研究成果看,有些研究從技術、市場、影響效果以及其他等維度對顛覆性技術的特征進行了闡述。在技術維度,提及次數較高的特征有“新穎性”“突破性”“前瞻性”等;在市場維度,提及次數較多的特征有“性能不斷提升直至符合主流市場的要求”“初期主流客戶拒絕”“價格便宜”等;在影響效果維度,提及次數較多的有“軍事變革性”“產業變革性”等;在其他維度,提及次數較多的有“替代性”“長周期性”和“不確定性”等(表2)。

表2 顛覆性技術的特征梳理
通過梳理顛覆性技術的特征可以發現,人們對顛覆性技術的特征認知十分多樣化,尚未有一個比較公認的、較為一致的結果。我們認為,這些研究主要還存在以下問題:①所列特征過于繁雜,有些特征含義不清晰。②有些特征只是某一類顛覆性技術的特征。比如,從市場維度總結的大多數特征,只是Christensen 提出的自下而上的顛覆性技術才有,自上而下、側面包抄、大爆炸式等類型顛覆性技術均沒有這些特征;從技術來源總結的特征,如基礎性、前沿性、突變性等,都只是某一種類型的顛覆性技術特有的。③有些特征沒有反映顛覆性技術本質,比如,時效性,是一切技術的共性;新穎性,一般的技術創新也有,并不能反映顛覆性技術的本質。
針對上述三個問題,本研究在系統梳理上述各學者觀點的基礎上,結合自身先期對顛覆性技術案例、概念、特征的研究成果,從技術、市場、影響效果、其他等多個維度總結分析,從效果、方法、手段、結果、時間、收益等角度出發,對顛覆性技術特征進行了新的界定,分析歸納了以下顛覆性技術本質特征,分別是“變革性”“突破性”“前瞻性”“替代性”與“高風險性”。在影響效果維度方面,把顛覆性技術具有的經濟變革性(重塑產業格局、生產方式、商業模式等)、社會變革性(社會變革、生活方式改變等)、軍事變革性(改變戰爭規則)等特征合并形成“變革性”特征。在技術維度方面,選取了各類顛覆性技術均具有的本質特征:突破性與前瞻性,并對其進行了內容豐富。在市場維度方面,因為基本上均是自下而上的顛覆性技術特有的特征,所以沒有選取。在其他維度方面,選取了各類顛覆性技術均具有的本質特征,即替代性與高風險性,并對其內容進行了豐富。
(1)變革性:顛覆性技術具有巨大的經濟變革性、社會變革性與軍事變革性,能夠重塑產業格局、生產方式、商業模式、生活方式、戰爭模式,乃至推動全球經濟、社會、軍事等的革命性、顛覆性進步。
(2)突破性:突破性是指突破傳統或主流的技術、產品、商業思維和路線,對已有的技術、產品、商業模式、工藝流程、設計方法等進行一種另辟蹊徑的革新。顛覆性技術能夠顛覆主流技術,必須要在技術、產品或商業之中至少實現一項突破,技術突破包括源自科學與技術原理的新技術突破,源于顛覆性創新組合的技術突破。產品突破是指相對主流產品在性能、價格、差異化等方面取得的突破。商業突破是指顛覆傳統或主流的商業模式,產生新的商業模式。
(3) 前瞻性:顛覆性技術具有明顯的超前特點,是未來的技術制高點,對國家戰略格局產生重要影響,具有很好的應用前景與預期效益。
(4)替代性:顛覆性技術在逐漸被市場接受過程中,會破壞原有的技術、產品、市場發展軌道,逐步取代目前的主流技術、主流產品,從而對原有的技術體系和產業體系產生替代作用,進而完成技術替代、市場替代和產業替代。
(5)高風險性:顛覆性技術是一種突破傳統思維的另辟蹊徑的創新,具有明顯的超前特點,其研究開發與技術、政策、產品、企業、市場密切聯系,影響因素多,面臨競爭激烈,不確定性大,而成功的概率偏低,具有高風險性。
以上五個特征中,“變革性”特征是從“效果”角度來看的,是顛覆性技術的核心特征,本研究認為只要能夠滿足這個特征的技術都可以稱為顛覆性技術,只要是顛覆性技術,必須具有巨大的經濟變革性、社會變革性與軍事變革性中的一種或多種;“突破性”特征是從“方法”與“手段”角度來看的,顛覆性創新可以采用“技術突破”“產品突破”與“商業突破”中的一種或多種來實現顛覆成功;“前瞻性”特征是從“時間”角度來看的,體現了顛覆性技術面向未來、超前等特點;“替代性”特征是從“結果”角度來看的,顛覆性創新最終會完成技術替代、市場替代和產業替代;“高風險性”特征是從“收益”角度來看的,反映了顛覆性創新容易失敗、收益高度不確定等特點。
本研究通過對以往概念、內涵、特征的發展狀態解讀與問題的分析,從手段、方法、結果、效果等方面重新定義了顛覆性技術概念;從技術來源、市場特性、顛覆過程、主要驅動力等方面對“自下而上的”“自上而下的”“側面包抄的”與“大爆炸式”等四種顛覆性技術內涵進行了新闡釋,揭示了不同類型顛覆性技術差異化特征、顛覆的動態演化特征等;對顛覆性技術特征進行了新界定,提出“變革性”“突破性”“前瞻性”“替代性”與“高風險性”是其五個本質特征。對顛覆性技術內涵的新闡釋、特征的新界定是從理論上對顛覆性技術這一概念的夯實和豐富,初步研究結論有以下三點。
(1)顛覆性技術是指通過新的科技突破、技術的顛覆性創新組合或技術的顛覆性創新應用,突破傳統或主流的技術、產品、商業思維和路線,對已有的技術、產品、商業模式、工藝流程、設計方法等進行一種另辟蹊徑的革新,改變原有的技術、產品、市場發展軌道,逐步取代目前的主流技術、主流產品,進而完成技術替代、市場替代和產業替代,并產生重塑產業格局、生產方式、商業模式、生活方式、戰爭規則,乃至推動全球經濟、社會、軍事等的革命性和顛覆性進步。
(2)顛覆性技術類型包括“自下而上”的低級顛覆、“自上而下”的高端顛覆、“側面包抄”的差異化顛覆與“大爆炸式”顛覆等四種。不同類型顛覆性技術的技術來源、市場特性、顛覆過程、主要驅動力等均存在不同的特點。目前,移動計算、干細胞研究、可再生能源、基因技術、機器人技術、新材料等領域蘊藏著大爆炸式顛覆性技術的可能性較大。
(3)反映顛覆性技術本質的特征有“變革性”“突破性”“前瞻性”“替代性”與“高風險性”。其中,“變革性”是顛覆性技術的核心特征,反映的是顛覆性創新的“效果”;“突破性”包括“技術突破”“產品突破”與“商業突破”等,反映的是顛覆性創新的“方法”與“手段”;“前瞻性”反映的是顛覆性創新面向未來、超前等“時間”特性;“替代性”包括技術替代、市場替代和產業替代等,反映的是顛覆性創新的“結果”;“高風險性”反映的是顛覆性創新“收益的高度不確定性”。
本研究結果進一步豐富和深化了顛覆性技術的基本概念、核心內涵與本質特征,將對顛覆性技術概念體系的認知向前推進了一步,為洞悉現代形式多樣的顛覆性創新現象的本質提供了理論基礎,并為推動我國顛覆性技術創新工作提供了諸多現實啟示。
(1) 構建全面系統的顛覆性創新基金資助體系,夯實世界科技強國根基。
根據本研究對顛覆性技術內涵的研究結果,一個全面系統的顛覆性創新基金資助體系應包括四個部分:從下而上的顛覆性創新基金資助體系、從上而下的顛覆性創新基金資助體系、側面包抄的顛覆性創新基金資助體系和大爆炸式顛覆性創新基金資助體系。從下而上的顛覆性創新一般是市場驅動,風險相對偏低,所以從下而上的顛覆性創新基金資助體系宜由行業和企業主導,以社會資本為主。從上而下的顛覆性創新一般是技術驅動,風險特別高,所以從上而下的顛覆性創新基金資助體系宜由政府主導,以國家財政資金為主;其中技術成熟度較低,以探索科學原理、技術概念等為目標的相關顛覆性創新宜由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主導;而技術成熟度較高、以技術驗證、技術原型等為目標的相關顛覆性創新宜由科技部的重點研發計劃主導。側面包抄的顛覆性創新一般是市場驅動,所以側面包抄的顛覆性創新基金資助體系宜由行業和企業主導,以社會資本為主。大爆炸式顛覆性創新一般是技術驅動,風險很高,與市場聯系緊密,所以大爆炸式顛覆性創新基金資助體系宜由政府與行業、企業共同主導,國家財政資金與社會資本結合。
(2)我國應優先發展“大爆炸式顛覆性技術創新”“側面包抄式顛覆性創新”與“集成組合式顛覆性創新”。
隨著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及其與其他領域交叉融合不斷向縱深加速,隨著干細胞研究、可再生能源、基因技術、機器人技術、新材料等領域的快速發展,在這些領域出現指數科技的端倪已經顯現。其中,出現大爆炸式顛覆性創新的可能性越來越大,并且我國在人工智能、新材料、可再生能源等領域已處于“領跑”或“并跑”階段,發展“大爆炸式顛覆性技術創新”的時機已基本成熟,條件已基本具備。
中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據商務部部長王文濤在2021 年8 月23 日的新聞發布會上介紹,中國已成為全球第二大消費市場、第一貿易大國[71];其豐富多樣、快速多變的消費需求是技術創新方向的最佳引導,為技術創新提供了最佳的試驗場,特別適合發展市場驅動型的“側面包抄式顛覆性創新”。
中國是制造大國,擁有比較齊全的基礎零部件及元器件和較完整產業鏈供應鏈,是“集成組合式顛覆性創新”的天然孵化器。因此,應該充分發揮制造業方面的優勢,大力發展“組合式顛覆性創新”。
(3)緊扣顛覆性技術本質特征,探索顛覆性技術項目管理新機制。
顛覆性技術項目管理要充分考慮顛覆性技術的本質特征。在項目選題發現階段,要緊緊抓住顛覆性技術的“變革性”與“前瞻性”這兩個本質特征,主要從這兩個特征出發考察選題的價值與意義;在項目立項與過程階段,除了“變革性”與“前瞻性”這兩個特征外,還要從“突破性”特征出發考察項目在技術突破、產品突破、商業突破的可行性;在項目的結題階段,主要從“替代性”特征出發考察項目是否實現了技術替代、市場替代和產業替代等。另外,要充分考慮顛覆性創新的“高風險性”特征,樹立正確的項目成敗觀,培育“鼓勵創新、寬容失敗、合理冒險”的顛覆性技術創新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