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要美,農村必須美。全南縣把改善農村人居環境作為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有效銜接鄉村振興戰略的關鍵舉措,堅持黨建引領、群眾主體、全域謀劃、常態長效、產村融合,實現內外兼修、相融互通、互促共進,精心打造全南特色的新時代“五美”鄉村。全南縣先后被列為全國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成效明顯激勵縣、全國農村建房試點縣、江西省首批美麗宜居示范縣、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試點縣等。
堅持黨建引領,讓黨員“作示范”
全南縣牢牢抓住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這個“牛鼻子”,推進“黨建+鄉村振興”“黨建+農村人居環境整治”“黨建+鄉風文明”,做到黨建強基礎,黨員作示范,為群眾作出表率。
1.建強基層組織。實施基層黨建質量提升行動,建強農村基層組織,推進“黨建+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以黨建質量提升促進環境整治增效。86個村集體經濟年收入全部在20萬元以上,確保有人管事、有錢辦事、能辦成事,黨支部“說話有人聽、做事有人跟”。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戰斗堡壘作用,成立新農村建設理事會、鄉村“紅白理事會”、道德評議會、監督委員會、互助會,開好戶主會,發動群眾積極參與村莊環境整治。
2.用好基層陣地。依托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所、站),開設道德講堂,廣泛開展“文明新風進萬家”系列活動,不斷增強群眾護環境、守公德、美家園的意識。定期公布“道德先鋒榜”,激勵農民自我管理、自我約束、自我提高,引導群眾改陋習、樹新風,自覺摒棄大操大辦、厚葬薄養、封建迷信、亂堆亂放、亂丟亂倒等影響農村人居環境的不文明行為。
3.發揮黨員作用。在農村黨員中開展以“比環境衛生、看誰的效果好,比幫帶農戶情況、看誰的貢獻大,比宣傳教育、看誰的影響廣”為主要內容的“三比三看”活動,促進黨員帶頭創評美麗示范庭院。同時擴展到村組干部、婦女小組長、公益性崗位人員,把美麗示范庭院創評作為崗位考核、崗位聘用的重要依據。
堅持群眾主體,讓村民“有動力”
農民群眾不但是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的直接受益者,而且是重要的參與者、建設者,堅持群眾的主體性,最大限度調動群眾參與人居環境整治的積極性,一改以往“干部干,群眾看”的被動局面。
1.充分吸納民意。堅持眾人的事由眾人商量,在規劃之初就注重聽取群眾意見,與群眾一起制定規劃、推進整治行動。發揮理事會等村民自治組織的作用,把門前屋后衛生清掃、柴草堆放、生產工具歸置等“門前三包”納入《村規民約》、懸掛三包責任牌,引導村民以村規民約規范行為。
2.有效組織群眾。縣婦聯、團委組織開展“贛南新婦女運動”“小手牽大手”等活動,定期組織文明衛生戶評比、清潔家庭“五星”評級。堅持每月“鄉村振興日”、每周“環境整治日”,縣鄉村干部到掛點農戶家中督促指導,幫助開展庭院衛生整治。
3.制定激勵措施。建立積分兌換激勵機制,村民可通過參與環境整治、“清潔家庭”評級、垃圾分類處理獲取積分,并到鎮村設立的“積分兌換屋”兌換日用品。從村級光伏扶貧電站等集體經濟收益中拿出一定比例,專門用于獎勵環境衛生保潔做得好的農戶。
堅持全域謀劃,讓建設“一盤棋”
把科學編制村莊布局和建設規劃放在農村人居環境治理的首要位置,以規劃引領建設,堅持突出規劃先行、引導有序建設,突出功能配套、宜居宜業和諧,突出鄉愁氣息、傳承特色風貌。
1.多規合一全域規劃。堅持把制訂規劃作為“第一道工序”,城鄉融合、一體設計,做到規劃一張圖、建設一盤棋,不規劃不設計、不設計不開工。制定了覆蓋全域的鄉村建設規劃和鄉村振興發展規劃,與現代農業、全域旅游發展規劃相銜接,與基礎設施建設、生態保護規劃相統籌,系統謀劃精品線路、中心村鎮、基礎設施等區塊布局,實現村莊、景區、產業、環境、配套設施等有機統一。
2.突出重點全域治理。著力推進村容村貌整治和農村垃圾、污水、廁所專項治理“三大革命”,建設生態宜居家園。一是城鄉一體抓垃圾治理。堅持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引進專業環衛公司實施城鄉環衛市場化一體化運作,對城鄉保潔、圩鎮清掃、村級垃圾收運進行服務外包,將精細化管理觸角延伸至全縣所有鄉(鎮)、村;全面建成“戶分類、村收集、鄉轉運、縣處理”的城鄉一體化生活垃圾轉運處理體系,實現城鄉垃圾“一掃到底”、日產日清。二是建管兩手抓廁所革命。結合農村基礎設施補短板,完成農戶改廁31316座,農戶無害化衛生廁所覆蓋率96.5%;結合全域旅游要素完善,合理布局農村公廁,新建農村公廁156座、旅游廁所15座。通過設置公益性崗位等方式,為每個公廁配備專職保潔員,既建好又管好。三是結合實際抓污水處理。分類推進農村污水治理,所有鄉鎮建設污水處理站,村組建設微動力、氧化塘等多元化的污水處理設施;將廁所污水和廚房廢水、洗浴、洗衣等生活污水統一處理。結合村莊清潔行動,對村莊河流、溝塘以及房前屋后、道路兩側排水溝等定期清淤疏浚,消除農村黑臭水體。
3.因地制宜全域提升。結合鄉村實際,按照“鄉村旅游型、綠色生態型、產業發展型、特色文化型、傳統村落型”開展分類整治,做到一村一策,以點連線、拓線成面,統籌抓好美麗宜居系列創建,推動全縣農村面貌脫胎換骨、美麗嬗變。一是創建美麗宜居村莊。挖掘村莊文化,突出村莊特色,結合資源稟賦,對村莊實施“添綠” “點亮”“扮美”工程,努力做到“一村一特色”“一村一鄉韻”。比如,以“古民居、古祠堂、古街巷、古樹木”等“四古”為基礎,創建了龍源壩鎮雅溪、陂頭鎮高車等一批古韻鄉村。二是建設美麗宜居鄉鎮。按照規劃全域化、設施齊全化、環境潔美化、鄉風文明化、產業特色化“五化”路徑,建設美麗宜居鄉鎮。南逕鎮實行“規劃先行、產業核心、功能完善、科學管理、黨建引領”建設模式,被評為第二批全國特色小鎮、國家衛生鄉鎮,進入江西省建制鎮類特色小鎮優秀行列,連續兩年在贛州市示范鎮考核中列第一。三是打造美麗宜居風景帶。沿通道干線對全縣村莊進行組團式、片區化整治提升,串聯帶動980個新農村點建設,整治提升沿線“山、水、林、田、路、房”,以點線面聯動整治建設美麗宜居風景帶,全面實現25戶以上村莊“整潔美麗·和諧宜居”新農村建設全覆蓋。
堅持常態長效,讓機制“管起來”
長效管護是重點,也是難點,在全面落實長效管護的基礎上,實現資金投入多元化、環境監管常態化、鄉村治理法治化。
1.資金投入多元化。多渠道籌措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和長效管護資金。積極爭取國家政策性銀行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等融資,整合鄉村振興、蘇區振興、道路交通、水利電力等項目資金。用好土地收入,通過“造地復墾”、土地開發、“增減掛鉤”增加用地,并將土地增值收益和占補平衡指標收益等資金用于人居環境整治。發動投資投勞,鼓勵引導新鄉賢出資出力、農民投資投勞參與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按照每個村不少于10萬元的標準,籌集村莊環境長效管護資金。
2.環境監管常態化。明確監管重點,推行分類管理,根據發展基礎、資源稟賦、日常管護情況,將全縣980個村莊分成一類、二類、三類,動態管理、長效監督。強化督查考核,實行村莊差異化考核,并根據考核情況安排管護經費;推廣“萬村碼上通”5G+長效管護平臺,各鄉鎮對第三方保潔公司每天打分、每周反饋、每月考評,督促及時整改提升;第三方保潔公司設立片管員,對保潔員清掃保潔情況進行監督管理、實施獎罰。
3.鄉村治理法治化。將鄉鎮、村組劃分網格管理,鄉鎮黨政負責人擔任圩鎮網格長,鄉鎮駐村班子成員擔任村級網格長,統籌抓好引導發動群眾、公共衛生保潔、綠化亮化管護、道路公廁維護等環境整治各項工作。推進圩鎮治理社區化,把非常住人群全部納入社區管理,消除管理盲區。在三個中心鎮成立城管分局,賦予執法權限,實施圩鎮歸行劃市和車輛規停、建房管控、管線整治,圩鎮面貌、環境衛生和交通秩序得到全面改善。
堅持產村融合,讓村民“富起來”
把產業發展作為鞏固脫貧成果的根本之策,以全域旅游理念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壯大新產業、新業態,推動傳統農業向特色高效產業和三產融合邁進。
1.與全域旅游相融合。以全域旅游理念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大力推進“美麗成果”向“美麗經濟”轉化。全縣4個核心景區和11個鄉村旅游點建設呼應融合、一體推進,做到建設一個景點、聯動一個片區。比如:龍源壩鎮雅溪古村景區,按照“不拆房、不填塘、不砍樹”和“因形就勢、修舊如舊”的原則進行個性化整治提升,創建國家4A級旅游景區、江西省4A級鄉村旅游點,實現人居環境整治向景區景點打造、再向景觀帶發展的突破跨越;以景區、城郊、山邊、路旁“四方”環境為特點,建設了城廂鎮黃埠、金龍鎮木金坑等一批集采摘、休閑、觀賞、體驗等于一體的產業型新村。
2.與人才培育相融合。農村環境改善了,農民精神面貌也好了,許多在外的年輕人瞄準商機,開始返鄉創業,以新的理念發展鄉村產業,成了新時期的“新農人”;本土人才也有了更廣闊的天地,以新型業態引領新發展,爭當農村“致富帶頭人”。目前,全縣培育農村致富帶頭人131人,發展產業基地128個,創辦龍頭企業26家、家庭農場19個、農民合作社60個。
3.與特色產業相融合。突出特色優勢,做好優質文章,唱響富硒品牌,全力推進高山蔬菜、供港生豬、林下靈芝、芳香花木等優勢產業品質發展,打造臍橙、葡萄、油茶、富硒大米等特色產業。目前,全縣發展高山蔬菜10萬畝、林下靈芝2萬畝、芳香花木10萬畝、高效油茶林5000多畝,通過“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基地+農戶”等模式,輻射帶動農民群眾穩定增收,形成美麗鄉村、秀美家園與農民富裕、全面小康融合發展的生動圖景。
作者簡介:李兆偉,全南縣鄉村振興局。
責任編輯:史慧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