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欣欣 李園利 李勝楠 翟彩虹 邢秀玲
(1河南理工大學醫學院 河南焦作 454000)
案例教學法是通過教師根據教學目標的需要,選用與講解內容相關的典型案例進行講解研討,引導學生從中學習,理解并掌握一般規律,從而將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
在醫學基礎課程中,病理生理學是一門連接基礎醫學與臨床醫學的橋梁學科。學生通過課程學習認識疾病發生、發展以及轉歸的一般規律,理解疾病發生,發展過程中機體機能、代謝變化與臨床表現間的內在聯系,為今后的臨床學習奠定堅實的基礎。但由于病理生理學涵蓋的知識面非常廣泛,既涉及生理學、解剖學、藥理學等基礎學科,也涉及內科學、外科學、診斷學等臨床學科,所以學生要學好病理生理學并不容易。案例教學法是以臨床病例、生活實例為先導、問題為基礎的教學方法[1]。通過引入案例,引起學生學習的興趣,同時培養學生思考問題、分析問題及解決問題的能力[2]。下面就如何在病理生理學教學中實施案例教學法舉一例詳細說明:
在講血液性缺氧這一內容前先講述這則題為“燒飯致一家三口中毒,開空調這事要謹慎!”的新聞案例:近日,浙江劉女士開著空調在家中做飯,一兒一女也在家中。沒過多久,她就感覺頭有些暈,一開始自己也沒有在意。當劉女士愛人陳先生回家時,就發現劉女士的意識已經有些模糊,兩個孩子也都在喊著頭暈、惡心。陳先生便立即撥打了120,隨即三人被送往市中醫醫院進行救治,經診斷一家三口為一氧化碳中毒。隨后醫院對患者進行了高壓氧治療。經過搶救,劉女士一家各項理化指標恢復正常。講完案例后,總結原來這一家人為一氧化碳中毒,也就是大家熟悉的煤氣中毒,緊接著提出問題為什么一氧化碳中毒會造成這么嚴重的后果有時候還可能是致命的呢?它發生的機制如何?為何要用高壓氧進行治療呢?這就與我們今天要學習的內容血液性缺氧有關,最終引入課題。
先學習血液性缺氧的基本概念,之后講解血液性缺氧的原因和機制,這部分也是本節內容的重點及難點。接下來就主要以一氧化碳中毒為例講解血液性缺氧的原因和機制,因為一氧化碳中毒就是一種非常嚴重的血液性缺氧。先講一氧化碳中毒機制,第一點:CO與Hb的親和力是O2與Hb的親和力的210倍,當我們吸入氣中有0.1%的CO時,血液中的Hb可能有50%稱為HbCO而失去攜氧能力導致組織缺氧,當吸入含0.5%的CO時,血中HbCO僅在20~30分鐘內就可高達70%,因此,CO中毒發展十分迅速,非常危險必須及時搶救,就像案例中的劉女士一開始沒在意,一會就出現了意識模糊的危險情況。第二點:HbCO形成以后還會增加其余三個血紅素與氧的親和力,也就是說血紅素與氧結合地更緊密了,即使其余三個血紅素攜帶有氧也不易釋放給組織細胞所利用,最終加重了缺氧。講完機制的最后總結我們也知道了CO中毒的實質就是導致了缺氧。
在講CO中毒患者癥狀時,先提出問題CO中毒患者可能會出現什么樣的癥狀呢?同學們自己就會想到案例中說到的劉女士一家先出現頭痛頭暈、惡心的癥狀,并且較重的劉女士后來還出現了意識模糊的癥狀。接著問大家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癥狀的呢?提出問題引起學生的注意后開始講解,學習了機制后我們知道了CO中毒實質就是導致了缺氧,那我們的器官哪一個對缺氧最為敏感呢?得出腦是對缺氧最為敏感的器官,所以CO中毒患者的主要表現就是急性腦缺氧的一些癥狀與體征。病人才最先出現頭痛頭暈的癥狀,之后隨著血中HbCO濃度的增加病人表現出越來越嚴重的癥狀,惡心、嘔吐、意識模糊喪失等嚴重癥狀。
講完CO中毒的嚴重癥狀后,緊接著提出一定要加強防范,及時救助!在講防范時講到,要及時檢修家里的煤氣燃氣管道及煤氣灶等時,揭曉案例中一家三口CO中毒的主要原因就是由于家里的煤氣灶老化煤氣泄露造成的,再加上夏天開著空調屋里不通風。在此處聯系案例告訴大家事件發生的原因,更能讓同學們引起注意,在夏季也要加強防范CO中毒,而不是僅在冬天燒煤取暖的時候容易造成CO中毒。
最后講CO中毒的治療,一旦發生CO中毒時一定要及時救助。那么臨床上是怎樣治療CO中毒的呢?同學們還記得案例中的劉女士一家是進行的高壓氧療,那什么是高壓氧療呢?講解高壓氧療的內容,再提出問題CO中毒時為什么要吸入高壓氧而不是常壓的氧呢?提示同學們這就和CO中毒發生的機制有關。從而引導學生找出問題的答案。
學習基礎醫學的最終目的是服務于臨床,而病理生理學的知識過于抽象,單純采用傳統的教學模式,尤其是“填鴨式”的教學方法,不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導入案例,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尤其是在案例中設置一些問題,一些懸念,更能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及學習興趣。比如,上述講血液性缺氧運用CO中毒的案例時,案例結束提出問題:CO中毒患者為什么會有這樣的表現?發生的機制如何?以及最后提到為什么要用高壓氧進行治療?讓學生帶著案例和問題進入課堂學習,既增加了學習積極性和興趣,提高了學習效果,同時又結合了臨床知識,擴大了學生的知識面。再比如案例中也沒有說到一家人一氧化碳中毒的具體原因,而是在此設置了一個懸念,直到后面講到防范的時候揭曉了答案是由于煤氣灶老化煤氣泄漏導致的中毒。這樣更能引起學生的注意,意識到生活中加強防范的重要性。
案例教學法是一種理論聯系實際、聯系臨床的教學方法,一個看似抽象的理論,借助案例可以幫助學生理解,從而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將來的實踐行為。比如在講授CO中毒機制時,如果直接講授就會比較枯燥難懂,而用案例中大家所熟悉的CO中毒最初的癥狀頭痛頭暈、惡心先引入,再講解CO中毒機制的實質就是造成了缺氧,而對缺氧最敏感的就是腦,所以病人最先才出現的頭痛頭暈等癥狀。從生活實際開始再講授理論知識,讓學生更容易理解掌握。講授完CO中毒機制及癥狀后緊接著提出了案例中治療方法是采用高壓氧療,那么為什么CO中毒要采用高壓氧療呢?正好運用剛才講過的CO中毒的機制—主要是CO與血紅蛋白的親和力遠遠高于氧這個理論知識,解釋使用高壓氧能夠增加與CO的競爭力而恢復與血紅蛋白的結合。既讓學生運用了所學理論解釋臨床治療依據,又聯系了臨床知識為學生今后臨床課程的學習及臨床工作的實踐打下了基礎。
以上是筆者在病理生理學實踐中的一個應用舉例及心得體會,通過教學中多次案例教學法的實踐,認為將案例教學法應用到病理生理學教學具有重要意義。病理生理學是揭示疾病本質的學科,理論性強,邏輯性強,內容抽象難懂。通過案例教學法可以使抽象的知識具體化,化難為易、化繁為簡,激發學生求知的欲望和學習的興趣,加強理論與實踐、基礎與臨床之間的聯系[3],擴大學生的知識面,建立系統的知識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