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俞俞
遼寧省盤山縣人民醫院肛腸科 124101
肛周膿腫是一種細菌性腸道感染,腸道菌群是致病因素,肛竇是入口感染,也是膿腫和瘺管進入口[1]。該病是一種急性感染性膿毒性肛門肛管直腸感染,最常見的癥狀就是疼痛。疼痛可能會很嚴重,但膿腫爆裂后可能會暫時緩解。而發熱是肛周膿腫的另一癥狀,最高溫度>40 ℃,且患者發熱的概率隨著膿腔變大、加深而增大,部分患者還會出現排便困難、納差、失眠等癥狀。切開引流術是主要的治療措施,患者于局部麻醉下,在膿腔中央行小切口引流膿液,術后用甲硝唑沖洗膿腔,可減輕病癥,促進患者康復,但若術后處理不當,化膿處會暴露在悶熱潮濕的環境中,極易造成感染,部分患者會再次復發或形成術后瘺管[2]。了解膿腫切開引流術后瘺管形成的影響因素對預防瘺管形成具有較大臨床意義。基于此,本次研究就肛周膿腫切開引流術后瘺管形成的影響因素進行如下分析,旨在為臨床肛周膿腫切開引流術患者的治療提供參考依據。
1.1 一般資料 采用觀察性研究方法回顧性分析2017年12月至2019年12月盤山縣人民醫院收治的60例肛周膿腫行切開引流術的患者臨床資料,其中男30 例,女30 例;年齡22~78(46.68±3.75)歲;疾病類型:肛周皮下膿腫30 例,坐骨直腸窩膿腫16 例,括約肌間膿腫3 例,肛提肌上膿腫6例,直腸黏膜下膿腫5例。
本研究經盤山縣人民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批號:2013YS041-041-01);患者或家屬知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診斷標準 參照《臨床疾病診斷與療效判斷標準》[3]中關于肛周膿腫的相關診斷標準:(1)肛門燒灼痛或跳痛,行走或排便時明顯加重,少數患者出現排尿困難;(2)肛門周圍存在硬結或腫塊,局部溫度增高、壓痛或有波動;位于肛提肌以上的膿腫,直腸指檢時能夠觸及壓痛性腫塊,直腸內穿刺可抽出膿液;(3)可伴有發熱、發冷、全身不適等癥狀;(4)血中性粒細胞及白細胞計數增多;(5)B超可測及膿腔。
1.3 入選標準 (1)納入標準:符合上述診斷標準,且經臨床確診;符合切開引流術手術指征并行手術治療;臨床資料保存完整。(2)排除標準:伴有其他肛腸疾病患者;伴有免疫功能異常的患者;中途轉院的患者;伴有其他嚴重疾病的患者。
1.4 方法
1.4.1 治療方法 所有患者予以切開引流術,術前囑患者排空大便,取側臥位行局部麻醉;根據膿腫大小在膿腫中心位置作1~3 個放射性切口,使用大彎鉗分離破壞膿腔膈并充分引流出膿液及腐敗殘留物;以探針探入膿腔探查內口,若內口明確則在探針的引導下行切開切除術;術后每日常規坐浴換藥處理。
1.4.2 術后瘺管形成狀況 術后隨訪半年,以肛門內超聲檢查判斷[4]其術后是否有瘺管形成。根據是否形成瘺管分為形成瘺管組和未形成瘺管組。
1.4.3 基線資料統計 統計兩組患者術前臨床資料,包括性別、年齡、膿腫類型(肛周皮下膿腫、坐骨直腸窩膿腫、括約肌間膿腫、肛提肌上膿腫、直腸黏膜下膿腫)、膿腫位置(前側、右外側、后側)、術后抗菌藥物應用情況(是否規范),分析患者瘺管形成的影響因素。
1.5 自變量說明方法 以肛周膿腫行切開引流術后瘺管形成情況為因變量,形成瘺管為“1”,未形成瘺管為“0”。將單因素分析得出的陽性結果作為自變量并賦值,男性為“1”,女性為“0”。
1.6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4.0處理數據,對所有計量資料作Shapiro-Wilk正態性檢驗,符合正態分布的以()表示,組間比較用獨立樣本t檢驗;計數資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和Fisher 精確概率;采用logistic 回歸分析肛周膿腫切開引流術后瘺管形成的影響因素,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隨訪結果 術后隨訪半年,60例患者中11例形成瘺管,占18.33%。
2.2 肛周膿腫切開引流術后瘺管形成的單因素分析單因素分析結果顯示,肛周膿腫切開引流術后瘺管形成不受年齡、膿腫類型、膿腫位置的影響(均P>0.05),但可能受性別、術后規范應用抗菌藥物的影響(均P<0.05)。見表1。

表1 肛周膿腫患者行切開引流術后瘺管形成的單因素分析
2.3 肛周膿腫行切開引流術后瘺管形成的logistic 回歸分析 logistic 回歸分析發現,性別、術后規范應用抗菌藥物均是肛周膿腫行切開引流術后瘺管形成的影響因素,相關參數見表2。

表2 60例肛周膿腫行切開引流術后瘺管形成的logistic回歸分析
肛周膿腫是肛腸科常見病,是一種急性化膿性傳染病,見于肛門、肛管及直腸周圍[5-6]。肛周膿腫如果不及時的進行處理,一般來說在1個星期內就能夠迅速化膿,化膿的時間一般是3~4 d,患病部位會出現明顯波動,形成了化膿性的感染,少數肛周膿腫患者使用抗生素以及局部理療的方法可以消散,但是大多數的患者需要進行手術治療,否則炎癥加深而變成了肛瘺疾病,增加患者痛苦,治療難度也會更大一些。切開引流是治療肛周膿腫的一種有效方式,但圍術期如護理不當,易引發多種并發癥,其中最常見的肛周膿腫并發癥為瘺管形成,其主要是由化膿感染導致[7-8]。瘺管形成后普通藥物治療無效,應積極采取手術治療。
本研究結果顯示,形成瘺管組男性占比、術后未應用抗菌藥物占比均小于未形成瘺管組,經單因素及logistic 回歸分析結果顯示,性別為男性、術后未規范應用抗菌藥物是術后瘺管形成的危險因素。分析原因:在性別方面,與女性相比,男性肛門腺特別發達,可分泌更多的腺體,增加了手術后感染的風險。另外,男性雄激素水平比女性高,而且他們的肛腺生長更快,導致分泌皮脂腺,肛管也容易堵塞,形成高危性肛瘺[9]。而抗菌藥物具有殺菌、抑菌活性,在一定濃度下,抗菌藥物可抑制和殺滅病原體[10]。切開引流后選擇適當、適應證明確的抗生素,以及適當的劑量和療程,可殺死病原菌,控制感染,同時采取相應措施,提高患者免疫力,防止發生不良反應。
綜上所述,性別為男性、術后未規范應用抗菌藥物是肛周膿腫行切開引流術后瘺管形成的危險因素,予以規范性抗菌藥物治療可預防瘺管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