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 鈺
(西安思源學院 陜西西安 710038)
現階段高校實施心理實踐教育不僅是各個高校思政工作的工作重點,更是提升學校思政教育質量、推動工作高效發展的重要方式。在基于“三全育人”視角下,充分發揮學生主體性的基礎上,廣覆蓋、多方聯動,協同校內外力量,堅持育心與育德相結合,提高對學生的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培養學生健康心態,促進其心理健康素質與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協調發展,這樣的教育新思路不僅能夠促進學生全面健康的發展,還有利于維護校園的安全穩定,更關乎國家未來的發展。[1,2]
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不僅關系到大學生的健康成長,更關系到校園的安全穩定以及高校教育事業的發展。通過文獻資料調查可以發現,現階段國內各高校對于在校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內容與模式比較單一,主體性模糊不清,這就導致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在實踐效果上情況并樂觀;與此同時,還有很多高校實施心理教育實踐的目的也僅僅是以校園安全穩定的維護為出發點,這就使得高校教育工作的本末倒置與工作環節上出現的目標性不一致,嚴重影響學生身心全面發展,同時也為學校安全工作帶來了重大隱患。關于現階段高校心理實踐教育出現的問題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高校心理實踐教育主體參與度不高,現階段高校心理教育實踐的主體比較狹窄,隊伍不夠健全,很多學校心理教育實踐的主體主要是輔導員老師和心理健康教育課老師,而作為實踐的主體學生的參與度卻是非常低,甚至無人問津。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在校大學生的思想狀態隨著社會的發展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但是由于高校的心理教育制度和內容卻依然遵循舊的制度,心理教育的發展無法跟上高校學生思想的發展趨勢,這也間接導致學校無法完善心理教育工作,從而影響高校思政工作的脫節,降低了學生參與高校心理教育實踐的參與性和主動性。[3]
其次,高校心理實踐教育的客體不健全,高校心理教育實踐的最終目的就是為了促進學生的健康發展,因此在實施心理教育的過程中,既要考慮實踐教育的主體性,也要考慮實踐教育的客體性。所謂心理實踐教育的客體,主要表現在高校心理實踐教育過程中所呈現出來的學校管理者、學校的學生群體關系等,而這些因素也存在不健全等因素?,F階段在高校關于心理實踐教育方面,多呈現出來的是學校管理者對于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漠視,對于心理健康課程的輕視以及很多學生會自認為自身的心理狀態好而無視心理實踐教育內容的現象。此外,由于現階段學生的心理狀態和思想多變等原因,很多學生表現出對于人際關系的淡漠和社交的排斥,這些客體的不完善和不健全,都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發展實施,對于學生的個人需求發展和身心全面發展產生了消極的影響,造成高校學生在個體價值觀上背離社會的發展需要。
最后,高校心理實踐教育的載體匱乏,高校心理實踐教育的載體主要表現在學校開展的心理教育課程、活動以及課程的輔導上,這些載體的建設不僅能有效完善高校的心理實踐教育內容,更為學生的心理健康發展帶來積極的影響。但是,通過走訪可了解到,現階段在高校的心理實踐教育內容和課程不能滿足學生的需求,高校的心理教育活動開展不足,課程內容陳舊以及心理輔導教師的不足都使得高校的心理實踐教育載體出現匱乏的現象。在高校關于心理實踐教育內容的設置上,學生也僅僅是初步的了解,但也僅僅是針對自己學業的認同和適應性教育,與此同時,很多的心理教育課程都是重形式而輕過程,這就導致高校的心理實踐教育并沒有真正的落實下去,影響高校心理實踐教育的實施和發展,對于學生的身心發展也會產生消極的作用。[4]
高校作為培養現代主義建設者的基地,不但要培養學生具有良好思想道德素養和科學文化素養,還肩負著培養符合社會發展需要的合格人才,這就需要高校要注重學生的心理實踐教育的發展,利用全員育人的教育模式,豐富心理實踐教育的主體,逐步改善主體育人的不足,讓高校的各個部門和教職工共同協作,達到協同育人的目的,進而能夠完善全員育人的主體性功能。全員育人,在依據學校教育的基礎之上,能夠動員學校的教職工加強對于學生心理教育的培養,改善學生對于心理教育的認知,促進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發展。此外,全方位地進行全員育人還能夠有效完善學校的教育制度,從而滿足學校心理實踐教育的發展,并及時地解決學生的心理問題,幫助學生明確學習的目的,為社會培養所需要的人才。
高校作為實施心理實踐教育的重要場所,對于學生的心理健康發展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通過側面了解,我們知道,大學生的人生觀、社會觀以及價值觀都是在高校學習過程中形成的,這是他們心理成熟和適應社會必然的過程,這就需要高校在進行心理實踐教育過程中要始終堅持全程育人的原則,這個過程是有序的、科學的發展過程,是在學校的大環境中融合起來的,因此高校的心理實踐教育課程就需要全程育人,在課程上要開設適合大學生不同階段的心理實踐教育課程,提升學生對于心理實踐教育的認知,加強學生對于心理課程的重視程度。此外,學校也要基于育人的角度,完善全程育人制度,建立學生心理成長檔案,保證學生在校期間心理健康的發展。[5]另外,學校還應該不定期地開展系統性、周期性的心理實踐教育活動,完善心理輔導隊伍,在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培養學生的人際交流意識,建構健康的人生價值觀念,適應社會的變化和發展。
高校的心理實踐教育是學生思想發展的的系統性培育過程,其發展的系統需要高校在實踐的過程中遵循全方位、全覆蓋的原則,積極地滲透于學校教育的各個方面,無論是高校對于學生的教育輔導,還是開展心理教育實踐活動以及課程,都需要堅持全方位育人,做到團體輔導及團體活動技術等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增加學生的心理實踐教育案例,引導學生培養積極樂觀的心理健康意識,在建立良好的心理實踐教育的同時,全面地形成高校心理實踐教育體系,讓學生在大環境中形成良好的心理健康意識,從而有助于培養學生對于社會的認同,并積極地改善自身的問題。
高校針對于學生實施的心理實踐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環節,高校要基于“三全育人”的基礎上,堅持心理實踐教育的主體性以及教育的全過程、全方位的思想育人模式,促進高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實施,在逐步完善制度的同時,改善高校的育人模式,優化高校心理健康的教育體系,在提升高校學生工作有效性同時,進一步促進高校學生的心理健康發展,從而適應社會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