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子興
(天水市秦州區大門中學 甘肅天水 741011)
初中階段,地理教學要嚴格按照新課標總對學生地理素養的要求進行。其中學生實踐能力培養為重要內容之一,需要學生在理解地理知識基礎之上,建立完善學習框架,參與豐富的地理實踐活動,進行知識系統化學習,并提高其對知識運用能力。這一育人目標和立德樹人的內涵高度相符,結合地理學科特點,為學生設計高度可行的學習活動,突出其實踐能力培養,完成教改目標。
顧名思義,實踐能力主要指學生解決某一問題過程、方法的運用能力,還表現在其在問題解決期間心理特點以及生理特點等。具體包括動手、分析、解決問題等能力。從地理學科展開分析,學生的實踐能力就是解決地理問題期間的心理表現和生理表現。實踐活動的形式多樣,既可是課內活動,也可以是課外活動,教師可根據教學內容靈活選擇。
重點對學生實踐能力進行培養,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認識周圍環境,聯系理論知識,和實踐相融合,在生活當中發現和地理相關的問題,并且能夠結合具體問題,找到解決方法。當前,素質教育下,要求地理教學重點培養學生綜合能力。實踐能力屬于學生理解、運用地理知識的能力,將此能力的培養和地理學習活動相互融合,能夠讓學生掌握高效的學習方法,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在動手實踐的過程中,合作探究,深度學習,提高實踐能力[1]。
部分地理知識相對抽象,學生難以通過文字形成更好的理解。對此,教師可發揮多媒體工具的直觀、動態化等優勢,為學生呈現難點,使其理解。還可結合教學需求,在課堂上組織制作活動,讓學生參與制作過程,學習相關地理知識。
比如:學習《地球和地圖》內容時,學生對于其中知識點可能存在理解不清晰的問題。此時,可為其組織實踐活動,可“制作地球儀”,或者利用塑料、橡皮泥、泡沫等制作“地形”模型,讓學生在實踐活動當中探索地理知識。學生在首次制作地球儀時,可對照教材當中地球儀制作步驟,完成作品,但是卻發現地球儀存在“不能旋轉”、“不能站立”等問題。此時,教師應抓住時機,以提問的方式,引領學生思維,讓其展開探究和分析,“地球的運動成因,所需條件以及自轉現象分別是什么?”同時,還可指導學生對于地球儀教具展開觀察,掌握地球儀傾斜角度由何而來。在上述課堂活動當中,學生參與積極性較高,并且在此過程能夠掌握“地球運動”相關知識。
鑒于學生空間思維尚未完全形成,若讓學生剛剛接觸地理學科時,就掌握了立體的地球儀,可能對于“經緯線”內容掌握不清晰。對此,在教學過程,教師可運用多媒體,為其直觀呈現知識,讓學生在腦海當中對經緯線形成初步概念,之后利用自身制作地球儀,展開實踐練習,將“赤道”、“南極”、“北極”、“經線”、“緯線”等標記出來,使其對經緯線特點以及經緯度的實際意義深度理解,在動手實踐當中展開思考,對知識點加以區分,完成學習目標,提高實踐能力[2]。
地理學習過程,地圖知識是重要內容,地圖也可以視為地理學科中的第二語言,掌握繪制地圖方法,有助于學生順利學習地理知識。當《地圖》知識講解結束之后,可組織“繪制平面圖”活動,繪制內容可由學生自主選擇,即可繪制學校平面圖,還可繪制路線平面圖。參與過程,能夠幫助學生掌握方向在地圖繪制中的確定方式,同時知曉繪制地圖期間需要利用測量工具,對比例尺進行計算,進而掌握繪制地圖過程。需要注意對周圍事物適當取舍,體會地圖繪制并非容易之事。學生動手繪制的過程,可腦海當中加深印象,形成想象思維,將其轉化為空間思維,學習使用簡潔地圖語言,傳達地理信息。
與此同時,學生地圖素養以及空間思維等形成,也可通過地圖繪制活動完成,培養學生全球觀念。如《大洲大洋》這一課內容講解之后,可組織“世界地圖創意設計大賽”,讓學生利用閑暇時間發揮思維,展開聯想,繪制出具有自身特色的世界地圖。通過學生作品展示能夠看出,部分學生利用幾何圖形完成地圖繪制,部分學生利用動物將各個國家形象傳達出來,部分學生利用不同國家國旗顏色背景繪制地圖。通過實踐可以看出,中學生的創造潛力巨大,能夠通過實踐行動,設計出個性化的作品。
地理學科教學過程,部分知識、現象等可以通過地理實驗或者演示等呈現出來。利用演示實驗,能夠培養學生空間觀念,并呈現立體化和動態化地理事物。比如可使用硬紙板,完成黃道面的制作,然后利用4個地球儀演示受到黃赤交角影響,能夠讓太陽直射點處于南北回歸線間往復運動。還可讓學生在黑暗的教室當中,利用蠟燭、手電筒等當作光源,向地球儀上照射,對于地球公轉和自轉等運動進行演示。還可利用兩本地理書當作道具,對板塊“擠壓運動”以及“相背張裂”等運動狀態有真實體驗。設計實驗,對板塊構造的運動情況進行模擬,利用泡沫作為板塊,使其漂浮在水上,對水進行加熱,同時利用吸管呼氣,對板塊運動狀態進行模擬。在上述實驗的演示過程,學生能夠在活動當中細致觀察,在相互合作與互動交流的環境之下,學習地理知識,對其合作意識以及實踐能力進行培養[3]。
1.校內活動
學生實踐能力的形成離不開環境的熏陶,地理實踐活動能夠為學生帶來更多學習體驗。可以對校內資源進行開發,結合地理教學內容,為不同年級的學生設計差異化實踐活動。利用實踐活動作為第二課堂,實現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對于七年級的學生,可組織“制作地球儀、切分地球儀、演示自轉公轉現象、繪制校園平面圖、繪制世界地形輪廓圖”等;對于八年級的學生來講,可設計“中國地形輪廓圖、繪制我國重點山脈圖、對于“地上河流”形成過程進行演示。
2.校外活動
校外活動種類豐富,即可組織學生展開社會調查,培養其實踐能力,也可利用鄉土資源,設計綜合實踐類活動,培養中學生對家鄉歷史和文化的熱愛之情,更好地將地理知識應用到實踐當中。
一方面,組織社會調查活動時,可指導學生利用網絡資源,開闊視野,按照教材內容,展開拓展學習。教師在課后作業的布置方面,可重點向實踐活動傾斜。比如:在假期組織研學活動,讓學生發揮思維,為活動設計攻略,學生參與過程,可以通過與他人合作的方式完成任務,利用網絡查找相關信息,并對研學旅行期間涉及的游覽、出行、吃住相關事項合理安排,對學生協調能力和規劃能力加以培養,能夠接觸更多和生活相關的地理知識。使用視頻、文字等方式寫旅行日記,培養學生綜合能力。
另一方面,在綜合實踐活動開展過程,可定期設計此類活動。為培養學生對于家鄉熱愛之情,提高其地域認同感,喚起學生內心家國情懷,不斷提高其人文素養。可結合地理學科特點挖掘地域文化,帶領學生走進地方博物館,查找和地理相關的材料信息。走出校園,對于地域景觀實地考察,體會地域文化,接受歷史與文化的熏陶,和藝術展開零距離接觸,讓學生通過鄉土地理學習歷史文化,對于家鄉發展以及資源利用現狀有所理解,在此過程形成審美和鑒賞等能力,利用所學地理知識,體會家鄉文化,展現實踐活動對于學生能力培養的價值[4]。
總之,初中地理教學,對于學生實踐能力加以培養,為課程改革的重點要求,也是學生地理素養形成的現實需求。因此,教師可通過課堂教學為學生設計制作活動,使其參與過程體會物理知識點;還可繪制地理圖形,幫助學生認識世界地圖;還可結合地理知識點,設計演示活動,培養學生合作能力。除此之外,組織校內或者校外實踐活動,豐富學生學習體驗,通過上述途徑,提高學生實踐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