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俊俊 張曉飛
(平頂山學院數學與統計學院 河南平頂山 467000)
近年來,隨著國家對教育的重視程度不斷加強,應用型本科大學都將教學目標定位在為社會提供更多的實踐型人才。在基于OBE理念的基礎上,如何構建新的課程體系,整合相關課程的內容,以期與實踐相結合,使學生在實踐中學習知識,在實踐中掌握知識,從而能使得學生能更有效的學習,這是我們需要思考的首要問題。
數學分析是所有數學專業的數學基礎課,數學分析學得好壞直接影響到學生數學類其他課程的學習。通過該課程系統的學習和嚴格的訓練,學生能夠正確闡述課程中的理論方法,獲得較熟練的演算技能和初步應用的能力,能夠利用數學知識解決一些實際問題,為學習后續課程以及進一步獲得更高層次的數學專業知識奠定系統的理論基礎。更進一步,通過該門課程的學習,學生能夠具有一定的邏輯推理能力、抽象思維能力以及嚴謹的數學語言表達能力,能具有較強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創新能力。該課程的特點是內容豐富,過于抽象,學生容易產生畏難情緒,學生的學習效果很大程度上關系到數學類本科生的四年學習成效。針對這種情況,在教學中要深入貫徹以學生的學為中心的教學理念,加大線上線下的融合,開展多樣化、嵌入式的思政教育,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采用靈活的教學方法,實施參與式有效互動,對學生開展行之有效的指導,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1-2]。
BOPPPS教學模型將教學過程劃分為導入、目標、前測、參與式學習、后測、小結六個部分。很多課堂都因為采用了此種方法大大提高了學生的興趣,增強了課堂的效率。那么這種在數學課堂上采用如此細致劃分的手法是否對數學課堂仍舊有效?數學課堂普遍上容量大,內容難,大多數老師都過于執著把問題講清楚,說明白,忽視了學生是否理解透徹,是否學懂學會,教師在課堂上與學生的互動性差,與學生的交流不夠,造成教師對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掌握不夠全面、深入。在使用BOPPPS教學法后,學生對老師換個方式講課都很有興趣,聽講認真程度明顯上升了很多,但同時也出現了一些問題。
1.導入部分強調的是短小精悍,讓人印象深刻,這一部分是抓住學生心的關鍵時刻。通常我們都會尋找一些有意思的貼合所講內容有實際背景的小例子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但導入過后怎樣快速地讓學生回歸正題是值得我們思考的問題。
2.由于數學這門課程的特殊性,上來就跟大家說我們這節課的目標是什么,學生們不好理解,不明白目標內容到底是什么。這樣對于BOPPPS中明確目標這個目的就沒有起到很好的作用了。
3.BOPPPS教學法強調學生全方位參與式學習,及時獲得學生的反饋信息,以調整后續教學活動以期順利達到教學目標,但是在班上總會有那么幾個人從來不配合,不參與。
4.在課堂上進行后測消耗過多的時間,效果也并不是很好,在有限時間內老師給予相應的評價有時候也很不客觀。
5.BOPPPS當中的小結,雖然每次都有,但基本都是老師講,學生記,往往流于形式,效果并不明顯。
所以, BOPPPS雖然是一個很好的教學模式,但是盲目的使用不一定能達到好的效果,我們需要結合《數學分析》課程的特點進行改進。
數學的內容往往都很枯燥難懂,直接說明這節課學習的目標會打擊學生的自信心,甚至會讓學生沒有學下去的欲望。在反復實踐中,我們發現,對于數學類的課程,先進行前測,再慢慢引出我們這節課要學的內容會使得課堂更加高效。所以,在講授某些章節的過程中,如若先說明目標,并把目標放在前測以后,甚至是學習過程當中了,這樣更有利于學生的學習。
BOPPPS教學法鼓勵學生參與式學習,這樣老師才能及時獲得反饋信息,對于有些不配合、不愿參與的學生,BOPPPS教學法就體現不了優勢。為了讓每個學生都參與到學習中來,在BOPPPS教學法要求的小組共同協作討論的同時,我們按學號讓學生來解題,這樣一方面節省了老師挨個講題所浪費的時間,一方面實現了在課堂上,從點到線,從線到面,全員參與學習的良性循環。
BOPPPS當中的小結,雖然每次都有,但基本都是老師講,學生記,往往流于形式。在我的課堂上會把學生分為幾個小組,每次總結,如果不是太難,會按小組讓幾個同學站起來進行小結。雖然每個人都可能說得不那么全面,但在老師的指導下,放在一起補充以后,就形成了一個比較完整的總結。這樣學生對小結的內容才會印象深刻。
數學課堂上進行后測會消耗過多的時間,給出相應的評價也是很主觀。為了避免這樣的現象發生,一方面,在課堂上,把后測放在課堂教學的參與式學習中或者小結里,快速地結束。另一方面,利用線上教學,讓學生重溫上課所講內容,關注強調的重難點,要求學生寫課后總結,把課上內容內化為自己的東西。
若要實現以學生為主的教學模式,就必須加大學生課堂下的活動力度,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自主學習中感受到學習的快樂[3-4]。在課堂教學中,采用多種教學方法融合講授。注重實際應用背景知識及幾何直觀的解釋,注重講清楚概念與方法的來源,努力克服學生在認知與理解上的困難。那么在課余時間,可以指導學生隨時應用學校的網絡教學平臺進行自主學習,這樣極大緩解了《數學分析》教學內容多而學時少的矛盾。如此堅持課上與課下相結合,實施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才能保證學生良好的學習效果。
1.建立網上課程資源
建立網絡課程,增加主講教師教學錄像資料,補充并修改課程電子教案和課件,擴大習題和試題庫。充分利用網上學習軟件,開辟網上學習園地,設置問題征解(含理論問題、應用問題、數學建模問題等)和問題討論以及釋疑解難欄目,逐步實現網上在線答疑。
2.加大課后學生線上活動力度
在參與式教學中,嘗試將課程思政與知識教授無縫連接,比如線上的“小劇場活動”和“中國數學名家的介紹”等模塊增加了學生的數學自信心和自豪感。在討論區新設了“每日一練模塊”,工作日每日向學生發放一道練習題,供學生討論,周末在目錄部分向學生開放解析。構建 “數學分析小劇場”活動,以課程重要知識點為切入點,指導學生將生硬的數學知識小品化,提升學生學習興趣,也增加了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自豪感和成就。
經典的學習評價包括作業、考勤、回答問題等過程性評價和期末考試,雖然引入了過程性評價,但是內容過于單一,評價結果不好把控。引入線上的過程評價后,我們加入了“每日一練”模塊、“重難點學習指導”模塊、“章節測試”、“數學分析小課堂“活動等,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得學生樂意學、愿意學,同時也使得過程性評價的內容更加的豐富化、具體化,最終實現了過程性評價和結果性評價的有機結合。[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