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正一
(河北大學 河北保定 071000)
在哲學發展歷史中,關于馬克思和道德之間的關系長期以來都是備受關注的一個問題。部分學者認為馬克思關于道德的看法矛盾,認為他反對將適用于部分資產階級的道德擴大為適合全體社會各階級的普世道德,但反對這種做法的同時不代表社會就要拋棄道德,仍需要它彌補法律無法面面俱到的缺點。中外學者們對于馬克思主義道德觀的討論與研究非常激烈。
道德在字面意義上來看就是“道出來的德”,因此它是通過言說的,是說給人聽的,與價值觀念是有所不同的。但不論是道德還是價值觀念,這兩者基本上都遵循傳統思維邏輯,不過價值觀念在自己心中還有個相對穩定的確信。生活中大多數人都以為“道德”中的“道”指的是道路的意思,旨在說明“道德”是一條指向正確的、通向真理的道路。顯而易見,這是一種典型的形而上學的對于道德觀念的闡釋,每一個真正閱讀過、了解過、研究過有關西方哲學史的人都應記得,形而上學到了近現代哲學就已經被推翻消解了,它被新時代的哲學家們批判得體無完膚,其理論基礎于哲學界已經沒有立錐之地,轉而成為了宗教問題、信仰問題。因此,在哲學上,將道德解釋為“正確道路”的這種看似明確實則錯誤的解釋方法,顯然是一種歷時彌久的錯誤。
尼采曾就此進行考證,關于道德的概念沒有出現在古希臘,只有一個詞語與道德有類似的概念,那就是卓越。在一種藝術的角度中,卓越者們通常會得到高度評價,這可以在希臘的史詩著作以及其他藝術、各種文學作品中找到依據,就算是神也都被稱為是“不道德的”。
道德的本質是功利主義在我們價值認知維度上的融洽。功利主義是追求大多數人最大程度最長時間的利益,也可以簡單地稱為追求幸福。至于為什么要去實行道德,其實不是我們去實行道德,而是道德是在社會的運行過程中自然衍生出來的。從根本上講,我們的道德是為社會的發展服務的,而社會的發展是有功利主義屬性的。舉例說明:偷盜是不道德的,因為他是違背功利主義原則的,違背社會發展的。[1-4]
試想在原始社會:1.道德始于群居,始于合作,那時人們還沒有道德意識。一個單獨的猴子是不需要道德的,就像現在的動物一樣。2.直到他們一起捕獵,當他們抓到第一個獵物的時候。基于動物的本能,都想最大化自己的戰利品(完全的動物意識,道德意識為0)。然而在重復進行多次后,一定會有人發現,個人私吞或者是對獵物分配的不公平都是影響下次合作的因素(這種不符合功利主義的種種行為,會妨礙社會進步與發展)。3.于是開始更加合理地分配獵物,增加了狩獵成功率(行為符合功利主義,促進社會發展),經過私欲與規則的反復斗爭。最后每個人都有認識到按規則分配戰利品則合作并發展壯大,反之則內斗且衰落(深入體會,廣泛認同,建立群體意識)。4.后來那些偷盜的、不勞而獲的就會受到同伴的厭煩、抵觸、斥責(與價值認知不融洽),人們把這種惡劣的行為視為不道德的。5.同樣類似的行為積累導致人們有了道德意識,開始做出道德評判,道德開始作為一種社會力量參與社會發展。同時,根據這個假想,我們也很容易發現道德具有的一些相對性。也就是說同一個行為,在不同時期、不同文化、不通背景下,人們的道德評價是不一致的甚至是相反的。因為一個行為在一種情況下是促進社會發展的,在另一中情況下可能就是阻礙社會發展的,我們的道德觀點也是會隨著社會的變化而變化的。[5-7]
道德約束著社會成員的行為,它像一個備忘錄時刻提醒著人們什么事可行,記錄著什么事會越過雷池;它也會影響我們的價值觀念,對道德看法的不同影響著人們對事物的看法。馬克思對人們尤其是青年人的擇業觀給出過自己的看法,在《青年在選擇職業時的考慮》中,他號召青年人不要鼠目寸光,目光要放長遠,要看到自己的職業對社會的貢獻和價值。“人只有為同時代人的完美、為他們的幸福而工作,自己才能達到完美。如果一個人只為自己勞動,他也許能夠成為著名的學者、偉大的哲人、卓越的詩人,然而他永遠不能成為完美的、真正偉大的人物。”這段話與我們從高中就能夠在政治書上看到的那句話有著一絲異曲同工的含義:“人的價值取決于對社會的貢獻”。世界上那些偉大的人物之所以會被世人銘記就是因為他們為了人們的共同目標而工作從而使自己變得高尚,那些為大多數人帶來幸福的人才是最幸福的人!
作為馬克思主義的創始人,馬克思和恩格斯通過觀察研究認為,未來人類社會的生產力將高度發達,它的基本原則是為每一個社會個體,實現他們全面而自由的發展。馬克思、恩格斯對于存在于未來社會充滿理想化的構想,充分體現了公平正義的思想,正是通過科學的、積極的批判那些存在于資本主義社會的不公平狀況才得以總結概括出這種具有科學依據的論斷。馬克思、恩格斯以德國古典哲學、古典政治經濟學和三大空想社會主義者提出的公平正義思想為主要思想淵源提取積極豐富的內涵,加以個人思想形成公平正義觀,作為其方法論的基礎和總特征,馬克思恩格斯充分運用唯物史觀為自身理論提供科學依據。
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歷史上那些看似正確實則缺乏科學依據的公平正義觀進程中,其中也包括對于原理及方法論的批判和改造,對方法論原則的看法做出了科學的判斷,認為最重要的兩個原則就是實踐性原則和辨證性原則。馬克思、恩格斯認為,公平正義觀特點眾多,其中歷史性和發展性是其最鮮明的特點,作為一種平等權力觀念,商品經濟,是它得以建立最堅實的基礎,它對于人們區分古代的公平正義觀和現代資產階級公平正義觀有著積極的意義和有力的支持。
平等權利,作為公平正義觀的核心,普遍被現代資本主義國家社會階級接受,而前資本主義社會統治階級的公平正義觀是以人的不平等作為理論基礎的,這二者有本質的區別,結果可以想象,后者在漫長歷史發展過程中被前者所取代也是必然的,只是時間問題而已。
緊密結合我們當今時代的主題,具體分析國情民情,最重要的是用馬克思實踐的道德觀作為指導思想武裝頭腦,明確當代中國有能力并且也應該發展好道德建設的道路,對于公和私這兩者要有明確且合理的界限,要求人們合理認清個人利益與國家利益的關系是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但也不要求人人都能夠做到像社會道德楷模的那種大公無私,只是號召大家向他們學習;要清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德與資本主義道德是截然不同的,二者判若云泥、千差萬別,利他主義與利己主義、集體主義與個人主義并不一定要有著絕對意義上的根本對立,同時還應認識到資本主義道德并不是絕對不能學習的,要有一雙善于發現的眼睛,學會發現資本主義道德蘊含的閃光點;要堅持走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德建設道路,堅持和提高我們的道路自信,同時也要看到要建設社會主義道德任重道遠,我們的道德建設不會一蹴而就,具體性、階段性、長遠性等特點都需要我們的注意。
加強道德建設,首要任務就是治理道德領域內現存的突出問題,要同時兼顧治理與引導,這是我們將馬克思主義道德觀作為指導思想,維護科學維度的必然舉措。通過不斷深化改革,我們的經濟社會發展日新月異,但經濟的飛速增長沒有帶來人們思想道德素質的快速提高,因此在社會快速發展過程中顯現了大量的現實問題。首先,道德建設離不開經濟的支撐,我們還是要堅持發展經濟,貫徹五大新發展理念,不斷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秉承馬克思主義道德觀的批判范式,深入研究道德領域內的問題,可以得出結論就是造成這些問題的原因既不是改革開放而忽視思想文化教育,也不是由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建立帶來的中西文化碰撞,而是在當前社會轉型特殊時期,在經濟的驅動下,各種領域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是歷史發展的產物。這些問題既然在發展中產生,那么尋根問底還是要靠發展來改善并最終解決問題。[8-10]
道德實踐的根本在于個人是否自覺、是否愿意付出行動,哪怕只是微不足道的事情、是否能夠日復一日地堅持不受外部群體和環境的影響。不僅要在文章中宣傳道德意識,也要實地開展道德實踐活動,讓道德建設不止停留在口頭,樹立社會先進道德榜樣,宣傳先進事跡,發揮榜樣的帶頭和激勵作用,弘揚真善美、傳遞社會主義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