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韓貴清
黑土地是地球上極其珍貴稀有的重要土壤資源,我國東北黑土區耕地面積2.78 億畝,是我國最重要的商品糧戰略基地,多年來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社會穩定和人民健康作出了巨大的貢獻。東北三省糧食產量和糧食調出量分別占全國總量的四分之一和三分之一,已成為我國糧食生產的“穩壓器”和“壓艙石”。保護黑土地是貫徹國家糧食安全戰略的迫切需要,是我國戰勝疫情及其他自然災害、應對國內外復雜發展環境的重要保障;是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的現實選擇,是我國鞏固提升糧食產能、端穩中國飯碗的重要基礎;是促進農業綠色發展的有效途徑,是我國保護生態環境、提升農產品競爭力的重要保障。但是,在糧食生產連年豐收的背后也蘊藏著潛在危機,由于自然因素和多年來人為高強度開發利用,導致土壤有機質下降、土壤酸化、沙化、次生鹽漬化加劇,坡耕地水土流失未有效根治,土壤物理性能逆向發展,土壤供肥、蓄水、保墑能力減弱,養分庫容不斷降低,嚴重影響了農業可持續發展。黨的十八大以來,國家實施了一系列黑土地保護規劃和行動計劃項目,東北黑土區的糧食安全保障能力穩步提升,農業現代化程度不斷提高。為推動黑土地保護利用取得新成效,現提出如下建議。
當前正處于上一輪15 年規劃期耕地保護成效整體考核評估和下一輪15 年耕地和永久農田保護任務目標確定的關鍵節點。建議國家層面結合新一輪耕地和永久農田保護任務目標確定,建立耕地保護市場化的生態補償機制,拓寬資金渠道。對于不能夠按時完成保護任務的省份,可通過政府購買服務方式異地代保。對于能夠超額完成耕地保護任務的省份給予生態保護政策補償,建立可持續生態補償政策,通過經濟杠桿的激勵作用,激發黑土地保護內生動力。同時,對作出突出貢獻的人員給予重獎。
東北黑土區連續多年大規模的糧食調出,導致地方追求糧食高產而出現土壤有效養分減少現象,區域農田生態系統功能下降,糧食生產潛力存在危機。以黑龍江為例,全省耕地面積2.39億畝,糧食產能1500 億斤以上,糧食總產量、商品量、調出量始終保持全國第一,在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方面貢獻突出。但同時,長期大量調撥商品糧對土壤養分的消耗日趨加重。研究表明,每調撥1 噸水稻,要給予補償氮素22.5 千克,磷素11.0 千克,鉀素27.0 千克;每調撥1 噸大豆要補償氮素48.0 千克,磷素18.0 千克,鉀素40.0 千克;每調撥1 噸玉米要補償氮素25.7千克,磷素8.6 千克,鉀素21.4 千克;每調撥1 噸小麥要補償氮素30.0 千克,磷素10.0 千克,鉀素25.0 千克。補償方式可通過直接給予肥料補償,或折算成貨幣給予補償。因此,站在種植調出平衡和可持續發展的高度,建議中央按照糧食調出量建立黑土地保護區中央財政支持資金,對東北黑土區商品糧調撥給予經濟補償和政策支持。
東北黑土地是我國水稻、玉米、大豆等重要糧食主產區,將黑土地劃為永久基本農田,實行最嚴格的保護和永續利用,建立東北黑土地保護區,是立足當前、著眼長遠的治本之策。堅持用養結合,在保護中利用,在利用中保護,以保護黑土地面積不減少、提升黑土耕地質量為重點,科學劃定區域范圍,與糧食生產功能區、重要農產品保護區和特色農產品優勢區深度融合,統籌規劃,協調發展。加強政策支持,在黑土地保護區大力發展生態農業、循環農業、數字農業、有機農業、功能農業、富硒農業、高效農業等,實現黑土資源有效保護利用,造福子孫后代。
東北黑土耕地資源數量有限,大量的可墾耕地后備資源已經開墾,可利用的后備資源明顯不足,大面積開墾難度較大。同時,這些后備資源,如草地、濕地等在生態系統中起著舉足輕重的調節作用。放慢耕地開墾速度,就是對尚未利用的可墾后備資源的有效保護。在調查規劃基礎上,暫時將其儲備起來,待到糧食生產出現需求時再按計劃開發。各級政府應對所在地區的耕地后備資源全面調查,制定開發規劃,開展后備資源評估,建立耕地后備資源開發信息庫,為今后的開發做好前期準備,以此調節糧食市場供求,促進自然生態保護。
黑土地保護離不開創新平臺和創新人才的支撐。依托地方農業科研院校,聯合國家級科研團隊,整合國內相關領域技術力量,吸收發達國家黑土地保護利用的成功經驗,跨界融合,協同創新,在黑土地核心區(黑龍江)成立東北黑土保護利用科技創新中心(或國家黑土地保護利用工程技術中心),共同建設黑土地保護利用的國家科技創新平臺。同時,建議在國家重點研發計劃設立黑土地保護利用研究地方專項,明確申報范圍為屬地科研和農技推廣機構,充分發揮地方科研人員在黑土地保護中的主導作用,進一步釋放科技創新潛能,打造能留得住、能干成事,能夠真正把論文寫在大地上、成果留在農民家的地方黑土地保護人才隊伍。

查哈陽農場整地
建議國家成立黑土地保護聯席會議制度,由國務院領導任組長,國家相關部委及東北三省一區黨委政府主要領導為成員,定期召開聯席會議,協調解決黑土地保護問題。三省一區分別成立由屬地省(區)黨委主要領導為組長、市(地)委書記為成員的黑土地保護利用推進小組,堅持省、市、縣、鄉、村五級書記抓黑土地保護利用、開發和研究,將黑土地保護利用納入各級黨委政府政績考核的重要內容,實行目標管理,堅持能者上,庸者下,一票否決,真正打造黑土地保護的一把手工程。
目前,我國尚未從國家層面制定黑土地保護專項法律,一些涉及黑土地保護的核心問題,比如黑土地的定義等,由于缺少立法規范,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黑土地保護工作的深入開展。此外,我國黑土地資源分布在遼寧、吉林、黑龍江及內蒙古東部部分地區,受區域行政管轄、缺乏統一立法規范等影響,區域省級政府之間、行業部門之間沒有形成黑土地保護聯動機制,在解決涉及跨區域黑土地保護問題方面,難以形成有效的保護合力。為此,建議從國家層面制定《中華人民共和國黑土地保護利用法》,明確黑土地保護利用概念、范圍、權利義務、執法程序、損害補償等規范,形成黑土地保護法律體系,使黑土地保護利用走上科學化、規范化和法治化的軌道,讓黑土地保護成為全社會的共同使命、共同責任和共同行動,構建黑土地保護利用的長效機制。
黑土地保護是關系國家糧食安全、政治穩定和人民健康的千秋偉業,是新時代黨中央作出的重大戰略部署,是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偉大實踐,對于實現東北全面振興全方位振興和中華民族可持續發展具有重大戰略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