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徐永國 龐世乾 王維東 于 佳

●總書記帶來了對廣大石油工人的問候和囑托。 供圖/新華社
秋日的黃河三角洲,處處綻放著喜悅。
10月21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在山東省東營市考察調研期間,來到中國石化勝利油田,走進實驗室,登上鉆井平臺,看望慰問石油工人。今年是勝利油田發現60周年,習近平總書記代表黨中央向廣大石油工人致以誠摯問候。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石油能源建設對我們國家意義重大。中國作為制造業大國,要發展實體經濟,能源的飯碗必須端在自己手里。希望勝利油田再立新功、再創佳績。
勘探開發研究院是總書記在勝利油田考察的第一站。
“一下車,總書記就問:勝利油田的勘探潛力怎么樣?步入勘探開發研究院科研樓大廳,他又問:目前勝利油田的產量是多少?”中國石化集團公司總經理助理兼勝利石油管理局有限公司執行董事、黨委書記,油田分公司代表孔凡群回憶道。
6個月前,勝利油田剛剛度過60歲生日。1961年4月16日,勝利油田發現。經過快速增儲建產,發展成為全國重要的石油工業基地,先后發現81個油氣田,探明石油地質儲量56億噸,累計為國家貢獻原油12.5億噸。
“我向總書記匯報,目前勝利油田年產量2340萬噸,而且穩產態勢良好,深層勘探還有很大的空間。尤其是隨著技術進步,頁巖油資源量將比常規油氣資源增加50%。”孔凡群深切感受到,總書記把國家能源安全時刻記掛在心里。
勘探開發研究院大廳的陳列架上,兩條各長一米的砂巖、頁巖巖心整齊擺放。總書記走近低頭細看,興致盎然。
拿起一塊巖心,孔凡群向總書記匯報:“近年來,勝利油田開展關鍵技術攻關。通過采用長井段水平井和立體壓裂造縫技術,增強頁巖油流動性,降低開采難度,提高產能,擴大了勘探空間,為將來長期持續穩產提供了資源接替陣地……”
總書記邊走邊聽。他強調,解決油氣核心需求是我們面臨的重要任務。要加大勘探開發力度,夯實國內產量基礎,提高自我保障能力。
這引發了科研人員的強烈共鳴,任新成就是其中一位。作為勝利油田勘探開發研究院首席專家,他自2002年畢業就一直從事準噶爾盆地的油氣勘探工作。
勝利油田從2000年進入準噶爾盆地。經過大量的勘探工作,先后發現了春光、春風、春暉、阿拉德等油田,探明儲量過億噸,生產原油950萬噸。
“發現更多油氣,正是我們孜孜以求的目標。”任新成說要把總書記的鼓舞帶給和他一起奮戰在準噶爾探區的同事們。
在勘探開發研究院科研樓大廳的兩塊展板前,孔凡群向總書記展示了勝利油田的三項“撒手锏”技術。勘探開發研究院院長楊勇發現,在這三項關鍵技術里,總書記對頁巖油的勘探與開發表現出濃厚興趣。
科技是國之利器。總書記高度重視科技創新工作,強調中國要成為世界主要科學中心和創新高地,要集中資源攻克關鍵核心技術。這次來勝利油田,總書記特地考察了兩個實驗室。
楊勇引導總書記步入頁巖油重點實驗室。這個實驗室,目前有研究人員20人,碩士及以上學歷占95%,主要從事頁巖油微納米尺度的形貌特征、有利儲集空間分析和流動機理研究,為提高產量提供技術支撐。
楊勇向總書記解釋,與國內外頁巖油相比,勝利油區的頁巖油具有埋藏深、成熟度低、油稠、流動性差等特點。如何改善流動性、提高產能、降低成本,是勝利油區頁巖油勘探開發要解決的關鍵問題。
“成立這個實驗室,就是要攻下這座‘碉堡’。”楊勇把成立實驗室的初衷向總書記和盤托出,總書記聽后微笑點頭。
60年來,勝利油田堅持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突出科技創新核心支撐作用,堅持在油氣勘探最有潛力的目標抓突破、在油氣開發矛盾最突出的領域抓創新、在生產經營最薄弱的環節抓優化提升,矢志打造技術先導型企業,累計獲得各類科技成果7900余項、國家級科技獎勵120余項,科技貢獻率達65%以上。從激情燃燒的戰天斗地,到與時俱進的科技創新,勝利油田見證了石油工業轉型跨越發展。
“抬頭望見總書記,感覺他既有領導人的威嚴,又像一位平易近人的長者。”總書記走進勘探開發研究院氣驅實驗室時,方法組組長李雪松正在電腦前處理實驗數據。
氣驅實驗室是中國石化CCUS(碳捕集、利用與封存)重點實驗室。通過建成全鏈條碳捕集、碳捕集工程、驅油、封存、碳足跡5個專業實驗室,不僅打造全鏈條CCUS技術創新團隊,還在低滲透、頁巖油、高含水等油藏建設CCUS示范區。
李雪松注意到,當聽到CCUS技術已經實現從實驗室到現場規模化應用,總書記非常高興,對勝利油田減排降碳做出的努力和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給予充分肯定。
總書記在勝利油田考察的第二站——萊深斜2井場所在的萊113區塊CCUS項目,是綠色低碳技術創新成果轉化的生動體現。
這個項目設計注入4口井,目前注入2口井,一年可以注入5萬多噸二氧化碳,相當于2萬輛轎車的碳排放量。在減少碳排放的同時,通過往地層注入二氧化碳,可以有效驅替原油,提高油藏的采收率。
勝利石油管理局有限公司黨委常委、副總經理舒華文在萊深斜2井場向總書記匯報了勝利油田的“碳中和”設想——以CCUS為抓手,抓住產業結構調整這個關鍵,實現油氣產品全生命周期“碳中和”,消納用戶潛在的碳排放,吸納區域碳排放,彰顯勝利油田的政治擔當和綠色擔當,爭做“碳達峰”“碳中和”的引領者。
總書記邊看邊問,認真察看主罐、輸入泵、計量分配等地面注入裝備,詳細了解二氧化碳存儲、注入、驅油以及二次埋存等流程,叮囑大家要加快清潔高效開發利用,提升能源供給質量、利用效率和減碳水平。
夜幕降臨,萊深斜2井場上的路燈悄然亮了起來。這些路燈全部用太陽能。目前,勝利油田累計投產各類新能源項目80個,新能源占油氣生產直接能源消費的比重達5%,碳減排30.2萬噸。距離井場30公里外的勝利油田營二管理區,有裝機規模3.6兆瓦的光伏發電站。這里已經成為勝利油田首個實現“碳中和”的生產區。
在萊深斜2井場,總書記輕扶護欄,一步步登上42級臺階,來到10.5米高的二層鉆井平臺。
他饒有興趣地察看“機械手”“鐵鉆工”等鉆井自動化裝備。得知萊深斜2井采用自動化鉆井設備,減輕了石油工人的勞動強度,改善了工作環境,欣慰地點點頭。
總書記走進鉆井平臺上勝利石油工程公司黃河鉆井總公司70183隊的一體化司鉆房。司鉆房是鉆機設備的“大腦”。通過儀器儀表盤上實時顯示的數據,可以及時掌握幾千米井下鉆具的工作狀態,實現一體化管控。他們正在施工的萊深斜2井,目前鉆進至4768米,相當于鉆穿了大半個珠穆朗瑪峰。
司鉆冉祥國手中的剎把引起了總書記的注意。身穿皮襖,手握剎把,目光剛毅,巍然挺立,是鐵人王進喜留給世人的一幅“鐵漢寫真”,生動刻畫了60多年前石油工人戰天斗地、苦干實干的形象。
在冉祥國的記憶里,手動扶剎把曾是個體力活,必須忍受在高溫、嚴寒、高強度環境下的長時間作業,是對工人精力和體能的極大挑戰。如今,他的工作地點從露天搬到了室內,剎把從手動擋換成了自動擋。
坐在十幾平方米的空調房里,手握操縱桿,按一下按鈕、點擊觸摸屏、操作手桿,就能輕松完成操作。冉祥國得意地說:“總書記夸我像飛行員開飛機。”
夕陽下,蓄滯洪區濕地的粼粼波光投射到59米高的井架上。鉆臺系統、循環系統、動力系統……目光所及,都是科技與智慧的結晶。而這,必將塑造出新時代石油工人新的形象。
“當年我們是貧油國。新中國成立之初,搞石油大會戰,對當時我們國家在層層封鎖下實現自力更生、搞工業化建設起到了重要作用。咱們石油戰線居功至偉、功不可沒!”
總書記說,石油戰線始終是共和國改革發展的一面旗幟。要繼續舉好這面旗幟,在確保國家能源安全、保障經濟社會發展上再立新功、再創佳績。
回味起在總書記身邊的十幾分鐘,一個美好的場景深深烙印在70183隊鉆井平臺經理黃利民的腦海中——
“總書記的腳步踏得很穩,很實。”攀登平臺臺階時,黃利民步步緊隨在總書記身后。他說,那一刻,自己暗暗下定決心,要緊跟總書記的步伐,沿著保障國家能源安全的方向,堅定不移地走下去。
清澈碧藍的水面,隨風曼舞的蘆葦。走到平臺梯過橋處,總書記轉身,深情地向遠處凝望。“總書記稱贊我們這里景色很美,叮囑我們既要做好生產,也要保護好環境。”黃利民說,這份囑托,自己和同事們必須堅定擔起。
“總書記希望我們既要綠色低碳發展,還要考慮我們國家的能源安全。這是給我們技術人員提出的一道命題。”楊勇說。
技術路線與國外有什么差異?在國際上處于什么水平?舒華文從總書記的關切中,讀出了努力的方向——向著提高自主研發能力繼續奮進。
總書記叮囑大家要繼承和發揚老一輩石油人的革命精神和優良傳統,始終保持石油人的紅色底蘊和戰斗情懷,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作出更大貢獻。
以“苦干實干”“三老四嚴”為核心的石油精神誕生于大慶,在一代代勝利人的傳承中發揚光大。新時代,勝利油田凝練形成了以“愛國、創業、創新、開放”為內涵的新時期勝利精神,讓石油精神的火種與時俱進,綻放出時代光芒。
在建黨百年、勝利油田發現60周年這個重要節點,總書記來到勝利,孔凡群非常激動。“總書記勉勵我們要把能源飯碗端在自己手里,再立新功、再創佳績。我們要把思想和認識統一到總書記的要求上來,以強烈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堅決扛穩保障國家能源安全的核心職責,在開發中保護、在保護中開發,推動油田高質量發展,全面融入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戰略。”

●總書記走進實驗室,激發了科研人員向著提高自主研發能力繼續奮進。 供圖/新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