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來,隨著鄉村旅游業的迅速發展,無論是民宿還是農莊,人們對于休閑、慢調生活都有了新的追求。尤其是進入后疫情時代,各地旅游業逐步恢復,而鄉村旅游帶來的詩意,正散發出它的獨特魅力,成為旅游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為人們所追捧。江西省贛州市南康區赤土畬族鄉因地制宜,探索出一條富有地方特色、地域文化的文旅發展之路。
赤土畬族鄉作為江西省最大、贛州市唯一的少數民族鄉,“省級生態鄉”,是江西省一張獨一無二的少數民族文化名片,擁有2個中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2個省3A級鄉村旅游點、1個省級現代農業示范園、2個省級三星級農家旅館,形成了2條旅游精品線路,年接待游客超3萬人次,2021年被評為省級生態鄉鎮。赤土畬族鄉還是開國將軍巫金鋒、革命烈士巫山的故鄉,紅軍長征、陳毅游擊經過的地方,民族特色、生態資源、紅色文化、旅游配套優勢明顯。
大廣高速復線在赤土畬族鄉設立出口,這是赤土迎來的新機遇。赤土畬族鄉主動對接主城區、融入大灣區,圍繞贛州主城區1小時旅游圈、大灣區3小時旅游圈,牢牢把握大廣高速復線在赤土畬族鄉瓦嶺村設立的出口,打造赤土“南康新門戶”,從這個“新窗口”“新平臺”走出去、引進來,規劃打造“臨高速經濟圈”,大力發展民族文旅與民族食品互聯互促、融合發展的農文旅特色產業。
舌尖上的鄉愁記憶
“三月三”,是畬族一年一度最盛大的節日,赤土畬族鄉已成功舉辦五屆文化藝術節,每年都會吸引上萬畬族同胞、省內外游客前來參觀,感受獨特的民俗文化和畬族風情。除了獨具特色的節目表演,畬家的長桌宴也名聲在外,在赤土畬族鄉花園村地前畬寨,長廊里擺起長桌,擺出米凍、糍粑、益母草、艾米果、蕉葉米果、烏米飯、芋包子、花生巴、炸薯包......一系列美食成為游客舌尖上抹不去的記憶。
赤土畬族鄉通過特色村寨吸引客流,利用電商打通文旅和食品的聯結,堅持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讓生態賦能,讓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把良好生態轉化為生態農業、生態旅游經濟引擎,打造“一村一品”“一村多品”,在農產品深加工、農副產品銷售、品牌運營方面,著力引進和扶持相應企業,打造綠色全產業鏈,不斷提升農產品的附加值。赤土畬族鄉還舉辦了“首屆年貨節”,花果園小菜、冠農甜柚、小嶺臍橙、“十里米凍”“畬鄉醇”酒、杏花酸棗糕等一批農產品、名小吃通過線上走向全國。
品嘗過美食,在賽歌臺聽一聽畬家情歌對唱,過風雨橋賞一賞山間的竹影,駐足惠風亭看水庫泛起的波光,孩子們嬉戲,游客們打卡,一山一水之間,小橋流水人家的詩意讓人們暫時忘記城市的喧囂。
血脈里的紅色基因
以赤土畬族鄉杏花村為代表的紅,是注定要被裝進永久記憶里的革命紅,紅色的血脈一直在傳承,以“紅軍長征步道”為主軸,將“巫金鋒將軍革命事跡陳列館”“赤土暴動陳列館”“綜合實踐基地”等紅色資源串聯起來,打造紅色文化旅游路線。
“按照《長征國家文化公園建設實施方案》的要求,加強對長征步道線路的保護和開發,以中央紅軍路線路徑為脈絡,有機串聯城鎮、田園、山林、河湖水域和村落,畬族鄉規劃打造瓦嶺村、花園村、富田村、河壩村域內,全長17.47公里長征文化路線,該路線集紅色教育、戶外運動、生態科普、鄉村休閑等多功能于一體。”鄉宣傳委員易兼表示。
1930年,在巫山、曾英萬等人的領導下舉行赤土暴動,隨后,在王東生、張達州等人的領導下,也舉行了暴動,并打掉了人神共憤的黃老三、黃盛柄、張際英等土豪。成立了鄉蘇維埃政府和赤衛隊,讓紅色成為了杏花村的底色。在翠色掩映中,一棟維修后的老屋,座落于杏花村竹高陂組,這就是巫金鋒將軍故居,佇立于此,仿佛還能聽見一聲戰馬長嘶。這里,是將軍的出生地,是英雄成長的搖籃。1929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1932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64年晉升為少將軍銜,歷經土地革命戰爭、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抗美援朝、爬雪山、過草地,馳騁疆場,身經百戰,巫金鋒將軍把他的名字同中國革命史聯結在了一起,猶如一面鮮紅的旗幟,樹立在歲月長河中,獵獵作響。
山嶺間的民宿經濟
此處,赤土畬族鄉充分發揮小嶺村海拔高風景好,臍橙品質好等特點,大力發展休閑采摘和民宿經濟,努力實現讓村民變股民、村莊變景區、家園變公園、民房變民宿。
小嶺村距離圩鎮14公里,群山環繞,雖然地處偏遠山區,群眾生活水平卻并不低,當地群眾依靠臍橙產業、民宿等旅游服務產業,實現了在家門口就業,直接帶動群眾戶均增收7萬元以上,群眾參與鄉村振興的積極性更高了。“贛南臍橙的名氣大,很多人慕名前來,也不怕路遠,今年價格在3塊多,每畝可增收5500元左右。”村黨支部書記張清明說道。
“多虧了政府的扶持政策,我家辦起了農家樂,在家門口賺錢,不耽誤照顧孩子,日子越過越美了。”“以前,大家都跑出去打工,如今,很多人都回來村里就業創業。”“利用自家的房子改民宿,我們村田園風光優美,滿山臍橙,滿足了游客對鄉愁的釋放。”這是很多村民的心聲。
新一屆領導班子換屆以來,鄉黨委、政府搶抓鄉村振興戰略重大機遇,高標準科學編制休閑農業和鄉村文旅產業發展規劃,在做強現有景點、連成精品線路、形成全域旅游上做文章,做大做強文旅產業。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發展鄉村旅游不要搞大拆大建,要因地制宜、因勢利導,把傳統村落改造好、保護好。”赤土畬族鄉山多田少,有著“八山一水半分田,半分道路和莊園”的說法,當地充分利用獨特的民俗文化、豐富的綠色資源,把田園、山水、村落作為一個統一的整體來規劃、建設和保護,形成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格局。未來的鄉村,應該是既保留有原始村落精神文明,又兼具現代文明的新鄉村。通過大力發展鄉村旅游,憑借少數民族項目扶持政策,不斷完善基礎設施建設,打通了畬鄉聯接外界的快速道,鄉村文旅持續推動鄉村振興。
當小橋流水的詩意從這里靜靜淌過,當雨后春筍的產業從這里拔地而起,當畬風民俗的鄉韻從這里飄向遠方,在廣袤的農村,在美麗的畬鄉,在舉族歡慶的“三月三”,畬族人民跳起竹竿舞,唱起山歌,端起酒釀,擺起長桌宴,穿起盛裝,迎接遠方到來的客人。
作者簡介:伍岳,江西省作家協會會員。
責任編輯:邵猷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