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隋朝于黎陽修建漕倉原因探析

2021-12-29 13:20:30
跨世紀 2021年5期
關鍵詞:糧食

李 喬

隋唐時期,隨著大運河的開通,漕運的用途日益廣泛,其在中國古代社會的政治、經濟、軍事、社會、文化等領域的作用越來越重要。漕倉作為漕運的重要組成部分,擔負著國家物資存儲、轉運、供給等任務,在保證市場供給,平抑物價,賑濟災荒,以及支撐國家政治、軍事活動等方面都有著重要作用。因此,歷代王朝對漕倉的選址都非常慎重,“不僅考慮在轉運系統中的作用,在地域板塊內也占據沖要,發揮戰略預置作用”[1]。隋初所置大型漕倉,除黎陽倉外,大都位于洛陽、大興之間的河、渭漕運通道沿岸。隋文帝為什么選擇在遠離都城,又位于黃河以北的黎陽修建漕倉呢?從當時的農業政策、漕運制度、糧食儲存技術、軍事戰略,以及黎陽的地理位置、水運條件、糧食積蓄等因素來分析,隋置黎陽倉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一、解決缺糧的現實需要

國以民為本,民以食為天。糧食是關系國家穩定和長治久安的頭等大事,歷代統治階級都高度重視。隋都長安,地處關中,缺糧問題由來已久,自漢代便屢有關中饑民就食外地的例子,如《漢書·食貨志》有“高祖乃令民得賣子,就食蜀漢”[2]1127,“令饑民得流就食江淮間”[2]1172;《魏書》更有“京師民饑,聽出山東就食”[3]55,“聽民出關就食”[3]162,“詔人就食山東”[3]2396,“是歲年谷不登,聽人出關就食”[3]2417,“分簡尤貧者就食山東”[3]2850等多處記載;《北齊書》亦有“就食山東”[4]5的記載。隨著周、隋兩代“實關中”政策的實施,關中地少人多的矛盾更加凸顯。隋自開皇初起,關中人口愈來愈多,史念海先生說:“關中平原為隋唐兩代的都城所在,尤為重要。都城為人口集中地區。在一定人口的比例下,所生產的糧食是能夠滿足當地的需要的。人口增加了,就難免感到匱乏。這在隋初就已經顯現出來。”[5]據《隋書·高祖紀》記載,隋開皇四年(584年)九月,因“關內饑”,隋文帝“駕幸洛陽”[6]22,至次年四月才回長安。在當時的生產力水平條件下,僅依靠關中地區的土地解決人口吃飯問題顯然是行不通的,必須將山東糧食、物資調運至京師,才能解決關中糧食緊缺問題。為此,隋文帝決定開鑿漕渠。

隋初主要是利用黃河、渭水等天然河流進行漕運。大興城至潼關間,舊有漢代漕渠,但因年久失修,京城向東只能靠渭河天然河道水運。由于河寬水淺,泥沙又多,漕舟往來困難,隋文帝任命郭衍為開漕渠大監,開通漕渠,“鑿渠引渭水,經大興城北,東至于潼關,漕運四百余里”[6]1469。漕渠的開通,不僅解決了京師糧食的運輸問題,又使沿渠兩岸百姓得到灌溉的實惠,因此被稱為“富民渠”。但因工期緊張,渠道窄淺,漕運能力有限,“渭川水力,大小無常,流淺沙深,即成阻閡。計其途路,數百而已,動移氣序,不能往復,泛舟之役,人亦勞止”[6]683。隋文帝命宇文愷再次開鑿漕渠,“引渭水,自大興城東至潼關,三百余里,名曰廣通渠。轉運通利,關內賴之”[6]684。廣通渠開通后,漕運能力大大提高。

黃河中砥柱造成的漕運不暢是擺在隋文帝面前的又一難題。關于黃河砥柱,酈道元在《水經注》中是這樣描述的:“河水翼岸夾山,巍峰峻舉,群山疊秀,重嶺干霄……自砥柱以下,五戶已上,其間百二十里,河中竦石桀出,勢連襄陸,蓋亦禹鑿以通河,疑此閼流也。其山雖辟,尚梗湍流,激石云洄,澴波怒溢,合有十九灘,水流迅急,勢同三峽,破害舟船,自古所患。”[7]117為解決黃河中砥柱險阻,調動丁夫運糧積極性,隋朝規定,能將漕米從洛陽順利運抵砥柱之西常平倉的丁夫,可以獲得免除徭役的獎勵,“遣倉部侍郎韋瓚,向蒲、陜以東,募人能于洛陽運米四十石,經砥柱之險,達于常平者,免其征戍”[6]683,足見運糧的艱險和糧食對于關中的重要性。

漕運解決后,需要解決的便是糧食儲存問題。隋文帝開皇三年(583年),因大興城物資匱乏,倉廩空虛,難以滿足京城需要,“開皇三年,朝廷以京師倉廩尚虛,議為水旱之備。于是詔于蒲、陜、虢、熊、伊、洛、鄭、懷、邵、衛、汴、許、汝等水次十三州,置募運米丁。又于衛州置黎陽倉,洛州置河陽倉,陜州置常平倉,華州置廣通倉,轉相灌注,漕關東及汾、晉之粟以給京師”[6]683。黎陽、河陽、常平、廣通等四大轉運倉均設置在位置重要的地區,便利運輸,“凡經過之處,以丁夫遞運。要害之處,置倉場收貯,次第運之,以至京師。運丁得以番休,而不久勞。漕船得以回轉而不長運。而所漕之粟,亦得以隨宜措注,而或發或留也”[8]572。這些漕倉都占據著交通要沖,有著各自相當的吸引范圍。黎陽倉的設置目的就是依靠河北運河吸收倉糧,以河北地區為吸引范圍,其雖在衛州境內,但并不歸衛州管轄,清嘉慶《浚縣志》就說:“黎陽倉與洛口并重,此非一邑之倉,天下之倉也。”①

二、修建糧倉的悠久歷史

中國倉儲歷史悠久,考古發現表明在新石器時代便已開始使用窖穴儲藏糧食。夏朝時,已建立起簡單的倉儲制度。春秋戰國時,倉儲思想已比較完善,《禮記·王制》就說:“國無九年之蓄,曰不足;無六年之蓄,曰急;無三年之蓄,曰國非其國也。”[9]340管子認為糧食儲備對于國家安危具有重要作用,《管子·國蓄》開篇就指出:“國有十年之蓄,而民不足于食,皆以其技能望君之祿也;君有山海之金,而民不足于用,是皆以其事業交接于君上也。故人君挾其食,守其用,據有余而制不足,故民無不累于上也。五谷食米,民之司命也;黃金刀幣,民之通施也。故善者執其通施以御其司命,故民力可得而盡也。”同書《輕重甲》曰:“天下有兵,則積藏之粟足以備其糧。天下無兵,則以賜貧甿。”[10]1259、1462此后,歷代都很重視糧食儲備,西漢初期,政治家賈誼和晁錯都曾對糧食儲備的重要性作過專門闡述。賈誼曰:“夫積貯者,天下之大命也。茍粟多而財有余,何為而不成?”晁錯云:“務民于農桑,薄賦斂,廣畜積,以實倉廩,備水旱,故民可得而有也。”[2]1130、1131

太行山以東的華北平原自古以來就是農業經濟比較發達的地區,經濟地位十分重要,而中國歷史上最早的漕運倉儲就出現在今浚縣境內。地處華北平原腹地的浚縣,早在遠古時期就有人類居住,境內大賚店、鹿臺等仰韶文化至商周遺址中出土的大量石質鐮、刀、鏟農具表明,商周以前該區域農業已具有較高的發展水平。殷商時期,青銅農具應用于農業生產,加之對水資源的有效利用,浚縣農業生產能力進一步提高。最早的糧倉巨橋倉出現在這一地區,說明該地糧食生產已達到一定規模,已有充足的糧食積蓄。宋高承《事物紀原·倉名》曰:“倉所以貯國儲也。商有巨橋,漢有成皋、敖倉及常平,隋有黎陽,……武王發巨橋之粟,孔安國以為紂所積之倉也。”[11]46這說明殷商時期的巨橋倉就是中國最早的糧倉。先秦史籍中,對巨橋倉多有記載,《尚書·周書·武成》載:“(武王滅殷后)散鹿臺之財,發巨橋之粟,大賚于四海。”[12]294《逸周書·克殷》謂:“(武王)乃命南宮忽振鹿臺之財,散巨橋之粟。”[13]182《史記》有“(帝紂)厚賦稅,以實鹿臺之錢,而盈巨橋之粟”[14]105,“(武王革殷)命南宮括散鹿臺之財,發巨橋之粟,以振貧弱萌隸”[14]126等。這里所說的巨橋不是橋名,而是商王朝修建的大型糧倉,《尚書》注“發巨橋之粟”引孔安國傳曰:“紂所積之府倉,皆散發以賑貧民。”[12]294《史記·殷本紀》“盈巨橋之粟”集解引服虔曰:“巨橋,倉名。許慎曰巨鹿水之大橋也,有漕粟也。”[14]105清嘉慶《浚縣志》載:“巨橋,倉名。以為橋名者,誤也。服虔曰:巨橋,倉名也。橋,器名也,紂性侈大,故大其器,則巨橋者,大倉也。”②納蘭性德亦言:“紂之巨橋,蓋積粟之倉,而非橋梁也。”③

關于巨橋倉的位置有河南浚縣、淇縣,以及河北曲周等說法。浚縣說最早見于明正德元年(1506年)《大名府志》,該志載:“巨橋,在(浚)縣西五十里,商紂積粟之所。”④其后《明一統志》承其說:“巨橋,在浚縣西五十里,紂聚粟之所,武王發巨橋之粟,即此。”⑤明代學者何喬遠也認為巨橋在浚縣西,“鹿臺、巨橋,皆在是縣(浚縣)之西”⑥。《大清一統志》云:“巨橋鄉,在浚縣西五十里。明《統志》,即武王發巨橋之粟處。”⑦康熙《畿輔通志》:“巨橋,在浚縣西五十里,武王發巨橋之粟,即此。”⑧

淇縣說首見于明嘉靖《河南通志》,該志認為淇縣東北吳里社即為殷紂聚斂糧食之所,和周武王克殷后散粟賑民之地,“巨橋,在淇縣東北吳里社,殷紂王于此置倉以積粟。按,《周書》‘發巨橋之粟’,即此地也”。萬歷《衛輝府志》在說巨橋在淇縣的同時,又說浚縣亦有巨橋“巨橋,在(淇)縣東北十五里吳里社,即商紂積粟處。《周書》‘發巨橋之粟’是也。……浚縣西五十里亦有此橋”⑨。明代學者陸應陽認為鹿臺、巨橋均在淇縣境內,他在《廣輿記》中說:“鹿臺、巨橋,淇縣。”⑩清初張三異在給明代楊慎《廿一史彈詞》“巨橋粟,鹿臺財”作注時說:“巨橋,倉名;鹿臺,臺名。故址俱在淇縣。”[15]39清代學者任啟運也認為鹿臺、巨橋均在淇縣境內:“鹿臺,臺名。巨橋,倉名。故址俱在今淇縣。”?

浚縣、淇縣兩說中所指巨橋倉實為一地。順治《淇縣志》就認為巨橋倉原屬淇縣,行政區劃調整后歸入浚縣:“巨橋,在縣東北二十里,淇河之東,即殷紂積粟處。按,《周書》‘發巨橋之粟’,是也。……今其地亦割入浚版矣。”?清初曾參與修纂《河南通志》的汪價也認為,巨橋在浚縣境內:“巨橋,在淇河之東,即殷紂積粟處。《周書》‘發巨橋之粟’。……今其地已割入浚版矣。”?

曲周說出現較早,唐代房玄齡在給《管子》“武王有巨橋之粟”做注時說:“巨橋倉在今廣平郡曲周縣也。”[10]1362杜佑《通典》載:“曲周,漢舊縣,故城在今縣西南。紂巨橋倉亦在于此。”?馬端臨《文獻通考》亦曰:“曲周,漢縣,有紂巨橋倉。”?但明清以來的曲周縣志及廣平府志卻很少將巨橋倉載入,即便載入也都存疑。如,乾隆《曲周縣志》就是“疑則傳疑”的態度將巨橋倉附于該志古跡部分:“巨橋倉。按,《周書》,武成發巨橋之粟。《地理今釋》云,巨橋在今直隸廣平府曲周縣東北。《通典》云,洺州曲周縣,紂巨橋倉在此。今河南衛輝府淇縣東北十五里亦有巨橋,非也。又《文獻通考》《一統志》俱載巨橋于曲周,而《廣輿記》則載入淇縣。今考紂都朝歌,朝歌今淇縣,如比干墓、南單臺朝涉淇澳,皆確鑿可據,何以聚斂之所,獨在五百里外,毋亦如敖倉、洛口之類,特設此為窖粟之地,不必附近國都與?前志不載,或因此故老無傳,無可據以為考,而杜、馬氏博綜群書,要非無見,附入古跡,亦疑則傳疑云爾。”?光緒《廣平府志》在征引《大清一統志》《水經注》《通典》等文獻后所加按語曰:“《通鑒》《文獻通考》及《一統志》諸書俱載巨橋于曲周,惟《廣輿記》獨載巨橋于淇縣。考淇縣,古朝歌地。紂都朝歌,如鹿臺,實聚斂之所,既在淇縣之南陽社,巨橋亦鹿臺類也,何反遠在五百里之外?《方輿紀要》既列巨橋于曲周,又曰淇縣東北吳里社亦有巨橋,皆紂積粟處,蓋于此亦不能無疑。《通志》謂,載巨橋于淇縣,當是《廣輿記》之訛,未必然也。”?該志明顯對巨橋倉在曲周的說法存有疑義,更傾向于巨橋倉位于殷都朝歌附近。

從《史記》“盈巨橋之粟”引許慎“巨橋水之大橋,有漕粟也”來看,巨橋倉具有漕運倉儲的性質。史念海根據許慎的說法,推測巨橋倉之“漕粟”可能是由黃河漕運所得推過來的[16]。但從浚縣距離商都朝歌較近,且擁有便利的水運條件來看,在河南浚縣有更多的合理性。巨橋倉正是利用了便利的水路運輸糧食并加以存儲,在商王朝政權維持、軍需開支、都城供給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同時作為最早的漕運倉儲,對秦漢、隋唐時期的漕運與倉儲建設提供了經驗與借鑒,毫無疑問對黎陽倉的設置也產生了重要影響。因此,嘉慶《浚縣志》稱“巨橋為黎陽倉之濫觴”?。

東漢末年,袁紹曾在黎陽(今河南浚縣)儲藏糧食。《太平寰宇記》引《冀州圖》云:“(黎陽倉城),在(黎陽)縣西南隅,袁紹聚粟之所。”[17]1184明《河南通志》亦載:“(黎陽)倉城,在浚縣西南三十里,漢袁紹于此聚粟。”?北魏時,河北十三州已成為國家財力的主要來源,“河北數州,國之基本”“國之資儲,唯藉河北”[3]380。

隋統一全國后,實行休養生息政策,太行山以東的河北平原地區農業經濟迅速發展,就連河北北部地區也出現了“幽薊桑葉暗川原”的景象。隋文帝重視糧食儲備,廣建糧倉,由于糧食連年增產,開皇十二年(592年)時,因國家府庫皆滿而消減賦役,詔令:“河北、河東今年田租,三分減一,兵減半,功調全免。”[6]682隋文帝末年,“倉庫盈溢……計天下儲積,得供五六十年”[18]563。曹操修建以鄴城為中心的南通黃河、北達邊塞的漕運系統,使黎陽倉吸收河北地區倉糧的能力大大加強,為黎陽倉的設置奠定了糧食儲備基礎。因此,黎陽倉在隋代糧食儲備體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隋書·食貨志》描述了開皇時期包括河北在內全國物資運送京師的繁忙景象:“諸州調物,每歲河南自潼關,河北自蒲坂,達于京師,相屬于路,晝夜不絕者數月。”[6]681

三、水路發達的交通優勢

古代浚縣水源豐富,境內有黃河、淇水、衛河等河流,水路交通發達。東漢建安九年(204年)正月,曹操為北征鄴城的袁紹,修建白溝水利工程以興漕運,建安“九年春正月,濟河,遏淇水入白溝以通糧道”[19]25。從《水經注·淇水》“淇水又東出山,分為二水,水會立石堰,遏水以沃白溝”,“淇水又南歷枋堰,舊淇水口,東流逕黎陽縣界,南入河”,“漢建安九年,魏武王于水口下大枋木以成堰,遏淇水東入白溝以通漕運,故時人號其處為枋頭”,“淇水右合宿胥故瀆,瀆受河于頓丘縣遮害亭東、黎山西,北會淇水處立石堰,遏水令更東北注。魏武開白溝,因宿胥故瀆而加其功也”[7]235、236的記載可以看出,曹操是依靠大枋木筑堰堵水的方法,來增加白溝水量,保證白溝具有良好的通航條件。淇水被攔截后的水流從白溝下游與清水連接,船舶可循白溝進入洹水,即今天的安陽河,到達鄴城。正是依靠白溝的軍糧運輸,曹操順利拿下鄴城。在平定北方后,曹操以鄴城為根據地,多次通過白溝水行南下,曹丕隨父自鄴城南征,曾寫《于清河作》《于清河見挽船士新婚與妻別》等詩。在修繕白溝,建造堰枋的同時,曹操還在黃河以北修建了平虜渠、泉州渠和新河等水利工程,將黃河、海河、灤河連成互為貫通的水路交通網,溝通了睢陽渠與河北諸渠的聯系,大量黃河以南的物資得以通過睢陽渠、黃河、淇水、白溝、清河、平虜渠、泉州渠運往北方,以滿足鄴都消費及軍事需求。

曹操使用大枋木筑堰堵水的地方被稱為枋頭,位于今浚縣新鎮西枋城村東北一帶。在將淇水引入白溝,實現漕運之后,由于枋頭在控扼白溝水運上的重要戰略地位,隨即發展成為一個重要的城市和軍事重鎮,成為黃河北側重要的政治、經濟、軍事中心,因稱枋頭城。此后,圍繞枋頭城發生了眾多戰爭。如,永嘉六年(312年),后趙石勒與晉朝將領向冰為爭奪枋頭,發生激烈戰爭[20]2781。石勒奪取枋頭后,向北奪取鄴城,并最后建立后趙政權。東晉太和四年(369年),大司馬桓溫率領大軍北伐前燕,循白溝北上,渡文石津次于枋頭。前秦苻堅率師助前燕,大敗桓溫于枋頭。

兩晉南北朝時期,白溝—清河一線作為水路要道,屢有修繕,但因北人擅長陸路運輸,不喜水上運輸,因而北方運河時通時阻,加之戰爭、水患及政權更迭等原因,隋朝初年已被棄用。盡管已經湮塞,原來的水道依然存在,只要稍加疏浚便可通航。隋大業四年(608年),為增大北方漕運能力和北征高句麗,隋煬帝征發廣大民眾,在曹操所疏白溝故道的基礎上開挖永濟渠,“詔發河北諸郡男女百余萬開永濟渠,引沁水南達于河,北通涿郡”[6]70。從《元和郡縣圖志》魏州館陶縣下“白溝水,本名白渠,隋煬帝導為永濟渠,亦名御河”,及相州內黃縣下“永濟渠,本名白渠,隋煬帝導為永濟渠,一名御河”[21]450、454兩條記載來看,永濟渠就是在曹魏時期白溝等舊有水道基礎上開挖出來的。黎陽倉在大伾山北麓,“其(大伾山)北麓為黎陽倉,自隋至唐宋,皆置倉于此,即倉城故址也”[22]719。將其設置于此,毫無疑問與此地具有極為便利的交通及轉運條件有關。

四、戰略要地的地理區位

雖然隋文帝設置黎陽倉主要是為了轉運山東糧食進入關中,但也有輔助經略河北的想法,“黎陽倉的選址、建筑、布局都有軍事預設的色彩”[23]。黎陽倉所在的衛州,東魏時為義州,后周改為衛州,隋煬帝大業三年(607年),再改為汲郡,《隋書·地理志》載:“汲郡,東魏置義州,后周為衛州,統縣八。”[6]848黎陽倉所在黎陽縣為汲郡所領八縣之一,其建置始于西漢,《漢書·地理志》記載,黎陽縣屬魏郡。晉灼注曰:“黎山在其南,河水經其東。其山上碑云,縣取山之名,取水之陽以為名。”[2]1574從《水經注》所云“今黎山之東北故城,蓋黎陽縣之故城也。山在城西,城憑山為基,東阻于河”[7]134可知,漢代黎陽縣在大伾山東北,東臨黃河。王莽改稱黎蒸,東漢復名黎陽,三國魏因之。“后魏置黎陽郡,后置黎州。開皇初州郡并廢。十六年又置黎州,大業初罷。”[6]848此后,黎陽縣歷屬汲郡、衛州、滑州、澶州,其間曾先后為郡、州、軍、府治所,北宋政和五年(1115年)置浚州,轄黎陽縣。明洪武三年(1370年),降州為縣,并將黎陽縣易名為浚縣。此后,浚縣之名一直沿用至今。

隋時,黎陽襟山帶河,黃河橫貫境內,是黃河南北間交通要沖,地理位置非常重要。位于黃河折彎下游的黎陽津,更是漢代以來兵家必爭的戰略要地,“黎陽漢以來嘗置兵監,聚六郡校士戍屯于此,入隋唐咸列重鎮焉”?。東漢至北齊,圍繞黎陽的戰事不斷,《讀史方輿紀要》列舉有大量與黎陽津有關的戰事[22]721。

考古發掘證實,隋代黎陽倉位于今河南省浚縣城關鎮的大伾山北麓。大伾山,又名東山,“南蔭黃河,左覆金城”?,“峰巘秀拔,若倚屏障”[22]719,是黎陽城的重要屏障,而且漕倉修筑在大伾山上,具有易守難攻的形勢,是潛在的軍事要塞。黎陽倉東鄰黃河故道,東北距黎陽城遺址約1 公里,西距衛河(永濟渠)約1.5 公里,并自有巨大的倉城。考古報告顯示,黎陽倉倉城系依山而建,其東、西及北面均留有夯土筑成的倉城城墻遺跡,城址平面近長方形,東西寬260 米,南北殘長約300 余米,倉城城墻為夯土筑成,經過發掘的倉城東城墻殘寬5.5 米,東墻東側有護城壕,寬3.9 米?。

隋煬帝開通永濟渠后,黎陽倉因西靠永濟渠,東臨黃河,水運便利,又有高大的倉城為屏障,軍事功能更加明顯,特別是高句麗戰爭發動后,包括來自江南及中原地區的漕糧都要儲備于此,然后北運,成為隋煬帝東征遼東的糧食和軍用物資供給基地。大業七年(611年),“七月,發江、淮以南民夫及船運黎陽及洛口諸倉米至涿郡,舳艫相次千余里”[20]5654,次年“八月,敕運黎陽、洛陽、太原等倉谷向望海頓”[20]5666。隋末群雄楊玄感、李密、宇文化及等也都看中了黎陽倉的軍事地位,把奪取黎陽倉作為戰略目標。大業九年(613年),楊玄感反隋,乃先據黎陽倉以為經濟憑借。大業十三年(617年),“河南、山東大水,餓殍滿野,煬帝詔開黎陽倉賑之,吏不時給,死者日數萬人”。徐世給李密出主意說:“天下大亂,本為饑謹,今更得黎陽倉,大事濟矣。”于是,李密派徐世率五千人攻取黎陽倉,開倉放糧,兵力迅速得以增強,“破黎陽倉,據之,開倉恣民就食,浹旬間得勝兵二十余萬”[20]5752。大業十四年(618年)三月,宇文化及于江都發動兵變,弒煬帝于彭城閣,后率眾欲入關中,因糧食缺乏,“乃圖北取黎陽倉,從白馬津而渡”。李密深知黎陽倉重要,聞聽宇文化及渡河來攻黎陽倉,“乃分兵遣別將徐世等屯黎陽拒守”[24]53,確保黎陽倉不失。隋末群雄對黎陽倉的爭奪,無疑看重的就是黎陽倉交通要沖的戰略地位。因此,《浚縣志·兵防考》曰:“隋置倉廒,不惟近都近水,亦資兵衛也,故李密、王世充等爭之。”?

五、宜于置倉的環境因素

我國早期貯存糧食大都使用地窖,新鄭裴李崗,鄭州大河村,鞏義鐵生溝,三門峽廟底溝,澠池仰韶村,偃師二里頭,鄭州商代遺址,安陽殷墟等中原地區先秦遺址中,都曾發現有儲糧的地窖。從考古發現看,直到隋唐時,地下儲糧仍是貯藏糧食的最重要方式。

地下倉窖具有結構簡單,建造容易,投資少,維護成本較低有防風雨、鼠雀、水火、盜賊等優勢,適合糧食的長期安全儲存。元朝王禎就認為“深藏勝倉庾”,他在《農書》中說:“夫穴地為窖,……先投柴棘,燒令其土焦燥,然后周以糠穩,貯粟于內,五谷之中,惟粟耐陳,可歷遠年。……既無風雨、雀鼠之耗,又無水火、盜賊之慮,雖篋笥之珍,府藏之富,未可埒也。……詩云:作窖良有法,貯谷期不腐;焦確擬陶爐,穰籺親壤土;厚瘞防水潦,深藏勝倉庾。”[25]529

此外,地下倉窖主體部分均在地面以下,在戰亂火災等天災人禍事件中不容易被破壞。黎陽倉在歷次戰爭中都是爭奪的焦點,但都完好地保存下來。張舜民《畫墁錄》曰:“予嘗登大伾,倉窖仍存,各容數十萬,遍布一山之上。”[26]1北宋政和年間黃河改道之后,黎陽倉逐漸被廢棄。明正德《大名府志》載:“自政和后,河易故道,始廢。”?《河南通志》曰:“政和以后,大河南徙,(黎陽倉)始廢。”?《清一統志》云:“金初河易故道,(黎陽)倉城始廢。”?

但地窖儲糧也有一些缺陷,地下潮濕容易使糧食發霉變質。在科技發展相對落后,糧食儲存技術還不能有效解決防潮問題的情況下,選在地勢較高、土質干燥的地方修建糧倉是重要措施。從天一閣所藏明抄本宋代《天圣令》中復原的唐開元二十五年(737年)《倉庫令》可以看出,隋唐時期對地下倉窖的選址是有著嚴格要求的,《倉庫令》第一條規定:“諸倉窖,皆于高燥處置之、于倉側開渠泄水、空地不得種蒔。若地下濕,不可為窖者,造屋貯之。”[27]483宋令也規定:“諸倉窖,皆于城內高燥處置之,于倉側開渠泄水,兼種榆柳,使得成陰。若地下濕,不可為窖者,造屋貯之。”[27]483除規定倉窖周圍種植榆、柳等樹木,使形成樹蔭,與唐令有別外,其他內容均與唐令一致,也強調倉窖要選在“高燥”之地。直到明清時期,還強調糧倉選址要在高燥之處。王士禛《手鏡錄》曰:“常平倉米谷盛貯,須擇高燥爽塏之地,以防浥爛。”[28]514閻敬銘《請興辦新疆屯田疏》云:“其余剩糧石擇揀高燥之地,建倉存儲,以免霉爛。”?

黎陽倉所在大伾山北麓地勢較高,土質干燥,完全滿足倉窖選址對水文、地質條件的要求。主持黎陽倉遺址發掘的劉海旺在談及黎陽倉選址時說:“黎陽倉所在的地方,土質為黃土,直立性好,挖窖不易坍塌,挖好窖后將坑底夯實,窖壁也修整得光滑堅實,然后用火烘烤,除去濕氣,再鋪設木板、草、糠、席子,也是為了防潮。”[29]

正是由于在漕倉選址時考慮到上述因素,黎陽倉成為收儲黃河以北漕糧的國家糧倉,不僅在解決京城糧食供應短缺問題上發揮重要作用,更在隋朝征伐高句麗,災荒賑濟等方面發揮了巨大作用,在隋朝漕運體系中具有重要地位。

注釋

①參見(明)丘浚:《丘浚集》第二冊,海南出版社2006年版,第572 頁。②??(清)熊象階修,武穆淳纂:《浚縣志》,清嘉慶六年(1801年)刻本。③(清)納蘭性德:《陳氏禮記集說補正》卷一“曲禮上”,文淵閣《四庫全書》本。④(明)石祿修,唐錦纂:《大名府志》卷九“古跡志·臺宇”,明正德元年(1506年)刻本。⑤(明)李賢等修,萬安等纂:《大明一統志》卷四“大名府”,明天順五年(1461年)刻本。⑥(明)何喬遠:《名山藏》卷四七,輿地記二·大名府,明崇禎間刻本。⑦?(清)和珅等纂修:《大清一統志》卷一五八“衛輝府”,文淵閣《四庫全書》本。⑧(清)于成龍修,郭棻纂:《畿輔通志》卷十“古跡·大名府”,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刻本。⑨(明)侯大節纂修:《衛輝府志》卷一“地里志·古跡”,明萬歷三十一年(1609年)刻本。⑩(明)陸應陽纂,蔡方炳增輯:《廣輿記》卷六“衛輝府·古跡”,明萬歷間刻本。?(清)任啟運:《史要》卷一“商”,清嘉慶刻本。?(清)王謙吉、王南國修,白龍躍等纂:《淇縣志》卷一“地里志·古跡”,清順治十七年(1660年)刻本。?(清)汪價:《中州雜俎》卷五,民國十年(1920年)安陽三怡堂刻本。?(唐)杜佑:《通典》卷一七八“州郡八·古冀州上”,中華書局1988年版,第4698 頁。?馬端臨:《文獻通考》卷三一六“輿地考二”,中華書局2011年版,第8571 頁。?(清)勞宗發修,王今遠纂:《曲周縣志》卷九“古跡”,清乾隆十二年(1747年)刻本。?(清)吳中彥修,胡景桂纂:《廣平府志》卷二八“古跡”,清光緒二十年(1894年)刻本。??(明)鄒守愚修,李濂纂:《河南通志》卷五十一,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刻本。?(清)周邦彬修,郜煥元纂:《大名府志》卷一“疆域”,清康熙十一年(1672年)刻本。?(漢)劉楨:《黎陽山賦》,載嚴可均輯《全后漢文》,商務印書館1999年版,第662 頁。金城,即黎陽城。?馬曉建,劉海旺:《河南浚縣黎陽倉遺址6號倉窖發掘簡報》,《華夏考古》2019年第4 期;王炬:《古代大型國家糧倉初露端倪》,《中國文物報》2015-01-09。?(明)石祿修,唐錦纂:《大名府志》卷九“古跡志·臺宇”,明正德元年(1506年)刻本。?(清)葛士浚輯:《清朝經世文續編》卷六十六“兵政·屯響”,清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上海久敬齋鉛印本。

猜你喜歡
糧食
珍惜糧食
品牌研究(2023年9期)2023-03-28 09:44:16
珍惜糧食
品牌研究(2023年7期)2023-03-24 16:16:10
珍惜糧食
品牌研究(2023年8期)2023-03-23 15:09:12
珍惜糧食
品牌研究(2022年27期)2022-09-28 00:30:14
珍惜糧食
品牌研究(2022年26期)2022-09-19 05:54:48
珍惜糧食 從我做起
快樂語文(2021年36期)2022-01-18 05:49:06
請珍惜每一粒糧食
2021年6月國有糧食企業糧食購銷量初步統計
我的糧食夢
糧食直補改名了
新農業(2016年17期)2016-08-16 12:02:38
主站蜘蛛池模板: 草草影院国产第一页| 91福利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区在线播放| 一级毛片基地| 青青草91视频| 国产高清色视频免费看的网址| 狠狠色狠狠色综合久久第一次| 久久久波多野结衣av一区二区| 九九九精品视频| 麻豆精品久久久久久久99蜜桃| 欧美亚洲一二三区| 国产成+人+综合+亚洲欧美|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麻豆| 国产门事件在线| 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 欧美午夜视频| 午夜啪啪网| AⅤ色综合久久天堂AV色综合| 亚洲精品午夜无码电影网| 亚洲国产精品日韩av专区| 无码国内精品人妻少妇蜜桃视频| 日韩AV无码免费一二三区| 国产色婷婷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无码AV电影在线播放| 综合网久久| 国产经典免费播放视频| 一个色综合久久| 一级毛片免费播放视频| 天堂亚洲网| 亚洲国产综合精品中文第一| 亚洲Aⅴ无码专区在线观看q| 最新无码专区超级碰碰碰| 国产在线一二三区| 国产特级毛片aaaaaaa高清| 一级毛片网| 亚州AV秘 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欧美日韩另类| 亚洲人成人伊人成综合网无码| 91青青草视频在线观看的| 无码福利视频| 欧美劲爆第一页| 国产一级二级三级毛片| a欧美在线| 国产日韩欧美视频| 亚洲水蜜桃久久综合网站 | 久久婷婷五月综合97色| 日韩精品久久久久久久电影蜜臀| 18禁不卡免费网站| 亚洲精品天堂在线观看| 中文国产成人久久精品小说| 一级毛片在线播放免费观看 | 欧美色亚洲| 国产亚洲欧美日韩在线一区| 日韩av高清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香蕉国产线看观看式| 无码高潮喷水专区久久| 91视频青青草| 国产亚洲视频在线观看| 2020精品极品国产色在线观看| 天天色综网| 蜜臀av性久久久久蜜臀aⅴ麻豆| 日韩精品亚洲精品第一页| 91欧洲国产日韩在线人成| 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人妻电影| 亚洲第一中文字幕| h网址在线观看| 成人噜噜噜视频在线观看| 夜夜操狠狠操| 凹凸精品免费精品视频| 久久人妻xunleige无码|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自慰喷水| 日韩欧美国产精品| 国产第一页屁屁影院| 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99| 国产91小视频在线观看 | 波多野结衣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国产资源免费观看| 国产毛片高清一级国语 | 亚洲欧美天堂网| 天天摸天天操免费播放小视频| 国产av无码日韩av无码网站 | 亚洲中文字幕手机在线第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