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笑震
(南寧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 廣西南寧 530000)
2017年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鄉村振興戰略;2021年中央一號文件《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意見》(以下簡稱為“意見”)提出要“提高農村教育質量,多渠道增加農村普惠性學前教育資源供給”;《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指出,要“以農村為重點提升學前教育普及水平,建立更為完善的學前教育管理體制、辦園體制和投入體制”。從以上相關政策可以看出黨和國家對鄉村振興和農村學前教育的發展給予了高度重視。農村教育事業的發展是促進鄉村振興的關鍵因素,而農村學前教育則是整個農村教育事業的基礎,眾多國際學前教育大型研究項目均證實了學前教育在解決貧困代際傳遞、創造社會經濟效益、促進個體成功等方面的重要價值。[1]因此發展農村學前教育,是從源頭上抓好農村教育,同時對推進鄉村振興這一戰略實施提供了支持。我國人口基數龐大,普及學前教育的重點、難點和突破口都在農村,因此隨著義務教育的普及對農村學前教育的需求愈加強烈。
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文件《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以下簡稱為“規劃”)中指出:“要提升農村公共服務供給,鄉鎮至少辦好一所公辦中心幼兒園,完善縣鄉村學前教育公共服務網絡,保障學生就近享有質量教育”。由此看出,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推行,國家經濟建設重心慢慢從城市向農村傾斜,國家和當地政府加大財政投入,為農村修路,解決了交通出行不便的問題,同時偏遠地區合鎮并村,對農村中小學校布局進行了較大規模的調整,特別是合并或撤銷了一些村級小學,這就為建設農村公立幼兒園提供了場地,也為普及農村學前教育奠定了物質基礎,為其發展帶來機遇。
鄉村振興戰略包括鄉村產業振興、鄉村人才振興、鄉村文化振興、鄉村生態振興和鄉村組織振興五大方面,其中人才振興是鄉村振興的前提。人才振興離不開鄉村教育的發展,而現在正在接受學前教育的兒童,無疑將成為未來鄉村振興目標實現的主力軍。[2]《規劃》提出:“要繼續實施并擴大特崗計劃規模,推進鄉村教師發展機構建設,加大對鄉村學校校長教師的培訓力度”。由此可見,國家正逐步加強農村師資的建設,為其農村學前教育的發展提供人才支撐。
雖然鄉村振興戰略提出了加強農村基礎建設的要求,但是農村受經濟、自然環境等各方面因素的限制,其教育資源依然遠遠落后于城市,很多農村幼兒園仍然貫徹“小學化”教學,把教授幼兒寫字、算題當成重中之重,無視幼兒的身心健康發展。另一部分幼兒園則采取“放養”模式,忽視幼兒的精神世界和精神發展。[3]同時,由于農村幼兒園校園的基本教學設備陳舊或缺失,導致消息較為閉塞,使用的教材落后,學前教育的最新理念也很難落實到農村。此外,由于農村人口流動性小,經濟落后,致使農村的幼兒園很難得到社會和政府等外界的資源供給,這就使農村學前教育資源形成單一化的局面。[4]
國家普及學前教育的政策導向致使當地政府把重心落在公辦幼兒園的身上,加強對公辦幼兒園的資金投入和資源傾斜,造成農村民辦幼兒園的生源流失,這就使一些民辦幼兒園陷入一個靠低價吸引生源的惡性循環,從而加劇農村學前教育的不均衡發展。
由于學前教育并未納入義務教育范疇之內,導致學前教育制度缺乏具體性,存在一項制度管理多種事物的情況,這就很容易造成混亂的局面,導致問題難以解決。[5]尤其是農村的幼兒園,地方教育部門并沒有嚴格管理,相關行政機構往往把重心放在公辦幼兒園的管理上,而忽視民辦幼兒園,農村的民辦幼兒園亂象叢生,一些民辦幼兒園只追求經濟,因而忽視兒童的有效發展。同時,在幼兒園的安全監管上也沒有相應保障機制,很多農村幼兒園存在安全隱患,沒有相應部門的有效監管。即使農村幼兒園意識到這一點,卻因為經濟條件不允許、得不到政府的經濟支持而顯得力不從心。學前教育專門法的缺失也導致地方政府形成權責錯位、財權與事權不匹配的局面。農村幼兒園得不到有效的保障,也致使農村小孩在身心、智力、情感態度、行為習慣等各方面低于城市的同齡小孩,加劇城鄉教育水平的差距。
盡管《規劃》中提出要每年引導10萬名左右優秀教師到邊遠貧困地區提供服務,但是大多數學前專業畢業生,往往會選擇城市的幼兒園。吸引不到高素質人才,導致農村學前教師質量十分薄弱。其次,很多幼兒園教師學歷普遍偏低,沒有接受過專業培訓。根據教育部2019年教育統計數據分析,農村幼兒園大學本科以上學歷的專任教師僅占15.7%,而大學以下學歷的專任教師占29.3%,這些教師大多不具備相應的教育理論知識,這也是農村學前教師質量低下的原因之一,不利于學前教育的發展。[6]
目前農村公辦幼兒園相對較少,還是民辦幼兒園居多。根據相關調查,有59.4%的農村幼兒園園長和77.19%的農村幼師沒有編制,這就導致幼兒教師的流動性大,很多教師都是工作一年左右便辭去工作。幼兒剛適應了一名教師就又要接觸新的教師,這對幼兒的身心健康發展也會造成不利影響。由于農村地區交通不便,人口不密集,致使大多數農村幼兒園實行寄宿制管理,幼兒教師從早照顧到晚,工作強度大。然而幼兒教師的工資待遇很低,與所付出的勞動時間不成正比,教師除基本工資以外也沒有相應的社保保障。相關調查顯示目前有34.8%的農村幼兒教師希望變換工作,65.2%的農村在職幼兒教師轉換過職業或崗位。幼兒教師流動頻繁,很多幼兒園出現教師缺乏的局面,這就使農村學前教師質量進一步降低,加劇城鄉教育發展不均衡。
解決農村學前教育資源單一的困境,需要加強各方資源的整合。隨著社會資源信息的共享化,目前已有一些城市的高校與農村的幼兒園牽手,學前教育專業或者其他專業的學生、教授到幼兒園進行考察調研,高校的師生將學科前沿的知識帶給一線幼兒教師,并就其研究的理論成果對實驗園進行定期的培訓和指導。一線幼兒教師的實踐與高校的研究理論相結合,充實了學前教育資源。尤其是本地或者本省的知名師范院校,更了解本地的文化特色,這類高校與幼兒園合作,可以將符合當地地域特色的優質教育資源送下鄉,為農村幼兒園注入新鮮的血液。同時政府可繼續加大對具有自身特色的農村民辦幼兒園扶持力度,必要情況下與公辦幼兒園合并,進一步優化農村學前教育的資源。農村建設家庭教育基站,定期對家長尤其是隔代撫養的家長進行教育培訓,引導家長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念,定期開展教育活動,使每一個家庭能教育、會教育、愿意教育孩子,與幼兒園相輔相成。政府、幼兒園、高校等多方進行聯合,農村學前教育資源逐漸多元化。
由于目前教育資源水平有限,農村公立幼兒園與民辦幼兒園并存,在發展中,民辦幼兒園的趨勢將逐漸走向規范化、普惠化,高收費、低教學質量的幼兒園將不再符合教育發展的需求,并逐步納入公立系統,民辦的幼兒教師享有和公立幼兒園同等的保障,學前教育納入義務教育也成為不可避免的趨勢。在教學內容方面,學科體制應日益完善,與中小學一樣規范幼兒園的教材,制定統一的標準;在監督體制上,加強安全衛生監管,讓幼兒在安全、快樂的環境中健康成長;在管理模式上,建立“省統籌、縣主管、縣鄉共管”的體制,省政府把握好學前教育發展的宏觀方向,設立專項基金進行專門扶持;縣級政府直接管理農村學前教育工作,制定計劃,對幼兒教師定期組織培訓,實現農村幼兒教師的綜合素質提升。
由于條件受限,農村很多教師都沒有受過專業的學前教育,尤其是民辦幼兒園的教師大多數是只有初、高中水平學歷的社會人士,他們接受新知識的速度慢,學習能力較低,有些教師道德水平低下,甚至出現虐待兒童的現象。因此農村學前教育師資隊伍的專業化成為當務之急。政府應加大對師資的培訓,規范要求農村幼兒教師定期參加培訓,例如對參加培訓的教師可以進行相應的績效獎勵,提升教師的學習意識,貧困地區的幼兒教師則可實行免費培訓。在農村幼兒園逐步普及化之后,提升教師的入職門檻,保證幼兒教師的基本專業素養,并逐步規范優秀城鎮幼兒園對口農村幼兒園的支援制度,教師之間相互借鑒學習,提高農村幼兒園園長與教師的專業發展。
目前一些農村的幼兒園還不成體系,首先要先完善公辦園教師的編制問題,優秀的教師可以被評為骨干教師,給予老師良好的發展前景,其次提高農村幼兒教師的工資待遇,吸引廣大畢業生留在農村任教。當農村的工資待遇高于城市時,就會吸引一批優秀的教師、園長來到農村,在滿足教師的需求之后,就可保障農村教師的穩定,進而扎根農村。對于培養教師的師范學校而言,要加大學前教育專業免費師范生的培養力度,同時加強小學教育與學前教育專業學習的融合,鼓勵高校小學教育專業的學生輔修學前教育專業,學前教育專業的學生輔修小學教育專業。這樣畢業生能更好地適應農村幼小一體化的需要,有利于全面提升農村基礎教育水平,推動農村學前教育專業化發展。[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