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奮成
籠養蛋雞綜合征是指籠養蛋雞出現代謝性疾病的總稱,包括產蛋疲勞綜合征與脂肪肝綜合征兩類。產蛋疲勞綜合征是指籠養蛋雞特有的營養代謝性疾病,是由多種因素引起的成年蛋雞骨鈣進行性脫失,造成骨質疏松的一種骨營養不良性疾病。蛋雞脂肪肝綜合征是指由飼料營養、飼養管理等眾多因素引起肝臟有異常多量的脂肪沉著,使肝細胞和肝血管壁脆弱化,發生多數肝出血病例的雞病。這兩種綜合征主要發生于高產籠養蛋雞或蛋雞產蛋高峰期,能引起籠養蛋雞產蛋率下降,蛋殼質量變差,嚴重時會使蛋雞死亡。在世界各地均有出現,給蛋雞生產造成了一定的損失。
1 籠養蛋雞產蛋疲勞綜合征的防治措施
籠養蛋雞產蛋疲勞綜合征又指籠養蛋雞癱瘓、軟腿病或骨軟化癥,當病情發展到一定程度時病雞表現精神不振,產蛋率減少,蛋殼質量變差,軟殼蛋和破殼蛋增多,種蛋孵化率降低;隨后出現無力站立、爪彎曲、骨骼變形,嚴重時發生骨折,或癱瘓于籠中,病雞極度消瘦,最后衰竭死亡。籠養雞活動范圍較小、缺乏足夠運動和籠內長期站立,是引起本病的重要原因。飼料中營養成分不均衡、雞舍光照條件差等因素會促進本病的發生。根據籠養蛋雞產蛋疲勞綜合征的發病原因,養殖戶可采取以下措施進行防治:
1.1 優化飼料配方
高產蛋雞因產蛋率高,對飼料中鈣、磷的需要量增大,如果不能在日糧中及時補充鈣源、磷源,或鈣、磷比例不當,都會使雞被迫消耗骨骼中的鈣,造成骨質疏松、骨骼易折斷,引起本病。因此,養殖戶應保障飼料原料質量過關,不使用劣質魚粉、骨粉;進行營養調控,保證飼料中鈣、磷比例適宜,依據產蛋各階段對鈣磷的需要及時調整飼料配方,才能避免發病。在籠養產蛋雞開產前2~4周,為雞群提供預開產日糧,要求日糧中鈣元素含量為2%~3%;在蛋雞的產蛋率超過1%時,為雞群提供產蛋期日糧,要求日糧中鈣元素含量超過3.25%,且鈣磷比例控制在6.5∶1左右。為保障蛋雞營養攝入均衡,養殖戶可喂食粗顆粒石粉(粒徑超過0.75 mm)或貝殼粉,避免添加的石粉或貝殼粉過細,機體吸收快,使夜間蛋殼形成時需要的鈣鹽卻已排出體外。提高飼料中鈣的利用率,避免鈣質分級沉淀,切實為蛋雞補充鈣質。維生素D可促進腸道對鈣磷的吸收,也可促進破骨細胞區對鈣磷的利用,因此可在日糧中補充適量的維生素D。維生素D屬于脂溶性維生素,必須溶解在脂肪中才可在小腸中吸收和利用,因此日糧中還要添加2%~3%的脂肪促進維生素D的吸收。還可以調整日糧蛋白質、氨基酸水平,添加蛋氨酸、賴氨酸補充因應激引起的機體免疫器官、免疫細胞蛋白質分解,使蛋雞攝入足夠營養,增強雞體的抗病能力,有利于控制發病。
1.2 加強飼養管理
籠養蛋雞舍應具有良好的光照條件,按照不同的季節和不同的生長階段人工選用LED燈補充光照,光照強度約10 Lx。通常來說,蛋雞的光照時間至少為8 h,蛋雞20周齡后每周增加光照時間0.5~1 h,產蛋期時光照時間達到14~16 h,產蛋后期光照時間為16~16.5 h。同時,養殖戶定期開展蛋雞血鈣檢測工作,特別是在發現蛋雞產軟殼蛋、薄殼蛋后,如發現血鈣水平低于正常范圍,可向飼料內添加維生素D3,添加量為2 000 IU/kg,持續添加至少1個月,提高蛋雞血鈣水平。有條件的養殖戶可將蛋雞從籠養更換為地面散養,避免雞群因應激反應出現產蛋疲勞綜合征。
1.3 治療方法
一旦發現本病,要及時尋找原因,只有針對病因治療才能收到較好的效果。如果在早期發現,及時將病雞移至地面飼養,多數病雞會自然康復,癥狀沒有改善的用鈣片治療,每只雞每天兩片,連用3~5 d;中后期時可將病雞隔離,單獨喂養,在飼料中直接添加葡萄糖酸鈣、維生素C和維生素E,推薦維生素C用量300~500 g/噸,維生素用量E 200~300 g/噸,連用7日。同時,加強通風,供應加入電解多維的充足清潔飲水和充足的飼料。有報道指出,在晚間11時至凌晨1時開燈1~2次,讓雞喝水,可減少血液粘度,減輕心臟負擔,降低死亡率。
2 籠養蛋雞脂肪肝綜合征的防治措施
籠養蛋雞脂肪肝綜合征是由于營養障礙、內分泌失調、脂肪代謝紊亂導致臟脂肪過度沉積于肝臟,從而導致肝臟功能障礙,嚴重時會使病雞肝臟破裂、出血而亡。大多是因為采食了能量水平較高而蛋白含量較低日糧而致,蛋雞攝入的多余能量會在體內以脂肪的形式貯存,導致肝臟中的脂肪含量明顯增加;另外,如果蛋雞日糧中營養成分不全,同樣會導致蛋雞發生脂肪肝,常見的因素是供給蛋雞的飼料中蛋氨酸、膽堿、VB12以及 VE等營養物質的添加量不足。這些營養物質全部都參與脂蛋白合成的過程,或其本身就是脂蛋白,所以如果蛋雞攝入的日糧缺少這些營養物質,自然就會導致體內攝入的脂肪不能及時從肝臟被運出而形成脂肪肝。其他如環境溫度突然改變、飼料更換沒有過渡期、飼料中某些維生素缺乏、疫苗免疫操作不規范以及感染疾病等應激因素和蛋雞運動量不足也會引起脂肪肝綜合征。
2.1 預防措施
2.1.1 控制日糧能量 蛋雞日糧能量需要根據品種和產蛋率進行合理配制,不能過度飼喂高能低蛋白飼料,避免蛋雞攝入能量過多引發肥胖問題。生產期的蛋雞飼料中代謝能量濃度應控制在11.09~11.92 MJ/kg之間。如果氣溫高或蛋雞的采食量減少,可適當降低能量含量;如果氣溫下降或蛋雞采食量增加,可適當提高能量含量,保障蛋雞正常營養攝入。
2.1.2 嚴格控料處理 適當控制蛋雞飼料的供給量、喂料時間等,禁止任其自由采食,避免蛋雞采食過多、營養過剩出現脂肪肝綜合征。在育成期進行限制飼喂,可以保證蛋雞體成熟與性成熟的協調一致,充分發揮雞只的產蛋性能;另一方面防止雞只過度采食,導致脂肪沉積過多,增加患脂肪肝出血性綜合征的幾率。因此,對體重達到或超過同日齡同品種標準體重的育成雞,必須采取限制飼喂。因此要仔細監測育雛、育成期的體重變化,確保8周齡時體重適宜。國外有研究認為,蛋雞應在8周齡時嚴格控制體重,不可過肥,否則超過8周齡后再控制就很難。當發現蛋雞平均體重比標準體重高出5%時,要立即采取限飼;雞群在達到產蛋高峰前可微調控飼喂量,到達高峰后要嚴格限飼。
2.1.3 做好飼養管理 該病在夏季高溫季節最易發生,特別是在初產雞的產蛋高峰期間更應重視。養殖戶應做好環境管理工作,保持溫度、濕度適宜和雞舍適當通風,避免發生各種應激而引起發病。根據蛋雞不同的生長階段和季節,合理調整籠養蛋雞的飼養密度,避免飼養密度過高引起舍內空氣質量變差,加大脂肪肝綜合征發病率,建議:1~2周齡的蛋雞飼養密度為60只/m2,3~4周齡為40只/m2,5~6周齡為20~30只/m2,超過6周齡應低于20只/m2。及時清掃雞舍內外的糞便及其他異物,并嚴格清洗和消毒飼養工具;雞舍門口、墻壁以及地面等要定期進行消毒,同時要配合帶雞噴霧消毒。要供給蛋雞足夠清潔飲水,禁止飼喂霉變飼料,避免蛋雞食用霉變飼料后引起肝臟病變。
2.2 治療措施
病情嚴重的直接淘汰處理;其他視病情程度挑出患雞在地面散養,參考如下治療方法:
有報道認為,脂肪肝綜合征主要引起肝臟病變,可對病雞連用10 d的護肝清、三征肝泰等護肝藥物進行針對治療,配合補充多種維生素、氯化膽堿、甜菜堿等,降低日糧中能量飼料、適當補加蛋白質飼料和加強飼養管理等綜合措施,可使病雞脂肪肝綜合征病情很快得到控制。
也有報道稱,采用藥物治療、合理配制日糧和加強飼養管理的綜合防治措施,可使患雞的病情2周內就有較大改善,產蛋能力也逐漸恢復正常。其中具體用藥措施:根據病雞癥狀,直接喂服氯化膽堿0.1~0.2 mg/只,連用 8~12 d;還可在1 000 kg 飲水中加入VC 300 mg 和禽用維多利500 mL ,供雞群連續飲用10 d。
通過調整飼料配方來平衡蛋雞攝入的能量與蛋白質,促進病雞康復。配方調整方案:方案一是在每千克飼料加入22~110 mg氯化膽堿,連續添加7 d;方案二是在每公斤飼料中加入1 g氯化膽堿、10 IU維生素E、12 mg維生素B12與0.9 g肌醇,連續添加7 d;方案三是在每公斤飼料中加入氯化膽堿0.55 g、硫酸銅63 mg、維生素E 5.5 mg、維生素B12 3.3 g與DL-蛋氨酸0.5 g,連續添加10 d。同時,還可在病雞飼料中適量添加龍膽草、澤瀉或柴胡等中藥粉末,也可有效治療脂肪肝綜合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