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靜
(南京工業職業技術學院 江蘇南京 210046)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語言習慣、文化傳統、思想觀念、情感認同的集中體現,凝聚著中華民族普遍認同和廣泛接受的道德規范、思想品格和價值取向。高校應加強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幫助學生理解并認同中華民族精神的內涵,樹立文化自信,在日常工作中做到知行合一,成為合格的新時期公民。
學校對傳統文化的普及工作始于啟蒙教育階段。但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學生在基礎教育階段,主要圍繞“考試內容”有目的學習傳統文化相關知識。如古代文化常識、名家名篇等。在學習過程中,學校和家長缺少對學生學習傳統文化的態度和領悟程度的考察。因此,進入高等教育階段的學生,很多對傳統文化的了解僅限于“考試范圍”,對其所承載的民族精神理解不全。
就業率是高校對外樹立和宣傳形象的一面鏡子,是考生選擇高校的重要依據,也是高校設立和撤銷專業的重要參考指標。一直以來,各級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門非常關心高校畢業生的就業率。這導致高校教育非常強調學生專業技能的培養,而對其人文精神的熏陶重視程度不夠。面對日趨激烈的競爭環境,提升高校學生的素質尤為重要。但是,人才的素質不僅包括專業技術素養,也包括思想道德素養,后者具有更為基礎性的地位和更為重要的作用。良好的思想品德不僅能夠激發堅定的理想信念,積極的工作態度,更有助于學生在未來的生活中處理好自我、他人以及社會的關系。
通信技術的發展,出現了碎片化的閱讀模式,改變了大眾接受信息的方式。貨物運輸能力的加強,極大提高了人們對物品的交換能力,豐富了個體的物質生活。以唯利、享樂為特征的大眾文化,一定程度影響和制約了高校學生理性精神的形成和發展。同時,電影、網絡等文化載體所宣揚的西方社會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也阻礙了高校學生對本民族精神的認同與傳承。綜上所述,高校有必要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通識教育,讓在校學生能夠了解民族精神的內涵,在理解的基礎上認同并實踐它。
依據教育部印發的《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等內容,可以對其概括為自強不息的奮斗精神、仁者愛人的處事原則、貴和尚中的價值取向、家國一體的愛國情懷、天人合一的人本觀念[2]。
中華文明是典型的農耕文明,農業生產活動受氣候、地形的影響非常大。我們的祖先必須付出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才能保證農作物的順利成長。這造就了先人吃苦耐勞、自強不息的奮斗精神。流傳至今的古神話里有很多英雄與天地抗爭的故事,諸如“大禹”“精衛”“后羿”等。“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易傳》)、“故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孟子》)等經典都肯定并宣揚了這種精神。青年學生要用自強不息的奮斗精神激勵自己,去迎接大變革時代的挑戰。
溝通能力是從事工作的一種必備技能。溝通的能力涵蓋面很廣,但其核心能力在于“仁者仁心”。“仁”是儒家文化的核心價值觀,具體表現為個體交往中應秉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論語》)的原則。人不能脫離社會而存在,具體到實際交往中,只有懂得換位思考、推己及人,才能在此基礎上構建起和諧的社會關系。并且儒家講“泛愛眾而親仁”(《弟子規》),從愛親人延伸到愛他人,再由此推及愛社會,這是仁者仁心的博大情懷,是個體社會價值的最高體現。
“天下同歸而殊途,一致而百慮”(《周易》),“萬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禮記》)。《中庸》曰:“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中國傳統文化里“和”與“同”是相對的概念,“和”是世間萬事萬物構成和諧統一的狀態,它承認事物個體差異性、多元性,強調在平等的原則下,個體可以相互影響而達到一種共生的狀態。我國傳統文化里“儒釋道”三家相互交融影響,便是最好的體現。今天的對外交往中,面對各種文化思潮、文化現象,我們更要學會尊重他國文化,以開放包容的態度,不偏頗、有辨別地去交流、學習。
古人云:“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岳陽樓記》),“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孟子》)。中國傳統文化里天下、國家和個人是融為一體的,在日常生活中強調“受忠于君國,孝于父母”的責任意識和奉獻精神。這種對外忠于國家、對內忠于家人的意識在價值取向上是一致的,在全社會個體的價值認定、集體的價值認定以及個人與集體的價值認定上是統一的。當全民族將為國盡忠作為自覺追求及內外合一的價值肯定時,中華民族的愛國主義就成為民族精神的必然追求,成為民族永恒的精神信仰。高校教學中應該突出這部分教學內容,讓學生了解中國文化史上仁人志士的英雄事跡,從深層次上更好地領悟愛國精神的真諦。
天人合一可以從兩個層面去理解:一個層面指的是人與自然的關系,強調人與自然不是相互對立的,而是可以和諧共生。“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經》)。早期的農耕文化造就了先民對自然規律體察入微,認為人類是自然界中一員,也是社會活動的主體,應該在尊重自然規律的前提下,發揮主觀能動性。在社會生產中,古人就一直強調對自然資源的合理開發利用,不“竭澤而漁”“焚藪而田”;另一個層面是指在文化學習中,古人認為“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孟子》),學習活動的最終目的,是恢復內心最本真的狀態。這兩點對在校學生的當下學習生活和未來的工作都有一定的啟發意義。
總之,傳統文化有著優秀而豐富的精神內涵,值得高校工作者在日常的教學過程中通過各種渠道加以弘揚、傳播。
眾所周知,對于非中文相關專業的學生,高校主要通過開設人文通識課程進行人文素養的熏陶。基礎教育階段,學生主要學習古代文化常識和經典名篇。對此,高校通識課因立足原典閱讀,加強學生對原典的誦讀,加入文學史內容,有體系地引導學生完整、深入地了解經典中蘊含豐富哲理。幫助學生從宏觀上把握中國文化、文明的發展進程,明晰中國文化的獨特性,也了解與他國文化的差異性,在文化交往中增強自信感。
在高校開展豐富多樣的校園活動,和課堂教學環節互為補充,是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有效途徑。如開展“詩詞大會”、舉辦書畫比賽、漢服藝術節等系列活動;有計劃性地邀請民間匠人到校舉辦講座,舉辦展示會,擴大影響;鼓勵師生創辦各種國學社團,加強學生間的交流互促;在傳統節日里組織學生參加慶祝活動、社會公益活動等方式,以實際行動增加學生對傳統文化的感性認識,領悟傳統民族精神的內涵,從而內化為品德的自覺,精神的信仰。
現在是網絡自媒體時代,學生已經習慣每天通過電腦、手機進行學習和交流。高校可以結合課堂教學搭建線上自學平臺,開設微信公眾號,圍繞課程內容制作相關教學視頻,作為課堂學習的延伸。也可以考慮運用已有的優質的網絡影視作品配合教學活動。結合現代手段化的宣傳手段,寓教于樂,相信可以取得很好的效果。
總之,當今世界多極化的格局日趨明顯,高校應當大力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學生進行民族精神教育。民族精神的傳承不是天然的,是社會、學校、家庭三方面共同努力培養出來的,它需要對學生反復熏陶才能內化為感性的認知。高校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行為必須長期堅持,同時要不斷提升教學質量,豐富教學內容和形式,唯有如此,奮發進取的民族精神才能在青年學生身上得到繼承和發揚,成為他們觀察問題、判斷是非、決定行動的內在驅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