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 要]偉大建黨精神是革命先驅們的實踐寫照,方志敏是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是中國共產黨隊伍中最早一批走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革命道路的杰出實踐者,是踐行偉大建黨精神的典范。方志敏在革命斗爭中體現出的信仰堅定、忠誠擔當、頑強斗爭、務實創造、清貧奉獻的精神,與偉大建黨精神是統一的。
[關鍵詞]建黨精神;方志敏精神;力量
[作者簡介]吳曉俊,中共上饒市委黨校副教授,中國社科院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江西上饒 334000)
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提出了“堅持真理、堅守理想,踐行初心、擔當使命,不怕犧牲、英勇斗爭,對黨忠誠、不負人民”的偉大建黨精神。方志敏的一生,是為民族的解放、人民的幸福,為共產主義事業英勇奮斗的一生。他身上所體現出的革命精神,是偉大建黨精神的生動演繹。
一、堅持真理、堅守理想,展現了共產黨人思想的力量
馬克思主義深刻揭示了自然界、人類社會、人類思維發展的普遍規律,具有強大的生命力,是共產黨人的靈魂和旗幟。共產黨百年歷經千錘百煉而朝氣蓬勃,一個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和共產主義遠大理想。方志敏胸懷理想、信仰堅定。2016年,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建黨95周年大會上,在談到共產黨人要樹立遠大理想時,回顧了方志敏“敵人只能砍下我們的頭顱,決不能動搖我們的信仰”的錚錚誓言。[1]方志敏深刻認同共產主義,“因為我們信仰的主義,乃是宇宙的真理!為著共產主義犧牲,為著蘇維埃流血,那是我們十分情愿的啊!”。[2]大革命失敗后,面對國民黨的血腥屠殺,他毫不畏懼地說:“我是一個馬克思主義的篤誠信仰者,大革命雖遭失敗,但我毫無悲觀失望的情緒。”[2]政治信仰的堅定,源于理論上的清醒。方志敏的信仰之所以無比堅定,就因為他對馬克思主義真理有深刻理解,對人類社會歷史發展規律有深刻把握。即使身陷囹圄,他依然堅信“資本主義的社會,必然要覆滅,代之而起的,必然是共產主義;反革命必然要失敗,革命一定要得到最后的勝利。這是絕對的真理,同時,這也是我的基本信仰”。[2]正是因為有如此深刻的理論認識,到了生命最后一刻,方志敏依然信念堅定,認為未來中國“歡歌將代替了悲嘆,笑臉將代替了哭臉,富裕將代替了貧窮,康健將代替了疾苦,智慧將代替了愚昧,友愛將代替了仇殺,生之快樂將代替了死之悲哀,明媚的花園,將代替了凄涼的荒地!”[2]革命理想高于天,我們要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用馬克思主義觀察時代、把握時代、引領時代,不斷開辟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新境界,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自覺用馬克思主義武裝頭腦、指導實踐、推動工作,做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的堅定信仰者和忠實實踐者,不斷奪取新的更大的勝利。
二、踐行初心、擔當使命,展現了共產黨人政治的力量
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是激勵一代又一代共產黨人前赴后繼、英勇奮斗的根本動力。黨在弱小中壯大,在腥風血雨中重生,在攻堅克難中勝利,靠的就是始終不渝踐行初心使命。方志敏牢記使命、忠誠擔當。2005年,習近平總書記在《一個黨員就是“一面旗”》一文中高度評價道:“從李大釗、方志敏等革命先驅和革命先烈到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時期涌現出來的無數英雄模范人物,都堪稱廣大黨員和群眾心目中的‘一面旗。”[3]方志敏具有愛黨、愛國、愛民的熾熱情懷,始終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秉持為黨盡責、為國盡忠、為民造福的政治品格。從入黨那一天起,他立誓“從此,我的一切,直至我的生命都交給黨去了!”。[2]方志敏既是這樣立誓的,更是這樣踐行的,他說:“我們始終是黨的正確路線的擁護者和執行者,……不執行黨的決議和指示,而消極怠工,那簡直不是真正的革命同志,而是冒牌黨員。”[2]他自始至終顧全大局,在贛東北蘇區經濟緊張的情況下,節衣縮食把大量黃金白銀送交黨中央。1933年1月,黨中央決定調閩浙贛蘇區唯一一支主力紅十軍參加第四次反“圍剿”,方志敏深入部隊做思想工作,他強調:“我們一切都該聽從中央指揮,尤其是軍事,更要集中與統一。”[2]1934年11月,方志敏臨危受命,任紅十軍團軍政委員會主席,領導北上抗日先遣隊向國民黨統治中心——寧、滬、杭地區作戰,他說“下了決心去完成黨所給的任務。黨要我做什么事,雖死不辭”。[2]北上抗日先遣隊是最早舉起抗日大旗的工農紅軍,也是最早出發的長征部隊,對于宣傳我黨抗日主張和減輕中央主力紅軍的壓力起了重要作用。方志敏對祖國人民的熱愛一往情深,方志敏在黑暗中發現“可愛的中國”,他說“一個青年學生的愛國,真有如一個青年姑娘初戀時那樣的真純入迷。”[2]“誰要想將有四千年歷史與四萬萬人口的中國民族吞噬下去,我們是會與他們拼命戰斗到最后的一人!”[2]方志敏在《在獄致全體同志書》中最后深情地寫道:“同志們!十分親愛的同志們!永別了!請你們努力吧!我這次最感痛苦的,就是失卻了為黨努力的機會。你們要認識:你們能夠為黨工作,為黨斗爭,那是十分寶貴的。……我能丟棄一切,唯革命事業,卻耿耿在懷,不能丟卻!”[2]在即將要獻出寶貴生命的最后時刻,方志敏最感到痛苦的不是失去生命,而是還未完成的革命事業。進入新時代,廣大黨員應該更加深刻體悟共產黨員稱號的千鈞分量,要把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作為黨員、干部的終身課題,繼續謙虛謹慎、戒驕戒躁,初心如磐,使命在肩。依靠人民創造歷史,站穩人民立場,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著力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和人民群眾急難愁盼問題,推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鍥而不舍為黨和人民事業奮斗。
三、不怕犧牲、英勇斗爭,展現了共產黨人精神的力量
百年黨史是一部不怕犧牲史,沒有哪個黨遭遇過如此多的艱難險阻,經歷過如此多的生死考驗,付出過如此多的壯烈犧牲。為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換新天。方志敏同志精忠報國、頑強斗爭。2014年,習近平同志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指出:“擁有家國情懷的作品,最能感召中華兒女團結奮斗……方志敏的《可愛的中國》,等等,都以全部熱情為祖國放歌抒懷。”[4]滄海橫流方顯出英雄本色。為了可愛的中國,為了心中的理想,方志敏曾堅定地說,“假使能使中國民族得到解放,那我又何惜于我這一條蟻命”。[2]他奮斗終生、頑強斗爭,即使得了肺病,經常吐血,但他“仍然是干而復病,病好復干”。[2]方志敏在革命低潮時不僅沒有悲觀失望,反而更加堅定革命斗爭信心,他說“大革命雖遭受失敗,但我毫無悲觀失望的情緒。……這次的失敗,只能是暫時的,中國革命的復興,革命新的高潮,必然要很快到來的。……重起爐灶,再來干吧!”[2]方志敏為實現理想不怕犧牲、頑強斗爭,即使被捕入獄時,他也毫不悲觀。《在獄致全體同志書》中,他寫道:“我們雖囚獄中,但我們的腦中,仍是不斷地思念著同志們的奮斗精神,總祈禱著你們的勝利和成功!我直到現在,革命熱誠仍和從前一樣。”[2]這種不屈不撓、英勇奮斗的品質,體現了中國共產黨人敢于壓倒一切敵人、戰勝一切困難,永保革命樂觀主義、排除萬難去奪取勝利的精神。他在《我從事革命斗爭的略述》還說:“一九二八年為我們極端艱苦斗爭之一年!……稍一不慎,就有被敵人打死或被俘的危險:環境的險惡和困難是無以復加。……但是,我們是為著主義的信仰,階級的解放,抱定了斗爭到底的決心,所以生活雖然痛苦,而精神還是非常愉快的。愈艱苦,愈奮斗!愈奮斗!愈快樂!”[2]在被關押的6個多月里,他利用敵人要他寫“供詞”的紙和筆,憑著一腔熱血,以筆作槍,寫了《我從事革命斗爭的略述》《可愛的中國》《清貧》等十余篇近14萬字的文章。方志敏的獄中文稿就是不怕犧牲、英勇斗爭的最好印證。在獄中,腳系鐐銬,疾病纏身,監視嚴密,他說:“何時槍斃,明天或者后天,上午或者下午,全不知道,也不必去管。”[2]在生死關頭,依然從容不迫地謀篇布局,奮筆疾書,總結經驗教訓,展望可愛中國,把生命的最后一刻,化作情與血的文字,獻給了黨和人民。這般定力,這種境界,震古爍今,真正履行了“我生存一天就要為中國呼喊一天”[2]的斗爭誓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這與方志敏所處的革命戰爭年代有了極大不同,但依然面臨著許多具有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斗爭,我們要踐行共產黨員“隨時準備為黨和人民犧牲一切”的誓言,保持不畏強敵、不懼風險、敢于斗爭、敢于勝利的勇氣,增強斗爭意識、豐富斗爭經驗、提升斗爭本領,不懈怠、不驕傲,一鼓作氣、再接再厲,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不懈奮斗。
四、對黨忠誠、不負人民,展現了共產黨人道德的力量
我們黨一路走來,歷經無數磨難和艱險,沒有任何困難能壓垮我們,沒有任何敵人能打倒我們,靠的就是黨員的忠誠付出,靠的就是人民群眾的信任支持。對黨忠誠、不負人民既是黨的要求,更要成為黨員的自覺追求。方志敏同志務實創造、清貧奉獻。2010年,習近平同志在中央黨校秋季學期開學典禮上深情地說:“我多次讀方志敏烈士在獄中寫下的《清貧》。那里面表達了老一輩共產黨人的愛和憎,回答了什么是真正的窮和富,什么是人生最大的快樂,什么是革命者的偉大信仰,人到底怎樣活著才有價值,每次讀都受到啟示、受到教育、受到鼓舞。”[5]方志敏一生甘守清貧,雖擔任過省委書記、省蘇維埃政府主席,但素以清廉自持,從沒有奢侈過。只有忠于黨的事業,牢記為民使命的人,才能清廉自律,堅守清貧。當年,正因為有一批像方志敏那樣敢于擔當,甘于清貧的革命者的犧牲奉獻,才換取了現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入不可逆轉的歷史進程。方志敏讀書時家里就借了很多錢,參加革命后,其家被燒被劫十余次,母親迫于經濟拮據,向他要點錢。他回答說:“姆媽,我是當主席,可當的是窮人的主席,哪里是官?餉銀嘛,將來會發,現在沒得發。”[6]被俘時,敵人沒有從他身上搜出一個銅板,只有一塊舊懷表和一支自來水筆。《清貧》遺著中寫出了他“一向過著樸素的生活,從沒奢侈過”[2]的人生態度,寫出了共產黨員“矜持不茍,舍己為公”[2]的美德和一個偉大的真諦:“清貧、潔白樸素的生活,正是我們革命者能夠戰勝許多困難的地方!”[2]方志敏深情說道:“為著階級民族的解放,為著黨的事業的成功,我毫不稀罕那華麗的大廈,卻寧愿居住在卑陋潮濕的茅棚;不稀罕美味的西餐大菜,寧愿吞嚼剌口的苞粟和菜根;不稀罕舒服柔軟的鋼絲床,寧愿睡在豬欄狗窠似的住所;不稀罕閑逸,寧愿一天做十六點鐘工的勞苦;不稀罕富裕,寧愿困窮!”[2]五個“不稀罕”、五個“寧愿”,這是發自肺腑的人生宣言,是中國共產黨人與世長存的浩然正氣。我們要以清貧為鏡,嚴于律己、樂于奉獻,要經常對照黨章、黨規、黨紀,檢視自己的思想言行,不斷撣去思想上的灰塵,永葆政治本色。
方志敏的忠誠是建立在對中國共產黨高度信賴和深刻認識基礎上的。1924年3月,方志敏入黨時,他就認識到中國共產黨“它有完整的革命理論、革命綱領和最高尚的理想;它有嚴密的黨的組織與鐵的紀律,它有正確的戰略和策略,它有廣大的經過選擇而忠誠于革命事業的黨員群眾,并且它還有得到全黨誠心愛戴的領袖”,[2]認定中國共產黨是人類最進步的階級——無產階級的政黨。他說入黨是他生命史上一件最可紀念的事,即使身陷囹圄后,面對敵人的威逼勸降,方志敏毅然決然回答,“我是共產黨員,我與你是勢不兩立,我要消滅你,豈能降你?”[2]他明確表示,“頭顱可以斷,信仰不可移,氣節決不丟”“我們為革命而生,更愿為革命而死”“我們在軍事上暫時失敗了,政治上并沒有失敗,我可以告訴你們,我們永遠不會失敗”。所以,他堅信中國一定有個可贊美的光明前景。方志敏在《可愛中國》中描述的“八個代替”,就是今天中國夢的初級版。2018年,習近平總書記在新進中央委員會的委員、候補委員和省部級主要領導研討班上,專門念了方志敏《可愛的中國》中的一段話,“我們相信,中國一定有個可贊美的光明前途……到那時,到處都是活躍躍的創造,到處都是日新月異的進步……”[7]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這就是我們共產黨人的信念和期待,我們一代一代共產黨人都要為了祖國和人民、為了民族偉大復興不斷作出自己的努力。”[7]為了民族可以無愧色地立在人類面前,方志敏當年創造了一整套建黨、建軍和建立紅色政權的經驗,走出了一條具有贛東北特色的蘇維埃建設路子,被毛澤東稱贊為“方志敏式根據地”和“蘇維埃模范工作者”。在政治上,他明確提出“堅持在根據地打游擊,與群眾共存亡”的方針,提出并實踐了“用發展擴大革命根據地的辦法來鞏固原來革命根據地”的思想。同時,在贛東北蘇區制定推行了我黨土地革命時期的最早黨員行為規范《共產黨員守則二十二條》。在軍事上,方志敏是黨內最早認識到要重視農民武裝斗爭的領導人之一,創造了以農民革命團為組織形式的武裝力量,創建了紅十軍,創造了“出敵不意,攻其不備,聲東擊西,避實就虛”之“十六字訣”的戰略戰術,是我黨36個軍事家之一。他還首創了地雷戰,在省蘇維埃政府職能部門中,增設了全國蘇維埃政權中獨一無二的地雷部。在經濟建設上,他認識到“打土豪”不是長久之計,主張通過發展經濟和整頓稅收增加財政收入,這樣既可支持革命戰爭,又可改善群眾生活,革命的最終目的讓人民幸福。首創了對外開放的邊貿政策。1929年就開始了對外貿易,1931年8月設立對外貿易處和船舶檢查所,這項工作中央蘇區則開始于一九三三年的春季。1931年9月,發行了全國紅色區域第一支股票,推動蘇區經濟發展,既有力保障了紅軍的各項經費支出、鞏固了根據地,又為中央蘇區提供了巨大支援和政策借鑒。1934年1月,毛澤東在《我們的經濟政策》一文中,點名表揚了閩浙贛蘇區的經濟工作。在民生建設上,方志敏強調,“蘇維埃政府,是工農群眾自己的政府”“蘇維埃政府時時刻刻都在想著如何去改善群眾的生活,使群眾生活日漸向上”[2],體現了方志敏念茲在茲的為民情懷。1931年3月6日,方志敏主持修訂贛東北特區《施政大綱》,就強調要突出贛東北蘇區的社會建設,把“創辦社會教育”“創辦職業學校”“設立公共醫院”“建設道路橋梁建筑航渡”等民生事業提上蘇維埃政府的施政日程,并以“刻不容緩”的緊迫感來加以推進。方志敏還提出了“在蘇維埃政權下,不讓一個工農不識字”的目標,在連年戰爭、財政異常困難的情況下,蘇區先后辦起了300多所列寧小學,并且規定15歲以下的兒童都可以免費進入列寧小學讀書。他還領導修建了我們黨歷史上第一座人民公園——列寧公園,領導開展了贛東北蘇區新文化運動。今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擔當,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是一場接力跑。在新征程上要做到對黨絕對忠誠,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牢記“國之大者”,切實擔當起我們這一代人的責任,樹立敢為天下先的志向和信心,在攻堅克難中追求卓越,為實現國家富強、人民幸福貢獻力量,攜手向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繼續奮勇前進。
[參考文獻]
[1]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2]方志敏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3]習近平.之江新語[M].杭州:浙江聯合出版集團,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
[4]習近平.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
[5]人民日報評論部.習近平講故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6]羅時平.方志敏思想與精神品質研究[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2.
[7]中共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中央“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領導小組辦公室.習近平關于“不忘初心、牢記使命”重要論述選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黨建讀物出版社,2019.
[責任編輯:馬麗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