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安市共有300個建制村,2018年村集體經濟收入5萬元以下的156個,占比52%;5-10萬元的116個,占比38.7%;50萬元以上的2個,占比0.6% 。村級集體經濟實力整體較為薄弱,村級組織沒錢辦事的矛盾日益突出,成為了制約鄉村振興的突出短板。
為優化城鄉資源配置,推動城市反哺農村,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增強鄉村振興動力,高安市立足全局、著眼長遠,通過“投、并、劃、整”等方式,整合全市村集體閑置資產資源,于2019年8月組建成立高安市村集體經濟發展投資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村投公司),通過搭建資源承載、資金對接、產業投資、項目建設和利益共享五大平臺,實現資源變資產、資產變股權、股權變項目、項目變收益,探索一條“城市支持農村 工業反哺農業”的城鄉互促創新之路。
主要做法
(一)創新了“一個模式”--發展村集體經濟的新模式。通過清查整合村級現有資源,在各地成立了鄉鎮村集體資產運營公司,與村投公司共同發起成立高安市村集體資產運營公司,做好資產價值評估,明細產權歸屬,理清產權結構,為資產資源入市奠定基礎,后續充分發揮村投公司資金、技術、人才和制度等優勢,著力解決發展村集體經濟中資源利用地域限制、人才帶動作用不強、資金不足的問題,助推全市村級集體經濟快速發展。
(二)打通了“兩個通道”。一是打通了農村集體產權資產的入市通道。村投公司的資產經歷了4次里程碑式的增長,首先由財政撥付5億元注冊資本金,劃轉市屬和部門所屬的資產,到2019年年底村投資產達80億元;其次將全市的林權和水面資源進行評估作價入股,打包進入村投公司;再次,我市的道路、高標準農田等基礎設施建設由村投公司作為發包方,轉化為資產;最后在不改變原有資產資源性質的前提下,對轄區內的村集體閑置資產和未承包到戶的山水林田湖等資源進行評估作價投資入股,對各鄉鎮村集體資產經營和管理,實現了資源變資產、資產變股權、股權變收益。截至目前,村投公司總資產約200億元;二是打通了金融資本的承接通道。依托體量大、銀行信用評級高的優勢,爭取國家政策支持,村投公司與政策性銀行和商業銀行開展合作,在農業產業化、基礎設施建設、人居環境整治、污水處理等方面包裝項目進行融資,破解涉農項目建設資金短缺的問題。宜春市農發行為我市鄉村振興提供100億元的信貸額度,村投公司作為資金承接方積極開展項目融資,2020年公司融資額為16億元,2021年已成功融資21億元,為公司發展和項目建設提供堅實的資金保障。
(三)建立了“三個機制”。一是傳統補貼機制轉化為市場投資機制。中央每年下發到高安的涉農配套資金約18億元,傳統的補貼機制就是撒胡椒面式分配下去了,由村投公司整合資金進行投入,則轉化為企業的市場投資行為,形成了資產的積累,進一步做大做強公司;二是農業產業規?;l展的農民參與機制。目前我市不少從事種植業的仍然是小農戶,針對產業發展農戶參與度不高的問題,探索“公司+合作社+農戶”的模式,帶動小農戶對接大市場,充分調動農民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在上湖辣椒產業園的發展過程中,通過土地流轉過后的經營權轉變并未削弱農民的經營主體地位,將其從普通農民轉為農業產業工人,由公司提供更優質的技術和資源,解決市場和銷售的問題,進一步激發農民參與積極性。三是農業產業發展的利益聯結機制。以農業農村資源為依托,以農民為主體,通過完善利益聯結機制,讓農民分享鄉村振興的收益。在產業發展過程中,村投公司、職能部門、鄉鎮黨委、村集體合作社各司其職,充分發揮各方的主觀能動性。市委、市政府做好頂層設計;村投公司搭建平臺,給予資金投入,對接外部資源;鄉鎮黨委統籌協調;村集體資產運營公司和合作社負責具體落實,做好運營管理。當前村投大量農業項目均采取該種模式,實現利益共享。上湖辣椒產業園、灰埠鎮標準化廠房均由村投投資建設,委托當地村集體資產運營公司經營管理,讓利益留在當地,標準化豬場租金收益也是村投與鄉鎮和村集體共享。
主要成效
(一)鄉村振興資金有保障。農業一直是投資大、經營風險高、回報周期長的產業,金融資本在進入“三農”領域時慎之又慎,缺乏資金成為了制約鄉村振興的瓶頸。高安市通過組建村投公司形成鄉村振興工作的有力抓手,并且有效打通“資源—資產—資本—資金”通道,2021年標準化養豬場和上湖辣椒產業園均通過流轉土地分別成功融資8億元和5.5億元,取得了歷史性的突破,有效減輕財政對于鄉村振興投入的資金壓力。
(二)農業產業發展有動力。村投公司堅持高起點謀劃、高標準建設、高質量運營,謀劃實施了上湖辣椒產業園、灰埠回鄉創業園、稻蝦共作、城鄉停車場等一批產業項目,并儲備了冷鏈物流園、腐竹產業園、錦江黃牛產業園、富硒油茶產業園等一批項目,產業帶動作用明顯。以上湖辣椒產業園為例,上湖辣椒遠近聞名,口感好、質量佳,但一直分散種植、價格不穩定、品牌不突出、生產效率低,還一直處于小農經濟狀態,村投公司統籌謀劃,投資5.6億元規劃建設8800畝上湖辣椒產業園(一期2000畝已完成),建有辣椒標準化種植基地、農產品展銷中心、新品種博覽園、智慧農業體驗館、全自動化示范園、農業科技研發樓、農業創業孵化中心等一系列功能區,大力提高現代農業高新科技產業化應用,推動農旅發展,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通過辣椒產業提質增效、轉型升級,達到農業增產、企業增效、農民增收、品牌樹立的目標,打造了高安市現代農業發展典型樣板。
(三)平臺公司發展可持續。村投公司的發展模式擺脫了純融資平臺的弊端,以市場化的方式開展企業運營,拓寬投資視野,甄選市場項目,力求經濟收益和政策效益的結合點,努力形成投資—融資—還款—再投資的良性循環模式。
目前公司圍繞資產運營、項目融資、產業投資、項目開發、項目建設、三農服務等六大板塊開展運作,打通2大產業鏈。一是全力打通以冷鏈物流中心為核心,以腐竹辣椒小黃牛等特色產業為側翼的農業產業鏈,推動高安特色、大宗農產品走出去,另一個是以工程施工為核心,打造旗下特級建筑施工企業,并延伸設計、造價咨詢、項目管理、砂石開采、瀝青攪拌站、物業公司等領域形成施工全產業鏈,并同步開展房產開發、旅游開發、小額貸款、擔保、保理、供應鏈金融、電子商務、農村土地產權交易等多方業務,目前已經形成了上湖辣椒產業園、貨運產業基地停車場、城東停車場、灰埠標準化廠房、城南派出所薈鴻樓商鋪等優質資產,與專業化龍頭公司合作開展了再生資源回收利用、管道直飲水、產業基金創投等新型業務,通過充分參與市場競爭,增強自身造血能力,為鄉村振興提供長效有力的支持。
經驗啟示
(一)科學精準定位,打造精細專業平臺。在村投公司發展過程中力爭實現三個轉變,即公司性質轉變、經營范圍轉變、管理模式轉變。公司性質要從單一的國有融資平臺向符合現代企業制度要求、獨立經營的企業集團轉變,實現政企分開,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我約束、自我發展。經營范圍要從融資主導型的行政化平臺公司向建設基礎設施、進行產業投資,按照市場規律運作的現代化公司轉變。以產業以及產業鏈條為切入口,搭建農業產業項目和資金資本的對接橋梁,解決農村領域產業項目缺資金、政策資金缺統籌、金融資本缺載體等問題,以優勢產業帶動鄉村高質量發展。管理模式按照所有權和經營權相分離的原則,企業具有獨立的法人資格,并依法建立和完善法人治理結構,完善內部決策機制、監督管理和風險防控制度。
(二)優化提升管理,確保運行規范高效。公司要嚴格按照現代企業制度進行管理,規范投融資決策和資金結算行為,提升財務管控水平。建立健全現代企業用人機制,在薪酬、績效、職務晉升等方面構建科學、健全的管理制度體系。同時,認真研究國家政策和投資導向,抓住政策窗口期,把握融資主動性。注重對自身現有資產進行統籌規劃和合理利用,盤活農村資源資產,提升融資能力。把合規放在首位,規范資本運作,嚴格防范風險。結合實際確定融資規模,確保公司債務與公司的償付能力相匹配。
(三)增強造血功能,走出單純融資困境。要堅持政府性業務和自主經營業務“兩條腿走路”,發揮好投資職能,有計劃、有針對性地對農村基礎設施、農業開發項目進行直接投資。根據發展需要,與專業領域的國企和社會資本合作,以股權形式進行產業投資,提升資產經營收益,通過多種經營方式,孵化產業,打造經營專業、模式多樣、效益突出的綜合性資產管理運營公司。引進培育一批農業經營管理人才,扶持培養一批農村產業職業經理人。
(四)用好聯結機制,建設互助共贏“綜合體”。注重制度設計,完善組織架構,提高鄉、村兩級的參與度,防止工作停留在縣級層面。重點理順兩個關系:一是理順了與鄉鎮的關系。探索“縣級公司+鄉鎮分公司+村集體經濟合作社”三級治理體系,在部分有資源稟賦、有意愿的鄉鎮探索設立村投分公司(鄉鎮村集體資產運營公司),負責對接產業資金,具體實施項目建設,拓寬鄉鎮融資渠道,形成“縣帶鄉、鄉帶村”“三級聯動”的生動局面。二是理順了與村集體經濟合作組織的關系。進一步做實村集體經濟組織,發揮其在管理集體資產、開發集體資源、發展集體經濟、服務集體成員等方面的作用。村投公司逐步改變“喂養”模式,加快組建專業項目團隊,結合各村資源稟賦提出項目發展規劃,再分片分類劃給有能力承接的村,作為其子項目運行,實現從“給錢”到“給項目”的轉化。
(五)加大統籌整合,增強資源要素“聚合力”。村投公司要加強與發改、財政、農業農村、鄉村振興等涉農部門的溝通銜接,加強政策前瞻性研究,提前包裝項目,做好準備工作,精準對接、精確管理。鄉、村兩級作為推動鄉村振興、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的直接實施者,要積極主動融入村投發展盤子,依托資源稟賦和本地優勢,爭取更多的項目納入村投產業規劃,并抓好組織實施,與村投共同打造集體經濟“共同體”。廣大社會力量是推進鄉村振興的重要市場主體,要按照“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特”的經營思路,發揮其靈活、快捷等優勢,建立與村投公司的廣泛聯結機制,形成推進鄉村振興的強大合力。
作者簡介:郭厚生,高安市鄉村振興局局長。
責任編輯:朱晨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