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潮洋
隨著我國社會信用體系建設逐步完善和征信知識的推廣普及,征信報告的使用范圍越來越廣泛,信息主體對征信修復的需求也愈加強烈。本文對我國征信修復的方式及實踐中存在的問題進行了分析,在借鑒歐美等征信業發達國家經驗的基礎上,對完善我國征信修復工作提出了政策建議。
一、我國征信修復的實踐探索
(一)征信修復的概念
征信修復是不良信息主體為改善自身信用狀況,按照規定的條件和程序,向征信機構或信息提供者提出申請并被確認的行為過程。征信修復不是篡改數據,不是違規屏蔽數據,不等于利用漏洞“洗白”,是公民對征信中記錄的信息通過合法合規方式進行修復的手段 。征信修復必須滿足兩個條件:一是非故意;二是不可抗力。
(二)征信修復的方式
目前在我國針對非惡意逾期等行為造成的不良征信記錄修復主要有以下三種方式:一是信息主體享有對錯誤、遺漏信息的異議修復權。《征信業管理條例》第二十五條規定:“信息主體認為征信機構采集、保存、提供的信息存在錯誤、遺漏的,有權向征信機構或者信息提供者提出異議,要求更正。”征信機構自收到異議之日起20日內進行核查和處理,確認相關信息確有錯誤、遺漏的,信息提供者、征信機構應當予以更正。二是信息主體對無法確認是否為不良征信的信息擁有解釋權。根據《個人信用信息基礎數據庫管理暫行辦法》第二十四條規定,對于無法核實的異議信息,信息主體可通過“個人聲明”的方式對異議信息進行解釋說明并載入異議人信用報告。三是不良征信記錄的自動修復模式。《征信業管理條例》第十六條規定“征信機構對個人不良信息的保存期限,自不良行為或事件終止之日起為5年;超過5年的,應當予以刪除。”同時,5年期內,只要信息主體不立即對欠款賬戶進行銷戶,并正常使用、按時歸還賬款,保持良好的消費和還款記錄,亦有助于提升信譽度。
(三)征信修復實踐中存在的問題
一是我國征信修復管理制度體系缺失, 非惡意失信無法有效區分。征信失信分為自身原因所致和非自身原因所致。對于自身原因導致的逾期,我國目前沒有專門的法律法規或辦法明確規范標準,以指導征信機構對失信信息進行過濾,根據性質、時間、金額、信息主體誠信軌跡等要素,有效區分失信主體是否惡意,給大量非惡意、金額較小的信息主體造成困擾。二是失信信息更正流程煩瑣,不良信用記錄修復困難。《征信業管理條例》規定征信機構或者信息提供者的征信異議處理時限為20日, 但在實踐中,征信接入機構內部的異議處理流程較為煩瑣,加之收集證據對于沒有專業知識的人來說存在困難,進一步增加征信修復的實際時長。
以上兩個方面的問題,導致部分失信主體借投訴、舉報、纏訪鬧訪等不當方式試圖達到消除逾期記錄的目的,并催生了部分非法機構以牟利為目的專門協助失信主體纏訪、鬧訪,或利用監管漏洞幫助失信主體偽造住院證明、滯留國外等材料以要求銀行認可其非惡意失信申請等亂象,嚴重擾亂了征信修復秩序。
二、國際征信修復的先進經驗
(一)美國經驗做法
美國征信修復泛指所有改善信用報告記錄、提升信用評分的做法,包括改善征信報告記錄、提升征信評分的做法。其個人信用報告與我國個人征信報告基本一致。
一是信用修復實行市場主導,擁有專業化機構。1996年《信用修復機構法》頒布后,全國性的專業信用修復機構逐步發展成為市場的主流,這類機構擁有專業律師團隊,主要業務是:利用專業技能協助客戶對信用報告中存在的不實、不準確的信息進行異議處理;與信貸機構溝通維護消費者利益;指導并幫助客戶通過改變影響評分高低的一些關鍵因素進而提升信用評分,如關閉不曾使用的賬戶、申請刪除信用報告中展示的多余信息等;幫助消費者加強信用管理,如制定自身債務管理計劃等。全國信用服務機構協會作為信用修復機構的協會組織,對機構經營進行監督規范。
二是建立金融消費者投訴數據庫。美國于2010年7月成立金融消費者保護局,主要負責受理金融消費者關于信用報告、信用卡債務、貸款等金融服務的投訴,處理方式包括解釋、貨幣救助、非貨幣救助、開展行政執法檢查、向法院提起訴訟等。同時,金融消費者保護局對接收的投訴進行篩選分類,建立起公共數據庫,并于2014年開始將數據庫對公眾開放共享,便于金融消費者、金融機構、金融監管部門、研究人員等征信信息使用者有效甄別不良信貸行為的特征。
三是建立統一的異議處理平臺,提高征信異議處理效率。美國的三大個人征信巨頭Experian (益佰利)、Equifax(艾克菲)和Trans Union(全聯)牽頭建立起統一的自動化異議處理平臺,金融消費者通過該平臺在線選擇標準化的異議代碼,提交異議申請,平臺就會自動歸類并將異議申請批量傳送給征信信息提供機構,征信信息提供機構核查后,將核查結果及對于確實存在錯誤的信息的更改情況通過平臺進行反饋,金融消費者可實時查看到異議處理結果,有效減少了征信異議處理環節,切實提高征信異議處理效率。
(二)英國經驗做法
一是征信修復機構由監管機構在征信記錄機構中指定。英國的征信修復市場的運作模式為政府監管、市場主導,征信修復機構均為私營,其服務內容包括:幫助金融消費者解讀、管理和保護個人信用信息;根據金融消費者實際情況并結合信用報告,對其進行信用評級形成具體的信用分數;通過分類識別個人信用報告中的不良信息,提醒和告誡信息主體存在的潛在失信風險,并據此為其提供征信修復方案。同時,如果信息主體認為個人信用報告有誤,經核實后,機構可免費幫助其修復征信記錄。
二是成立專門負責征信投訴的機構,監管征信修復工作。英國成立信息專員署、信息法庭、破產服務局等3家征信修復監管機構,處理信息主體關于征信修復方面的投訴,結合實際對拒不履行義務的機構進行聯合懲戒。其中,信息專員署是獨立的公共機構,向公眾公布征信修復機構名單,并受理個人征信投訴。其信息專員有權依據投訴情況對相關機構開展調查,提出警告,對于拒絕承擔義務的機構轉交信息法庭實施法律制裁;對于信息主體要求更正的信息不存在錯誤,或維權過程中存在誹謗、侮辱等情況的,信息專員有權將相關情況反映在個人信用報告中。
三是設立專門機構開展信用宣傳和教育。英國于1997年設立金融服務管理局,是獨立的非政府組織,其下設立消費者聯系部門,專門負責消費者投訴、消費者政策研究、消費者教育、公眾咨詢等工作,通過各種措施搭建專門的“消費者求助”網站和熱線以保護金融消費者征信修復權益,提高公眾信用意識和信用認知水平,降低信用不良率。
三、優化我國征信修復工作的建議
(一)明確征信修復概念,完善制度體系
建議結合我國實際,制定專門適用于征信修復的法律法規,完善針對非惡意逾期的修復機制,并明確征信修復相關機構職責范圍,比如司法機關及政府相關部門負責制定征信修復的條件和標準;金融機構、征信機構等信息提供者負責處理征信修復;征信業務監管機構負責監督征信修復所留存資料、處理程序的規范性;各相關部門聯合構建征信修復流程、處理期限、監管責任、信息安全等配套制度體系,建立健全征信修復的制度保障。
(二)建立非惡意失信記錄過濾機制,豐富征信修復申請渠道,提高異議處理效率
各相關監管部門應指導征信機構建立定量與定性相結合的非惡意失信記錄過濾機制,建立科學合理的信用評定指標體系,在充分了解貸款戶現實信用狀況和失信原因的基礎上,對個人信用信息數據庫中的非惡意失信記錄進行過濾和說明。目前,我國不良征信修復渠道主要為書面申請,建議借鑒國外經驗,開通網絡、電話等申請渠道,也可積極探索微信等新媒體申請渠道。同時,優化受理流程,借鑒美國經驗,搭建征信異議統一處理平臺,在資料提交充分情況下,合理壓縮受理周期,提高征信修復效率。
(三)強化宣傳教育,糾正群眾認知
面向全社會開展征信修復專題宣講,讓更多群眾了解征信修復,認清非法征信修復中介機構的欺詐本質,督促公眾嚴格按照正規程序辦理征信業務。規范征信服務市場,融合中國人民銀行、銀保監、發改委等相關部門力量,聯合執法取締并嚴厲打擊假借征信修復非法騙取群眾錢財的機構和行為。完善征信修復相關異議申請、投訴、舉報等的責任追究制度,減輕各級接訪壓力。
(責任編輯? ? 劉西順;校對? ?WY,G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