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杰
(遼寧省自然資源事務服務中心,遼寧沈陽 110032)
海洋是遼寧省實現經濟轉型發展,推進遼寧沿海經濟帶建設的重要資源環境保障,也是遼寧省深入參與“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發展領域和戰略平臺。同時,海洋資源的合理開發利用,也是遼寧省國土空間規劃編制和實施中的重要資源要素。當前,在全省海域開發中仍存在海域后備資源不足、海域資源利用不集約、資源環境與用海需求矛盾突出、局部海域富營養化嚴重等一系列問題。本文通過對遼寧省海域開發保護存在的問題進行客觀分析,進而提出海域開發保護措施建議,為開展全省國土空間規劃中陸海統籌發展研究提供借鑒。
遼寧省60%以上的海域開發利用集中于近岸10米等深線以淺海域,海洋空間資源開發利用不均衡問題表現突出。海岸和近岸海域空間的高密度、高強度開發,導致近岸海域開發利用潛力、可持續發展能力明顯降低,深遠海將是未來海洋經濟發展、沿海地區開發的重要空間。
從遼寧省海洋經濟總量來看,在沿海11省市中處于中等偏下水平,與廣東等發達地區相比相差甚遠,海洋經濟對全省經濟的貢獻度偏低。在海洋經濟內部產業結構中,第一產業占比在10%以上,比山東省高一倍,比廣東省高7倍,海洋經濟結構偏低。漁業發展質量效益有待提升。漁業產業化經營水平低,缺乏中高端產品和新型商業業態,經營主體發育滯后,生產標準化程度低,缺乏知名品牌,水產品質量安全存在隱患。
近年來,我省圍填海規模增長迅速,且存在大量圍填海土地閑置問題。 “十二五”期間,遼寧沿海經濟帶近海陸地過度開發,興建大量產業園區,目前很多產業園區閑置,在很大程度上造成資源的浪費,同時對海域生態環境造成了很大程度的影響。不合理的圍海填海使海岸生態系統遭到破壞,砂質海岸侵蝕嚴重,海灣和岸線不斷減縮,海域使用不夠集約、節約、有效,海域開發方式需要轉變。當前近海漁業資源仍處于衰退期,遠洋漁業門檻逐年加高。
沿海地區圍填海強度和需求加大,不斷加劇海洋環境承載能力,致使沿海地區經濟社會發展與資源環境承載力的矛盾十分突出。局部近岸海域開發利用過度,開發利用形式粗放,造成岸灘淤積、侵蝕、水環境變差、綠色生態空間銳減,直接影響旅游景觀質量,對區域自然調控和人與自然的和諧形成較大壓力。
陸源污染是影響近岸海洋環境質量的重要因素。我省沿海城市排放廢水來源主要為城市生活污水和工業廢水;排放廢氣來源主要為工業生產和生活鍋爐排放的煙塵、粉塵、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排放廢物來源主要為城市垃圾、工業廢渣、重金屬石油、塑料制品、固體廢物等。遼寧工業廢水排放量較大,陸源排污導致近岸海域水質污染、海域生態功能退化,生物多樣性降低,海水富營養化等問題。導致近海海域功能嚴重受損、生態系統脆弱。海洋資源的承載力會影響和制約海洋經濟的健康持續發展,海洋生態環境保全任務日趨加重,海洋生態安全和公眾健康風險將進一步加劇。
近岸海域污染依然比較嚴重,渤海污染不容忽視,《遼寧省2015年海洋環境狀況公報》顯示,污染較重的四類、劣四類水質海域面積占我省近岸海域面積的 21%。濱海濕地減少,局部海域生態功能退化。生物病害、疫病時有發生。隨著工業化、城鎮化進程加快,傳統的養殖生產區域受到擠壓,局部利用過度,養殖設施過密,水域富營養化加重,人為災害時有發生。
此外,遼寧省還面臨著對海洋開發利用科技水平不高、應對突發性環境事件發生風險能力不強、海洋監測、預警能力不足等一系列問題,有待于進一步加強科研力量,增強管理能力,切實對海域開發保護提供好的政策環境和服務保障能力。
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將遼寧海洋開發保護與遼寧沿海經濟帶開發開放戰略結合起來,以陸海統籌、陸海聯動發展為核心,以做大做強海洋經濟為目標,推進海洋綜合管理。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著力改善海洋生態環境;堅持嚴格保護、集約利用,著力推動海洋開發向質量效益型轉變;堅持準確定位、科學分區,著力完善海域發展功能定位,全面提高海洋資源環境對全省經濟社會持續發展的支撐和保障能力,構建陸海協調、人海和諧的遼寧海洋空間開發新格局。
發揮遼寧區域優勢,科學把握海陸生態經濟系統的內在規律,將海洋與沿岸陸域劃為一體整體謀劃,統籌海洋空間格局與陸域發展布局,注重統籌配置資源要素、統籌培育優勢產業、統籌建設基礎設施、統籌整治生態環境,推動海洋經濟發展質量提升,實現內陸腹地聯動發展。
按照建設海洋生態文明要求,進一步增強樹立敬畏海洋、保護海洋的理念,以海洋資源承載能力和海洋環境容量為基礎進行有度有序開發,維護好海域、海島、海岸線自然狀況,保護好海洋生物多樣性。通過進一步加強海洋環境治理、海域海島綜合整治、生態保護修復,切實有效保護重要、敏感和脆弱的海洋生態系統。
加快培育海洋優勢產業,調整優化產業布局,推動海洋經濟發展由粗放增長型向集約效益型轉變。控制近岸海域開發強度和規模,將海洋空間開發從占用土地和大規模圍填海的外延擴張為主,轉向海陸一體化調整優化空間結構為主。推動深遠海適度開發。
按照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的要求,進一步提升海洋空間利用效率,引導城鎮布局相對集中、經濟發展相對集約,走節約集約利用的發展道路,實現人口城鎮化、產業基地化、經濟規模化。更加注重空間效率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