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萬成
摘? 要:美國頻曝高校招生舞弊案,美國的富人、明星利用不正當?shù)氖侄问蛊渥优M入美國的知名高校,凸顯了美國高等教育的不公平問題。目前我國高等教育正處于深化招生制度改革的重要階段,發(fā)生在美國的高校招生舞弊案件值得我們深入分析并引以為戒。文章通過對比分析中美高等教育招生制度的差異,基于教育資源配置的平等原則、差異原則和補償原則,比較了二者招生制度的公平性,得出了現(xiàn)階段美國高等教育招生制度存在顯著的不公平性,而中國高等教育招生制度實現(xiàn)了最大范圍和程度的公平的結論,并提出了新形勢下不斷優(yōu)化和完善我國高等教育招生改革工作的相關建議。
關鍵詞:中美高校招生制度;公平性;比較研究
中圖分類號:G640? ? ? ? 文獻標志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000X(2021)36-0001-05
Abstract: The college enrollment frauds were frequently exposure in the United States, where rich people and stars in the country have used improper means to bring their children into well-known universities, which highlighting the unfairness of higher educ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At present, our country is in an important stage of deepening the reform of the enrollment system. That case deserves our attention. Based on the principles of equality, difference and compensation in the allocation of educational resources, this paper compares the fairness of the two enrollment systems, concluded that there is significant inequity in the American higher education enrollment system at the present stage, while the Chinese higher education enrollment system has achieved the greatest extent and degree of equity, and also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to continuously optimize and improve the reform of higher education enrollment in China under the new situation.
Keywords: enrollment system of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equity; comparative Study
高等教育一向被視為國家綜合國力的象征,近年來,在國家“雙一流”建設舉措下,中國高等教育的發(fā)展非常迅速。美國在高等教育方面的整體實力毋庸置疑,然而2019年上半年媒體所曝出的美國迄今史上規(guī)模最大的高校招生舞弊案,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審視美國高等教育某些方面不足的契機。美國大學的招生錄取制度與我國大有不同。近來,美國名校招生舞弊案令全世界愕然,這說明美國的高等教育招生制度雖然頂著“多元化”的名號,卻遠非一片凈土。在全球高等教育競爭日益激烈的今天,這對我國高等教育堅定走自己的路,創(chuàng)建具有中國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學,具有重要的啟發(fā)意義。
一、震驚全球的美國名校招生舞弊案
2019年,美國當?shù)貢r間3月12日,美國司法部宣布逮捕了50人,罪名是操縱一個涉案金額達2500萬美元的騙局,幫助一些富有的美國人的孩子在大學入學考試中作弊,進入精英大學,包括喬治城大學、斯坦福大學和耶魯大學等世界名校,這是美國司法部迄今為止起訴的最大一起大學招生舞弊案[1]。
聯(lián)邦檢察官指控58歲的威廉·里克·辛格(William Rick Singer)通過他在加州紐波特海灘的商業(yè)邊緣學院和職業(yè)網(wǎng)絡(Edge college & Career Network)運營一個2500萬美元的大學入學騙局。美聯(lián)邦調(diào)查局(FBI)為支持這份起訴書而提交的宣誓聲明列出了八所涉案大學,包括前述的喬治城大學、斯坦福大學和耶魯大學。威廉·里克·辛格是此案的核心人物,他是所謂的非盈利升學機構商業(yè)邊緣學院和職業(yè)網(wǎng)絡的創(chuàng)始人。該機構又叫“鑰匙”(The Key),專門為有需要的家長提供幫助,通過請人替考、買通考官在考試后修改成績、買通名校教練作偽證、假造體育生資格等方式,讓他們的孩子上美國名校。
在32名受到指控的家長中,包括Willkie Farr & Gallagher律師事務所聯(lián)席主席戈登·卡普蘭(Gordon Caplan),私募股權巨頭德克薩斯太平洋集團(TPG)的高層威廉·麥格拉漢(William McGlashan),以及兩位好萊塢女星菲麗西提·霍夫曼(Felicity Huffman)和洛莉·路格林(Lori Loughlin)。
美國聯(lián)邦調(diào)查局在新聞發(fā)布會上表示,從2011年到2019年2月間,這些家長為讓孩子進入精英大學,向辛格支付了高達20萬至650萬美元的費用,總額高達2500萬美元左右,用于賄賂教練和大學管理人員。辛格提供給學生的“幫助”有四種形式:第一種是“賄賂大學入學考試管理人員,讓第三方為考試作弊提供便利,在某些情況下還通過假扮成考生的方式。”在該方式下,家長們通過賄賂1.5萬至7.5萬美元,受賄的管理人員會給考生提供答案,修正他們的答案,或讓第三方冒充考生參加考試。例如好萊塢女演員霍夫曼通過向該中介機構匯入1.5萬美元,成功幫助她的長女修改了SAT(學術能力評估測試)成績;第二種是“賄賂大學體育教練和管理人員,讓他們指定申請人為所謂的運動員新生,不管新生的體育能力如何,即使他們并不會這項運動。”例如好萊塢女演員洛莉·路格林被指控行賄50萬美元,讓兩個女兒以“體育特長生”的身份被南加州大學賽艇隊招錄,盡管兩個女兒并不會帆船;第三種是“讓第三方代替學生上課,前提是這些學生在課堂上取得的成績將作為學生申請材料的一部分提交。”第四種是“提交虛假的大學入學申請,其中包括偽造的考試成績和班級成績,并經(jīng)常列出虛假的獎勵和體育活動。[1]”
該案件被曝光后,哈佛大學前校長薩默斯(Lawrence Summers)在媒體上表示,該事件所反映的美國高校招生“完全失控的亂象令人震驚”。美國大學招生咨詢?nèi)珖瘑T會主席斯蒂芬妮·奈爾斯(Stefanie Niles)則直指,此次丑聞暴露了美國大學錄取過程中的“極端商業(yè)化”。事實上,這起丑聞只是凸顯美國高等教育招生制度問題的“冰山一角”,用金錢買大學入學門票的事情在美國并不新鮮。本次涉案的這些較為富裕的人為了讓自己的子女進入名校讀書鋌而走險,但更富有的人可以通過給大學捐樓或其他大額捐贈的方式,“穩(wěn)妥”地讓其子女直接進入名校讀書,美國高等教育招生不公問題可見一斑[2]。
二、中美高等教育招生制度及其差異性分析
(一)美國高校招生制度及其新動向
在美國,沒有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tǒng)一考試,高校招生與考試分離,學生需要自行向目標高校提交就讀申請材料,高校擁有充分的招生自主權。學生的學術水平只是錄取的因素之一,并非決定性的因素。為了進入名校,學生需要參加由獨立考試機構組織的SAT(學術能力評估測試)或ACT(美國大學測試)。SAT主要考察學生的英語、數(shù)學和寫作能力,考試內(nèi)容和高中的教學沒有關系,每年可以進行5次考試。而ACT包含對英語、數(shù)學、社會、理科這四門學科的考察,考試內(nèi)容涵蓋了中學階段應掌握的教育內(nèi)容,每年組織7次考試[3]。此外,為了更好地衡量學生的學習能力,高校還會考察學生的高中成績以及學生提前修讀大學先修課程的情況。美國名校在招生過程中,還會考慮許多非學術的因素,比如學生的面試表現(xiàn)、運動天賦、藝術特長、領導能力、服務意識、父母是否是校友或教職工等。
此外,為了減少標準化考試SAT和ACT嚴重阻礙弱勢群體和少數(shù)族裔學生接受良好高等教育的弊端,近年來,有越來越多的美國高校在招生錄取中,同時采用了“考試可選擇”(test-optional)招生政策。在這一政策主導下,高校在錄取學生時,首先將提交和不提交標準化考試SAT/ACT成績的學生分為兩類,然后按照綜合評審的大原則從中分別錄取。截至2019年3月,全美共有1000多所高校正在實行這一招生政策[4]。
近期,由近百所美國頂尖私立高中組成的聯(lián)盟MTC(Mastery Transcript Consortium)提出了一個新的學生評價體系——A New Model。A New Model與傳統(tǒng)評價體系的區(qū)別在于A New Model是用定性的描述去評價學生的綜合素質(zhì)而不是用定量的分數(shù)或評級。新的評價體系聚焦于學生的分析與創(chuàng)造能力、口頭和書面表達能力、領導力和團隊協(xié)作能力、定量分析能力、全球視野、適應性和主動性、道德與誠信決策和思維習慣等八個方面,在高中期間持續(xù)追蹤記錄學生這八個方面的成長,給予學生過程性的綜合素質(zhì)評價[5]。目前,該體系已經(jīng)用于申請哈佛大學、耶魯大學、斯坦福大學等美國名校。
除此以外,美國的招生制度還存在公開的“旁門”。如果一個家族里有某校的知名校友,那么這個家族的學生有更大的概率被錄取。如果給大學進行大額捐贈,也可以換取一張名校門票[6]。
(二)中國高校招生制度及差異分析
在中國,除保送生以外,其他想進入大學的學生均需要參加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tǒng)一考試,即高考。高考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統(tǒng)一組織調(diào)度,考試題目由教育部考試中心或者部分自主命題的省級考試院命制。同一個省份的學生,都用同一套考核體系進行選拔,考試內(nèi)容與中學教學內(nèi)容緊密聯(lián)系。大部分省份采用“3+x”模式,即所有考生都要參加語文、數(shù)學和外語考試,再根據(jù)文理科參加理科綜合(物理、化學、生物)或文科綜合(思想政治、歷史、地理)考試。每年有且只有一次考試機會。
此外,為了使高考這種人才選拔方式更加科學,中國的高考改革一直在審慎地推進中。如作為高考改革的試點,從2017年起浙江省新高考打破了文理分科,除了必考科目語文、數(shù)學和外語以外,考生還需從思想政治、歷史、地理、物理、化學、生物、技術(含通用技術和信息技術)等7門科目中選擇3門作為高考選考科目,其中外語和選考科目有2次報考機會,而語文和數(shù)學僅一次考試機會。
與美國不同的是,在中國高校的招生過程中,學生的高考成績起決定性的作用。高校依據(jù)學生的高考分數(shù)進行錄取,實行“分數(shù)面前人人平等”。同時,中國高校也在探索更加合理的過程性量化考核評價體系,例如浙江省啟動了“三位一體”綜合評價招生制度,考生報名參加高校的“三位一體”測試,最終根據(jù)高考成績、綜合素質(zhì)評價(包括高中綜合素質(zhì)評價和高校綜合素質(zhì)測試)和高中學業(yè)水平測試成績按一定比例綜合后擇優(yōu)錄取[7],其中高考成績所占比例原則上不低于50%。
三、中美高等教育招生制度公平性比較
無論在任何國度,其高等教育在招生的過程中,教育公平是其中非常重要的命題。教育公平包含三個原則,一是教育資源配置的平等原則,包括受教育權平等和教育機會平等;二是教育資源配置的差異原則,即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針對不同情況不同對待;三是教育資源配置的補償原則,關注學生的社會經(jīng)濟地位,對社會經(jīng)濟地位處于劣勢的學生予以教育資源的補償[8]。本文將基于這三個原則,結合中美高校招生制度的差異以及近來曝光的美國名校招生舞弊案,對中美高等教育招生制度的公平性進行比較。
(一)教育資源配置的平等性比較
教育資源配置平等包括受教育權平等和教育機會平等。這一原則在招生制度上體現(xiàn)為如何公正地選拔學生。在美國高校的招生制度中,由于沒有統(tǒng)一的選拔標準,都是由各高校自行制定自己的選拔標準,因此難以做到公平公正地選拔學生。相比于教育公平,美國的招生更注重教育效率,即如何高效地招收精英人才。因此,在美國高校的招生過程中,定量的成績只是錄取的因素之一,更多參考的是定性的綜合描述。它關注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挑戰(zhàn)精神以及未來發(fā)展?jié)摿Γ缜拔乃龅男略u價體系A New Model甚至取消了成績評價,以一種過程性評價來判斷學生的進步與潛力。為此,犧牲了部分教育公平。綜合素質(zhì)的培養(yǎng)需要一定的經(jīng)濟成本,領導力的培養(yǎng)需要活動數(shù)量的支持,全球視野的提升需要見識世面的經(jīng)歷,創(chuàng)造發(fā)明需要學校資源的配合,這一切都對那些社會經(jīng)濟地位優(yōu)越的家庭的子女有利。另一方面,A New Model看似更加全面、綜合的過程性評價背后,實際上留足了“操作空間”。正如前文所述的美國名校招生舞弊案中已出現(xiàn)的情況,富有的家庭可以通過賄賂的手段,修改、偽造其子女的綜合評價,使其輕松進入名校,在某種程度上形成美國富人階層對名校教育資源的壟斷。此外,美國高校招生過程中的“發(fā)展性錄取”也是公開的秘密。美國幾乎所有私立大學都設有“發(fā)展辦公室”,負責募捐事宜。它對外宣稱不直接參與招生,但事實上對錄取有很大發(fā)言權。一些豪門以慈善名義捐款,讓其子女憑此輕松跨過名校的門檻。如哈佛大學2018年一年的捐款收入就高達220億美元,這就導致現(xiàn)在通過捐款把孩子送入名校的門檻越來越高。《華盛頓郵報》認為,現(xiàn)在1000萬美元可能也只是一個“入門級禮物”,難以得到名校招生辦的特別關照[9]。
近年來,隨著中國經(jīng)濟的快速發(fā)展,社會階層逐漸分化,高考儼然成為了社會縱向流動的重要保證,是廣大寒門學子改變命運的重要渠道,是實現(xiàn)社會公平的重要基礎。無論是傳統(tǒng)的高考錄取模式還是新興的“三位一體”制度,高考成績都是至關重要的因素。同時中國高校的招生錄取也考慮到了區(qū)域的差異,不同地區(qū)考試人數(shù)、教育水平差異大,在招生過程中通過調(diào)節(jié)錄取人數(shù)、分省市劃定分數(shù)線來兼顧地區(qū)平衡。此外,為了促進教育公平,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還提出了實施“國家支援中西部地區(qū)招生協(xié)作計劃”,進一步提高中國中西部地區(qū)與人口大省考生的高考錄取率[10]。
(二)教育資源配置的差異性比較
教育資源配置的差異原則體現(xiàn)在高校招生過程中,就是針對學生個體的差異,有不同的招生方案。以體育特長生為例,美國名校非常熱衷于招收有體育特長的學生,因為許多體育項目僅在私立高中開設,公立學校的普通學生無法接觸到,這間接增加了富人子弟進入名校的機會。同時這些貴族運動還會給學校帶來可觀的捐贈和聲譽。以哈佛大學為例,體育生占招生人數(shù)的比例高達12%。與之形成對比的是,中國高校每年招收的高水平運動員只占招生規(guī)模的1%[11]。本次曝光的美國名校招生舞弊案,正是利用了美國名校偏愛錄取體育特長生的漏洞,通過賄賂大學教練,將考生包裝成運動健將,從而蒙混過關。相比之下,中國高校的高水平運動員招生要求學生達到國家一級或二級運動員水平,難以偽造。此外,中國高校的高水平運動員需要經(jīng)常參加訓練以及比賽,從另一方面保證了只有真正有體育特長的學生才會選擇這條道路,讓教育資源準確地配置給了這些有特殊才能的學生,避免了招生錄取的不公。
在學生的評價體系方面,考慮到學生的個體差異化,一場考試難以全面評價一個學生,所以中國目前也在積極探索多元化的招生方式,擴大高校的招生自主權。例如中國部分高校在試點的自主招生就是通過高校自行組織的筆試、面試等多種方式綜合評價學生,避免了優(yōu)秀學生因為高考考場的偶然失手而與名校失之交臂的遺憾。而針對在單學科方面有突出表現(xiàn)、水平達到奧林匹克競賽國家集訓隊成員的學生,可以具有保送資格,不讓璞玉蒙塵。同時,為了規(guī)避可能產(chǎn)生的教育不公現(xiàn)象,2015年起中國取消了大量高考加分項目,打擊了偽造加分資格的行為,進一步促進了高考公平選才。
(三)教育資源配置的補償性比較
教育資源配置補償原則在高校招生制度上體現(xiàn)為給予不同社會經(jīng)濟地位背景的學生公平的升學機會,具體表現(xiàn)在教育資源配置要予以社會經(jīng)濟地位低的學生以補償。美國高校的招生由于是高校自己說了算,并沒有統(tǒng)一的國家層面的計劃,高校在招生過程中能否真正落實對家庭經(jīng)濟狀況不佳學生的傾斜政策,是無法保證的。并且為了提升教職工對學校的忠誠度以及校友對學校的捐贈,美國高校在招生過程中對本校校友和教職工子女會采取優(yōu)先錄取,這就是所謂的“傳承性錄取”。有數(shù)據(jù)顯示,在美國一流大學的學生中,校友子弟大約占10%到25%,教師子女有1%到3%。哈佛大學校報公布的數(shù)據(jù)顯示,2018年入學的新生中,29%來自“傳承性錄取”,普林斯頓大學15%的學生來自“傳承性錄取”,耶魯大學的這一數(shù)據(jù)則為13%[9]。
在中國,針對社會經(jīng)濟地位處于劣勢的學生,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提出了重點高校招收農(nóng)村和貧困地區(qū)學生專項計劃(也稱“自強計劃”),包括國家、地區(qū)和高校三個層面,給貧困地區(qū)的學子提供了更多的升學機會[10]。在自主招生方面,中國高校通過制度層面的設計,避免自主招生在實施過程中可能引起的不公現(xiàn)象,如作為中國頂尖學府之一的北京大學在自主招生過程中實施了元培綜合評價系統(tǒng),看重學生的興趣和愛好,并指出這里的興趣愛好不是城市里的學生專屬的芭蕾、鋼琴,而是寒門學子也可以具備的天性里對事物的好奇與熱愛[12]。
四、結論與啟示
通過前述分析不難看出,美國高等教育的招生制度是在保證學校利益的情況下選拔人才,由于選拔標準模糊,且沒有考慮到區(qū)域教育的差異以及學生社會經(jīng)濟地位的懸殊,其不公平性是顯而易見的,近期媒體曝光出來的美國高校招生舞弊大案,既是其不公平性的直接例證,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也是美國的眾多家長們對這種不公平制度無奈的反抗。
目前,我國高等教育已進入大眾化時代,教育公平成為社會公平的重要基礎。在對比了中美高等教育招生制度后,不難發(fā)現(xiàn),確保公平始終是中國高等教育招生的準繩,也是中國高等教育招生制度的顯著特征,中國高等教育招生制度實現(xiàn)了最大范圍和程度的公平。而公平性的基石,就是中國的高考制度,自從1977年中國恢復高考制度以來,這項制度在中國這樣一個有著近14億人口的大國,被公認為是“最不壞的制度”,是促進社會階層縱向流動的重要保障,是社會穩(wěn)定的重要基礎。
因此,在招生過程中如何最大限度地保證公平,同時又能更好地發(fā)揮高考在選拔優(yōu)秀人才方面的作用,一直是中國高等教育招生改革的核心問題。通過前文對中美兩國在高等教育招生制度公平性方面的比較,對于在新形勢下不斷優(yōu)化和完善我國高等教育招生改革工作,啟示與建議如下:
(一)堅定中國特色高等教育自信
高等教育是一個國家發(fā)展水平和發(fā)展?jié)摿Φ闹匾獦酥荆鳛榭萍嫉谝簧a(chǎn)力和人才第一資源的重要結合點,其發(fā)展水平關乎國家民族的創(chuàng)新能力,影響其思想厚度、文化素養(yǎng)與精神品質(zhì)。縱觀人類發(fā)展歷史,高等教育和科技創(chuàng)新始終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進步發(fā)展的重要力量。改革開放以來,中國高等教育發(fā)生了巨大變化,為社會經(jīng)濟發(fā)展提供了強有力的人力支持和智力支撐,創(chuàng)造了大國高等教育發(fā)展的奇跡。我們要堅定中國特色高等教育自信。每個國家的高等教育都有自己的特點和優(yōu)勢,每種成功的高等教育類型都有自己的發(fā)展模式。我國獨特的歷史、文化、國情決定著高等教育必須堅持走自己的發(fā)展道路。正如習近平總書記2014年五四青年節(jié)在與北大師生座談時指出的,“世界上不會有第二個哈佛、牛津、斯坦福、麻省理工、劍橋,但會有第一個北大、清華、浙大、復旦、南大等中國著名學府。”[13]中國高等教育事業(yè)要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和內(nèi)生動力,必須要植根于中華民族傳統(tǒng)的土壤。一味地跟蹤和模仿是不能在世界高等教育范圍內(nèi)發(fā)出中國聲音,不能提供中國經(jīng)驗、貢獻中國智慧的。我們要以我為主,博采眾長,建立與國情相適應、具有中國特色的教育理念與模式,這需要積淀和傳承,需要決心與信心,也需要恒心與耐心。
(二)審慎穩(wěn)妥地推進招生綜合改革
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審視我國的高等教育,我們在取得一系列成就的同時,也面臨著矛盾累積和問題疊加的復雜局面。尤其是自20世紀90年代末開始,中國高等教育規(guī)模迅速擴大,在極短的時間內(nèi)完成了從精英模式向大眾模式的轉變,其間產(chǎn)生的一些問題還需要時間的磨合,需要教育觀念、教育結構、教育模式等多方面的漸進性和適應性調(diào)整,需要在反思經(jīng)驗教訓的基礎上形成發(fā)展共識。我們要適應內(nèi)外環(huán)境變化,站在全球視角、站在新的高度考慮中國高等教育發(fā)展問題,要基于我國現(xiàn)階段的國情,審慎穩(wěn)妥地推進招生綜合改革。如近年來部分省份和高校在試點的自主招生與“三位一體”招生模式,因為招生規(guī)模不大,并與高考時間錯開,高校有充足的精力審核學生的申請材料并全面考核學生,并通過綜合素質(zhì)評價環(huán)節(jié)體現(xiàn)素質(zhì)教育改革的導向與成果。在自主招生及“三位一體”招生過程中,要通過科學設計面試考核等相關環(huán)節(jié),做到對學生能力素質(zhì)與未來創(chuàng)新潛力的客觀評估,充分發(fā)揮招生在選拔拔尖創(chuàng)新人才方面的作用。
(三)進一步加強監(jiān)管機制建設
本次曝光的美國招生舞弊案,無論是考試替考、提供答案、考后修改答案,還是偽造獲獎材料,都反映出監(jiān)管不嚴的問題。在監(jiān)管機制方面,我國實施了多項舉措,例如高考試卷的專車運卷、多人閱卷,高考考場屏蔽信號、指紋驗證以及高考作弊入刑等,有效地防止了違紀行為的發(fā)生。同時教育部實施了招生“陽光工程”,利用網(wǎng)絡促進信息公開,完善招考政策和錄取結果的透明化,這些都是很好的舉措。
近年來,“三位一體”等綜合評價逐漸面向全國展開,在擴大高校招生自主權的同時,也要防范舞弊現(xiàn)象的產(chǎn)生。美國高校招生舞弊案的教訓值得警惕。首先,要落實責任主體,明確申請材料審核的專家和程序,及時公開相關情況。其次,防止漏題泄題,避免某些高校教職工利用職務之便從中牟利。最后,嚴懲舞弊人員,形成威懾,讓人不敢舞弊,從而保證自主招生、“三位一體”招生過程的公平公正。
參考文獻:
[1]Liz McNeil, Steve Helling, Linda Marx. The College Admissions Scandal[J].People,2019(4):44-47.
[2]唐昀.美國名校招生黑幕:除了后門,還有“側門”[N].南方周末,2019-3-20.
[3]周光禮.中美高校招生制度差異分析[J].中國考試,2018(5):20-23.
[4]胡樂樂.美國高校本科招生“考試可選擇”政策探析[J].比較教育研究,2019(5):42-44.
[5]楊志明.美國私立高中聯(lián)盟綜合素質(zhì)評價模式之啟示[J].中國考試,2018(4):5-9.
[6]姚曉丹.特招舞弊案折射出美國高校招生的“三重門”[N].光明日報,2019-7-4.
[7]王后雄.評美國高校招生改革“新模式”[J].中國考試,2018(3):11-14.
[8]褚宏啟.關于教育公平的幾個基本理論問題[J].中國教育學刊,2006(12):1-4.
[9]梁凡.美國大學的“門”[N].工人日報,2019-3-29.
[10]教育部關于做好2018年普通高校招生工作的通知[EB/OL]. [2019-07-28].http://www.moe.edu.cn/srcsite/A15/moe_776/s3258/201803/t20180320_330717.html.
[11]黃圣媛.中美名校本科招生制度比較研究[D].杭州:浙江大學,2017.
[12]北京大學招辦主任秦春華談北大的選材之道[EB/OL].[2019-07-29].http://www.eol.cn/html/g/pku/index.shtml.
[13]習近平.青年要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