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感謝曾海平書記,帶領我們走上了脫貧致富路”“敬佩曾海平書記,一蹺一拐還這么有思想有闖勁”……在江西省遂川縣五斗江鄉木洞村,提起村支書曾海平的名字,村民們的稱贊聲不絕于耳。
從2002年開始,他就擔任村組干部,已經19年了。在他的人生當中,他吃過多少虧,受過多少委屈,流過多少汗,耗了多少心血,真是數也數不清,20歲那年不幸罹患骨髓炎,以及車禍造成右腿骨折,落下了終身殘疾。從殘腿的人,到致富人、村干部、入黨、村黨支部書記,帶領全村 131戶、人口431人脫貧致富……自強不息讓他實現了諸多身份的轉換和超越,先后多次榮獲縣級表彰“優秀共產黨員”“優秀縣人大代表”“優秀人民調解員”。
厄運降臨? ?人生起起落落
初冬陰沉的天空飄著零星小雨雖帶來了寒意,但遂川縣五斗江鄉木洞村黨群服務中心內卻熱情高漲。
為了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曾海平正在對全村 131戶進行建立一戶一檔的信息庫。那天采訪曾海平時,看到桌上地上鋪滿了全村一戶一檔核查表、收入核查表、產權證等檔案,他一腳高一腳低來回在查看,讓初見他的人不禁心頭一酸。
曾海平打開記憶的閘門,勵志往事如滔滔江水般涌來。
木洞村——坐落在遂川縣五斗江鄉東南部崇山峻嶺之間的小山村。木洞村古木林立,風景秀美,是曾海平出生的地方。曾海從小他是個頭腦靈活、勤勞實干的人,19歲時那年家里貧困,高中畢業的曾海平為了多賺錢放棄學業,為了改變家里的經濟狀況,年幼的他做起加工香粉、銷售木頭生意,由于長時間的走南闖北,導致右腿劇烈疼痛,開始診斷為風濕性關節炎, 20歲那年,檢查為結核性關節炎、不得不做手術將右腿髕骨切除。從此以后,他的右腿不能正常彎曲,走路一腳高一腳低。
在家休養了幾個月后,為了生活,曾海平干回老本行,四處尋找銷售木頭業務,可惜禍不單行,發生了車禍,造成右腿骨折。面對債臺高筑的家,年邁的父母,曾海平自暴自棄,選擇放棄治療,叔叔苦口婆心的進行了勸導。
治療后的曾海平完全變了一個人,孤僻膽小,每天呆在家里,不敢去趕集市,害怕見到同學。
有一天,他聽到附近有“嗡嗡”的聲音,于是撐著拐杖順著聲音四處尋找,原來是一窩蜂蜜,于是他從家里找來籮筐,把蜂蜜“收養”了下來,沒想到收割的蜂蜜在集市上賣了好價錢。養蜂也是一條致富路子,何不自己創業呢?2002年曾海平進入村委會的同時開始養蜂,由于沒有經驗,大部分蜜蜂飛走了。為了提高養蜂技術水平,他買了大量的養蜂書籍,跑遍了周邊的鄉村,向大坑鄉有經驗的養蜂前輩何師傅虛心學習養蜂技術。
百花釀芳蜜,辛苦換甘甜,慢慢的,養的蜜蜂死亡率低、產蜜量高,釀出的蜜質量上乘,很受市場歡迎,成了鄉里養蜂大戶,每年的純收入都在5萬元以上。
原以為生活可以按照自己的設想規劃一片藍圖,沒想到意外讓這位飽經磨難的瘦小男人防不勝防。
2006年,曾海平剛滿周歲的兒子突發高燒不幸離世,相隔7天,母親食道癌也離開人世。物質上的匱乏不可怕,可怕的是精神上的窘迫,面對兩位至親的離去,讓這位歷經磨難的男子幾乎崩潰。
在別人看來這是無法接受的事實,但對于出身于貧寒家庭的他,磨練了堅強的性格,激發對生活的滿腔熱情,讓他立志成為自己命運的主人。
不服輸的曾海平絲毫沒有被擊垮,他帶著全村發展一村一產業,繼續尋找致富門路。一個偶然的機會,結識了一位到五斗江收購野生多花黃精的外地客商,通過考察,他在濕潤、有充分蔭蔽的山上種植實驗,帶動村民、貧困戶種植600多畝。
那時,曾海平的腿剛恢復不久,長時間的體力勞動,讓他的傷腿流出血水。“那時候心里憋著一股勁兒,想著我得干出個樣子來。”
誰能想到,苗木種得雖好,可天災不隨人意, 2018那年普降暴雨,洪災導致種植在河邊的苗木被沖毀,損失20多萬。親戚朋友及家人勸他身體成這樣別那么累。但曾海平鉚勁仍然往前沖。
2019年,曾海平人生的又一個分岔路口。當年村里換屆選舉,老支書找到曾海平,希望他幫忙建設村子,帶領村民共同致富。
當村干部帶頭人,曾海平深知這意味著什么。在他猶疑不決時,想到了自己走過風風雨雨的幾十年。
“我有幸活了下來,生命的價值不僅僅是為了自己,不是當多大官也不是發多大財,而是應該服務大家,帶領大家共同致富。”堅定了心中的答案,從此,曾海平一門心思撲在為村里謀發展上。
民生點滴? ?多付出干在前
民生連著民心,民生凝聚人心。哪里有民生“痛點”,哪里就是治理發力點。山區困難戶、鄉村環境、致富等民生問題,一直縈繞在曾海平的心頭。
遂川縣五斗江鄉木洞村是個深山邊遠山區,怎么才能讓村子徹底變樣?曾海平在村里挨家挨戶走訪村民,和老鄉們聊聊心里話,而村民們提的最多的問題就是村里的路。眼看著其他村子都在“村村通”政策的支持下,迅速發展起來,自家村子卻因為眾多的歷史遺留問題拉了后腿,曾海平咬了咬牙,自己先帶頭拿出配套資金。隨后,在他的帶動下,村委會成員也紛紛主動出資修路。
短短幾年,村里的面貌日新月異,通村主路及板坑、廟前、欠口、木洞、欠尾、壯觀等6個村組全線覆蓋貫通、入戶路及坪場硬化完成。這些路段修通差不多都留下了曾海平的腳印,他天天到工地,現場解決糾紛問題和監督路面質量,來來去去,雙腿一瘸一拐常走得發熱發痛,需要付出數倍的時間和體力。有一次村里工作忙到晚上九點才到家,由于體力不支,突然打了個趔趄,身子連同摩托車倒在大廳里,妻子急忙把他攙扶起來,心疼地說:“你這樣太苦了,何必那樣做事,不值”。但曾海平笑了笑:“為了村民生產出行和當地運銷農副產品方便,值得。
在扶貧日子里,曾海平走遍了村民小組、100多農戶以及10余個縣直部門,給鄉親們辦事,為村里跑項爭資。有一次看望五保殘疾戶時,看見李仁桀和侄子李良美相依為命,加上有高血壓、精神分裂癥、耳聾等不同疾病,缺乏勞動力,一家子就住在木棚里,可謂是“晴天漏光,雨天漏水,地上打滑”。
曾海平為幫助這家人,爭取到“交鑰匙”工程,還想辦法墊付了部分建房款,還忙前忙后監督工程質量,幫助搬家,讓住上新房的他們感動不已。隨后又迎來第二樁喜事,李仁桀和曾龍鳳喜結連理,在當地傳為美談。現在這家人有低保、有產業,日子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李仁桀等老人每次看到曾書記就說:“感謝黨和政府,感謝曾書記。”當初的諾言已成現實,鄉親們的幸福生活越過越好,他終于有了一絲釋然。
木洞村木洞組76歲的李良鏡,在2020年9月突發高血壓中風半身癱瘓,老婆精神也不太正常,無子無女,沒人照料,曾海平得知這一情況后就一邊打電話給他侄女,一邊幫他聯系醫生,并叫來朋友一起幫忙送往縣醫院,治療十幾天病情恢復很快,李良鏡侄女很是感謝。今年2月由于病情變化,又再次把他送往醫院,曾海平一直陪伴在老人身邊,最終治療無效在3月份病故,病故時他侄女還特意來感謝曾書記這么多年來一直關心其家人。
這只是他關心村民一個小小的縮影,“腳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執著”“小康路上一個都不能少”,這不僅僅是執著的信念,更是沉甸甸的責任。十幾年來,他帶領10多戶貧困戶發展產業,成立合作社,幫助20多個農戶運銷農副產品;每年端午節、中秋節、小年夜與村干部一起看望單身、留守、殘疾老人,在村里幸福食堂,自己有時買菜下廚,陪老人們過生日,讓老人們感受黨的關懷;每天騎著摩托車頂烈日、冒風雨,走村訪戶,防汛抗災,跑項爭資,給村里7位殘疾人代辦證件,為村民申報產業補貼、住房改造、易地搬遷、各項救助……只要發現村民有困難,他都會幫助解決。
帶富產業? 助力鄉村振興
蝶變中的木洞村,讓返鄉游子驚嘆!今年夏天夜里,外出創業幾年沒回來的李志紅等,一下車有點發蒙:“我是不是走錯地方了?”過去通組公路一步一坑的“泥水路”,變成了通暢的水泥路,明晃晃的路燈映照遠方;村里的破舊老屋變身白墻紅瓦、庭院里綠草如茵。
木洞村,換了人間。
“木洞村的精彩蝶變,源于曾海平這個旗幟型的村支書,團結帶領村‘兩委’,不斷創造鄉村振興的奇跡。”掛村鄉干部人大副主席李振東說。
鄉村振興,關鍵在黨、關鍵在人。在村“兩委”帶領下,一幅產業振興、生態振興的壯美畫卷迅速鋪開。
產業振興,瞄準“綠色崛起”,步履鏗鏘。
“木洞村是整體脫貧了,但富起來的農戶仍是少數,離綠色崛起、美麗富民的目標還遠得很。”曾海平和村“兩委”商議,讓大家的錢袋子鼓起來,還得靠產業。在曾海平擔任村支書期間,隨著工作的逐步開展,木洞村的整體面貌也有了極大的改善。曾海平身殘志堅、奮發自強的事跡給全村人帶來了極大的精神鼓舞,許多村民私下都說“你看人家曾海平書記一蹺一拐,腿又差點截掉,人家都能做這么多事情,咱們還有啥理由歇著?”在曾海平自強精神的感召和帶領下,木洞村村民的脫貧致富愿望特別強烈。從種植到養殖,從在農場幫工到上工廠打工,村民干事、致富的勁頭特別足。
木洞村在充分利用好現有的樹木、蜂蜜、生姜、筍干、茶葉、黃桃等特色資源基礎上,村民李存良,曾尉華跟著曾海平外出學習尋找致富門路,回家后紛紛親自帶頭種養植實驗發展養牛業,合計群眾種植600多畝糯芋示范基地和黃精種植基地,100多畝苗木基地,30多畝茶葉園、50余畝黃桃,帶動鄉村留守群眾就業,讓周圍群眾在家口就業增收。
同時,曾海平還吸收社員36戶,成立了該村木洞純天然蜂蜜專業合作社,全社蜂群抱團達到900余箱,生產蜂蜜產品俏銷臨近鄉鎮及縣市、還遠銷福建、廣東等地。養蜂社員戶均年增收4000多元。
“能給群眾辦點實事,感覺比我自己掙錢都開心,這就是我最大的價值。”曾海平帶著書生氣靦腆地說。
“現在的村容、村貌,村民收入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這些都是對曾海平書記工作最大的肯定。”70歲的李良美說,在曾海平上任村兩委主要負責人時,村民們并沒有報太大的希望,甚至對曾海平產生過質疑,但隨著曾海平在村里干出來的一件件“大事”,村民們也越來越服他。
今天的木洞村面貌日新月異,愜意悠然的生態鄉村,通村組路和入戶路修好了,路燈明亮了,休閑廣場建好了,功能齊全的便民服務中心和黨員活動室建起來了;藥材基地、生態茶業基地、養牛基地已具規模;種養產業生機勃勃,人居環境整潔優美,人們精神飽滿和諧,一個幸福美麗木洞正在展現。
對于未來,曾海平也有了新的感悟:“如果不是黨的扶貧政策,如果不是黨的干部,如果不是黨的關懷和溫暖,我也不可能一步步走到今天。未來,只要我身體恰得消,在村黨支部書記位置上,一定要把黨的關懷和溫暖傳遞下去,為百姓做事,讓我們木洞村的百姓們生活越來越好,幸福指數更高”。
作者簡介:李建平,遂川縣委宣傳部中心報道組。
責任編輯:朱晨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