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著 鄧祖明
【內容提要】通過對瀘州市老年教育情況進行調研,深入分析現狀,查找問題,探討政府主導、各級支持、社會參與拓展老年教育的可行性,提出了在質量上提高、體制上規范、方式上創新、模式上變革的初步思路。
國務院辦公廳下發的《老年教育發展規劃(2016—2020年)》(下稱《規劃》)提出,要“優先發展社區老年教育,建立健全‘縣(市、區)—鄉鎮(街道)—村(居委會)’三級社區老年教育辦學網絡,方便老年人就近學習”。老年教育這個“夕陽事業”乘勢而起,育先機、開新局。
據瀘州市民政局統計,截至2018年底,全市60周歲以上老年人口達101.87萬人,占戶籍總人口的20%,高于全國平均水平2.1個百分點。其中,65周歲以上老年人口達72.60萬人,占總人口的14.25%,標志著瀘州已進入深度老齡化社會。
瀘州市注重老年教育經費投入和老年大學校區建設。2019年,四川省民政廳分別撥款100萬元、50萬元,用于瀘州市老年大學、瀘縣老年大學發展。瀘州銀行、攀枝花商業銀行、西南醫科大口腔醫院、西南醫投集團等單位,主動參與老年教育事業,在資金、技術、活動等方面給予支持和援助。
目前,瀘州老年教育多點開花、層次發展。市老年大學和龍馬潭區、瀘縣等6個區(縣)老年大學運行規范,蜀南氣礦、瀘州天華公司、攀枝花商業銀行等企業也建立了老年大學。據統計,2019年,全市10所老年大學(學校)共招收近2萬人次學員。市直機關工委、市總工會、市廣播電視大學、市文化館、市婦聯等,還開辦了太極班、書法班、排舞班、婦女合唱團等,吸引1萬多人次學員參加培訓。瀘州市老年大學在全市老年教育工作中發揮了龍頭引領作用,據統計,2019年開設295個班次,招收學員14384人次;2020年受新冠疫情影響,學校春季學期沒有開課,秋季學期復課開設155個班,招收學員7028人次。
瀘州市針對老年教育“一座難求”新矛盾,開拓新思路,探索新模式。2019年4月,在市政府主導下,市老年大學與西南醫投集團簽訂了“融合老年教醫養,開啟老年新生活”戰略合作框架協議,在春江酒城嘉苑共建“瀘州市老年大學春江學院”,開啟“教、醫、養”三位一體老年教育新模式,拉開了校企合作序幕,開了教育、養老兩大行業結合的新局面。
一是社會需求與學校現狀的矛盾。瀘州老年教育招生對象是45周歲以上的中老年人,適齡人數遠超承受能力,老年教育需求日益增長和供量缺乏的矛盾比較突出;這批適齡老年人中,許多接受過大學教育,不再滿足于傳統的教學安排,對教學品質的需求高。新冠疫情的發生,對集中開展老年教育的大班制也提出了挑戰,必須求新求變。網絡的普及,網上購物、網上交流等新的生活方式對老年教育提出新課題,老年教育必須在危機中尋新機,以適應時代發展。
二是“一枝獨秀”與“百花齊放”的矛盾。瀘州市老年教育發展嚴重失衡。市老年大學無論教學場地、招生人數、辦學規模、專業設置都走在全市前列。龍馬潭區、納溪區老年教育發展狀況較好,其他區(縣)及企業老年教育基礎建設有一定差距,有的區還沒有區級老年大學。全市126個鄉鎮(街道)、1144個村(社區)中,大多數沒有老年教育機構,沒有老年教育陣地。
三是政府辦學與社會辦學的矛盾。政府辦學如收費低,門庭若市,“一座難求”;但若收費過高,體現不出公益性,不符合辦學宗旨,不利于老年事業發展。社會辦學如收費低,難以維系;收費高,生源又無法保障,門可羅雀。
四是機制體制的困境。目前,瀘州市老齡辦歸衛健部門管,老年教育由民政部門牽頭,退休的副縣級以上領導干部活動由老干部局組織。原市老年教育指導中心已注銷,市老年大學對縣(區)老年大學沒有領導、指導職能,只能靠市老年大學協會組織開展全市性活動。企業等民辦老年教育機構缺乏政策支持,辦學機制有待完善。
一要擴充老年教育資源。對全市可利用的老年教育資源進行詳細挖掘整理歸類,變“一枝獨秀”為“遍地開花”。在老年大學、廣播電視大學等院校開展老年教育,在總工會、文化館、鄉鎮(街道)、村(社區)、大型企業等增設老年教育機構。依托有旅游資源的鄉鎮、氣候適宜的景區、環境優美的社區,打造特色頤養小鎮、康養民宿區、老年教育示范點。整合現有資源,打造適合老年人的教育文化產品與服務品牌,為全市超過戶籍人口數20%的老年人提供受教育的機會。完善老年教育網絡體系,建立健全縣(區)、鄉鎮(街道)、村(社區)三級老年教育辦學網絡,方便老年人就近學習。資源有了,覆蓋廣了,社會效益就會逐漸顯現,老有所學就不難了。
二要培養老年教育人才。目前,老年服務人才較多,但從事老年教育的專業人才相對缺少。建議重點依托西南醫科大學、瀘州職業技術學院、三河學院等院校,培養從事養老服務、老年教育方面的專業人員。將老年教育服務管理、養老文化事業知識作為專業人才培養的基礎,提升老年教育從業人員整體素質,為發展老年教育提供人才保障。市、縣(區)爭取本級教育部門支持,建設老年教育專家庫和師資庫,加大培訓力度,提升師資隊伍的整體能力和水平。制定激勵措施,支持各級各類學校教師、學生、退休教職工等到老年教育機構兼職任教或從事志愿服務。
三要拓展老年教育渠道。理順老年教育體制機制,變“九龍治水”為職責清晰。明確主要負責部門,將老齡辦、老年教育指導中心、老年大學協會等盡量整合,讓老年教育規范運行。探索建立老年教育通用課程教學大綱,促進教案教材的規范化、專業化、科學化。加強對老年群體教育需求調研,根據不同層次老年人的興趣愛好、身心特點,利用互聯網搭建網絡平臺,形成“互聯網+”的老年教育新模式,為足不出戶的老年人提供遠程教育。推進老年人線上、線下一體化學習,方便老年人通過手機、電視、電腦、平板等接受教育。探索網上老年教育免費模式升級為合理收費模式,形成良性循環,促進老年教育事業的發展。
四要探索民辦老年教育。瀘州諸多針對中、小學生的校外輔導機構,都是晚上、周末開展輔導教學,工作日的白天,場地、設備、教師等往往是閑置的。因此,筆者認為,可充分整合資源,采取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探索老年大學與校外輔導機構合作辦學,實現雙贏。從政府的層面,支持獨立舉辦、合作舉辦等多種形式興辦民辦老年學校。可借鑒校外輔導機構發展民辦教育的運營模式,推動民間資本投向老年教育,發展老年教育事業。另外,通過冠名、合作建設等形式,吸引企業捐贈或投資老年教育。政府主導、各級支持、社會參與,對從事老年教育事業的民辦企業,在校舍建設、租賃、用地審批等方面給予實際支持。加大對老年教育經費投入,政府出臺鼓勵措施,參照補貼民辦養老服務機構的模式補貼民辦老年教育機構,積極引導社會各界參與老年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