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智
(海南職業技術學院 海南海口 570216)
人工智能時代的來臨為整個人類社會帶來翻天覆地的變化,教育領域作為社會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也不例外。教師和學生直接的教學可以打破空間與時間的限制,甚至教師就是由智能機器人來擔任,整個教學環境中的教師、學生、教材等等都可以在人工智能中的虛擬現實來實現,智能化的教學手段不但解決了教師知識的短板,而且更多從以人為本出發,充分考慮了學生對知識的個性化、多樣化需求,可以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所以在人工智能時代,教師不僅僅是知識的傳播者,更多的要在堅持教師職責以外,轉變為學生的引路人,引導學生正確使用人工智能技術學習知識和技能。
人工智能從根本意義上來說還是一種智能化的機器技術,依然是由人通過科學技術和工程技術來實現的一種人造物,但是這種人造物具有意識、自我甚至是一定的感情思維[1]。人工智能的研究階段大量采用計算機來模擬實現人的思維過程,從而讓研發的設備具有智能化的行為,這些設備可以模擬人類說話,可以根據人類的提問進行更加完善的應答,而不是簡單的網絡搜索應答模式,可以根據周邊的環境進行自然語言處理,將心理學、仿生學等諸多學科與計算機技術相結合,研究產生具有更高層次的智能化應用。
人工智能的發展可以將重復的工作進行簡化,可以將計算機教師從繁重的備課、教學準備中解脫出來,不過在解脫的同時計算機教師依然要堅守教師本來的職責,人工智能可以讓教師更單純地完成“教”這一總任務。高職院校計算機教師對人工智能的應用的誤區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因為人工智能主要是采用計算機技術來模擬實現的,所以在計算機學科的教學過程中,采用人工智能手段來實施教學工作具有天然的優勢。比如在計算機基礎的教學過程中可以通過現成的資源包來很好地完成二進制轉換等教學難題,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的身份就如同一個簡單的視頻資源播放者。久而久之,更多的教師就開始過度依賴人工智能技術在教學中的應用,將師生關系轉變為了人機關系,時間久了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交流變少了,缺少了人的感情色彩,其實并不利于學生的學習,所以必須要堅持以人為本的教育原點[2]。
部分計算機教師認為只要有多媒體課件、加上微課等翻轉課堂模式就足以開展教學工作了,也可以完成學生對知識和技能的學習需求,并且憑借多年的傳統教學經驗將整個教學的過程開展得有聲有色,所以針對人工智能這一新事物具有一定的抵觸心理。我們必須要清晰地認識到,高職院校計算機教師不僅僅只是教會學生知識和技能就可以了,同時還要成為學生進入社會的引路人。如果一味地采用傳統模式,學生就會跟社會脫軌,這顯然是不利于學生的綜合素質成長。
所以,我們需要科學理性化地看待人工智能技術在教育領域的應用,既不能過度依賴,將課堂全部交給人工智能托管,也不能消極抵觸人工智能在教育領域應用的推廣,要讓學生可以通過人工智能增強自主學習的意識和能力[3]。
人是整個社會組成的基本元素,人類社會就是由一個個團體構成,人工智能時代的到來對教育起到了一定積極的促進作用,但是也給計算機教師的角色定位帶來了一定的挑戰。人和動物最大的區別就是人可以制造工具,并且利用工具更好地為人服務。計算機教師既是人工智能教學應用的推廣者,也是制造者,那么就要求計算機教師具有多重角色的身份,作業可能是由人工智能教師來批改,但是學生個性化的成分還是需要教師人為處理,所以教師的角色不再是課堂教學的主體,更多的是擔任引導者。所以計算機教師要明白自身的角色定位,要不斷學習,增加知識的深度與廣度,要熟悉并掌握各種教育資源獲取的手段和處理的方式,這樣才能充分利用人工智能的資源來提高計算機課程的教學效果和質量,同時也可以將傳統教學與人工智能教學相結合,讓整個教學過程更加豐富多彩。
人工智能在教育上的應用越來越廣泛,特別對計算機教師的計算機技術素質、信息技術素質和教育教學素質都提出了信息挑戰需求。我們要意識到人工智能技術并不是取代教師,而是要成為教師的智能化助手,未來不會使用人工智能化應用的教師將會被淘汰,所以高校計算機教師可以通過提高教學素質成為人工智能技術在教育領域的應用先行者。高職院校計算機教師首先要基本計算機技術專業的基本素質,熟練掌握基礎多媒體技術在教學中的應用方式,同時還要不斷提升完善自我,擴大自己的知識面提高自己接受信息的素質,能夠利用人工智能化應用技術獨立分析學生的學情數據,然后做好與學生的溝通交流,更好地采用因材施教的方式對學生進行個性化的教學,充分挖掘學生的潛能、發揮學生的個性,利用教師自身的教學素養去感染學生,培養學生獨立自主學習的能力體現學生的自我價值。
人工智能時代的來臨對高職院校計算機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能力與素質要求。高職院校計算機教師不但要具有使用人工智能化設備的技能,還要具有一定衍生擴展的能力,不僅僅在理論上對學生進行教學,更多的要結合人工智能化應用的實例讓學生不斷去發現問題并且解決問題,從而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讓學生可以更好地融入社會,更快地接受和適應人工智能化時代所帶來的變化。
高職教育最初始的目標就是通過學習讓學生掌握可以適應社會的技術能力,所以在人工智能時代的背景下,堅持以人為本的這一教育原點仍然要繼續堅守。如果教育遠離了原點,那么教師的整個教育教學工作也會變得十分紊亂,教師的職責也會發生偏移,所以我們必須堅守教育的原點即“人”。人工智能時代的計算機教師還要學會讓位,將重復機械的工作交給人工智能應用去完成,比如客觀作業的批改就可以由智能機器老師來完成,教師主要是進行教學過程中的知識學習過程的控制,人類因為自身的特點會產生生物局限性,比如會疲勞、重復的工作會讓大家感覺煩躁,但是這些問題在人工智能化設備上均不可能出現,智能教育機器人就可以來承擔這些任務,將教師從日常繁重重復的工作中解脫出來,從而可以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設計、研究更符合以人為本的教學方式,這樣方能達到教師、人工智能和學生三位一體的優勢互補,人工智能時代的現代化教學效果才能真正實現[4]。
在過去的常規教學過程中,計算機教師充當技能的傳播者,是整個課堂的講師,更多的是老師主動講,學生僅僅是被動學,這樣教師教學的積極性并不會太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也不強,往往最后教學的效果并不是十分理想。隨著人工智能時代的來臨,計算機教師的身份要從課堂講師演變為人生導師,在教學過程中不僅僅只是進行知識和技能的傳授,還要關注學生內在的想法和需求,以學生為課堂的主體地位,以促進學生個性化發展為目標,教師在課堂以及課后要與學生多交流,及時發現問題并解決問題,充分發掘學生個性化的潛能,同時發揮教師人生導師的個人魅力去感化學生提升自己的學科和信息素質,幫助學生樹立不斷學習新鮮事物用于接受新技術的終身學習的觀念。
傳統教學過程中教師往往是整個課堂的主導者,在整個教學的過程中具有相當的權威性,如何幫助學生更好地完成作業,如何讓學生提高考試成績等等都是教師的教學目標。人工智能技術在教育領域的廣泛應用為教師提供了很好的協作教學能力,這樣教師就可以從單一的主導者變為多重的學習者,在每次教學的過程中可以跟學生一起使用人工智能技術共同學習知識技能,這樣教育培養的主體將會更加理性和自由,教師和學生之間也具有更多的情感聯系。雖然人工智能越來越完善,但是依然在某些具體問題上需要教師的教育智慧來進行靈活處理,所以教師雖然身份發生了轉變,但是依然要保持以人為本的教師內在素質需求,做好從主導者到協作者身份的轉變[5]。
人工智能技術的應用作為現今教育領域一種常用的輔助教學手段,對計算機教師在知識的廣度和深度方面有高的要求,不但要具有更廣泛的知識面,還要具有更豐富的學習內容和更高的綜合素質。因此,高職院校計算機教師自身應成為高、精、專的復合型人才。高的本質是計算機知識與技能能力的掌握程度,但是在這里可以延伸為淵博的知識,更高的師風師德,是教師人格高尚性的體現。計算機教師還需要不斷地去發現與創新,將人工智能技術這一新方法應用到實際教學過程中去,不斷探索新方法、新內容、新形式,保持創新思維能力,才能與時俱進力爭保證計算機教學工作的先進性。計算機教師同時要發揮自己的專業特長,在教學過程中將信息技術發揮到最大的作用,從而提高教育教學服務的效率和效益。
在人工智能時代,我們不僅要體現人類不可替代的特性,更要充分發揮人工智能技術的優勢。人工智能與教育的有效融合將提高教育的有生力量,人機協作可以共同更好地完成教育任務。高職院校計算機教師在履行教育教學職責的同時,積極順應時代的要求,重新定位教師的角色,即使學生知識技能的講師,又是學生生活的導師,積極配合人工智能,培養有個性、有思維的創新人才。總之,人工智能時代已經到來,人機合作成為必然,合理運用人工智能技術有助于教育回歸其本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