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秋意漸濃、寒意襲來。位于秦嶺腹地的陜西省寧陜縣境內,早早下起了第一場雪。51歲的龍王鎮東溝村農民鄒子岐像往常一樣,戴著手套、拎著竹筐來到了蘑菇大棚。放眼望去,一排排菌棒羅列整齊,一朵朵嬌嫩的蘑菇破棒而出——“長勢不錯,今年的收成差不了!”作為村里的“土專家”,鄒子岐時刻關注著蘑菇的生長情況。
前些年,鄒子岐主要靠種植水稻、玉米等傳統農作物維持生計,一家四口的日子過得緊巴巴的。一次農業技能培訓的機會,讓接觸到袋料蘑菇種植的鄒子岐看到了脫貧致富的途徑。為了創業,他拿出家底兒,又向親朋好友四處借錢,最終籌到3萬元,在自家地里建起了香菇大棚。
然而,只有沖勁兒是不夠的。剛開始創業,缺技術又不了解行情,加上銷售渠道少,不僅沒賺到錢,還把本錢賠了進去。一籌莫展時,轉機出現了——縣上組織高素質農民培訓,農技專家送技術上門。鎮上還幫鄒子岐爭取到了兩萬元的小額扶貧貼息貸款,給了他勇氣和信心。
為了提高種植技術、降低經營風險,鄒子岐定期參加縣里開展的種植技術培訓班,不明白的就向縣、鎮農技員求教。他還買來蘑菇種植的相關書籍認真研讀,并及時了解市場行情。終于,他家的蘑菇種植扭虧增盈,毛收入從最初的每年2000元增加到現在的9萬元。
在東溝村,鄒子岐有很多稱號:“土專家”“田秀才”“發家致富帶頭人”。為了幫助種植戶解決種植過程中的難題,鄒子岐建起微信群線上指導,還經常利用空閑時間到周邊種植戶家里現場教學。
孫仁進最開始種植了5000袋大棚蘑菇,但因不懂技術、沒收成,差點兒放棄。幸好鄒子岐及時上門,手把手教他搭棚、裝袋,傳授控溫等技術,蘑菇種植才開始盈利。去年,孫仁進又種了兩萬袋,毛收入達到8萬元。
在鄒子岐帶動下,附近的村民爭相種起了蘑菇。如今,東溝村村支部還與包幫單位建立起“支部聯建、產業聯盟、資源聯享”的工作機制,積極籌備成立綜合產業園區,大力發展和推廣食用菌種植。
“鄉土人才雖是‘土專家’‘田秀才’,但通常都身懷絕技,是傳承技藝的巧匠、帶領致富的能人。”寧陜縣龍王鎮黨委組織委員張豪說,要讓鄉村振興這篇大文章“出彩”,就需要激活鄉土人才這一“動力引擎”,讓鄉土人才“破土飄香”。
借著寧陜縣大力實施“百名鄉土人才培育工程”的契機,龍王鎮充分利用“農廣校+田間地頭”“線上+線下”“縣內培訓+赴外培訓”等形式,聘請省級專家、院校教師常態化展開“送培下鄉”活動。近年來,培育認定新型職業農民50名,選聘產業指導員10余名,實現了技術服務與技術“傳、幫、帶”的全覆蓋。
進入2021年,在鄉村振興的號角下,龍王鎮又掀起了“上班潮”,社區工廠的工作成了搶手的“香餑餑”。
走進河坪村社區工廠的生產車間,30余名工人正有條不紊地忙碌著:縫紉、檢驗、包裝……一道道工序井然有序,一批批制作精美的服裝即將運往歐美市場銷售。問及社區工廠的建設初衷,負責人何龍干說:“雖然我在外創業掙錢比較多,但總覺得應該為家鄉做點什么,就在社區開了這家服裝加工廠,招收附近村民,為他們提供一個貼補家用、勤勞致富的平臺。”
當地土生土長的何龍干,2006年從部隊退伍后南下打工,闖出一片天地。前兩年,得知寧陜縣實施“人才回引”工程,便主動回鄉發展。目前,他創辦的社區工廠已初步形成年產量100萬套服裝的生產規模,帶動了周邊20余戶搬遷群眾就業。
“像鄒子岐這樣的‘土專家’、何龍干這樣的‘農創客’,在我們鎮還有不少。”龍王鎮黨委書記曾科告訴記者。近年來,寧陜縣積極鼓勵在外創業人士及優秀青年、高校畢業生返鄉創業、回村任職,并加大從退役軍人、回鄉創業人員等群體中擇優選拔村“兩委”成員工作力度,以事業、感情、待遇、制度留住人才、用好人才。
截至目前,寧陜縣已吸引優秀青年回鄉發展106人,回引優秀青年回鄉任職51人,為基層組織注入新鮮血液的同時,也為鄉村振興提供了堅實的人才支撐。
(來源:中國青年報)
責任編輯:程文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