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厚明
毛澤東一生博覽群書,鉆研文學、歷史和哲學,政治家的胸襟與詩人的激情自然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了獨具個性的語言風格。正是這些樸實、風趣、通俗的“大白話”,傳播了革命思想,凝聚了革命力量,激勵了革命斗志,對中國革命產生了廣泛深遠的影響。
一
毛澤東指出:“我們是革命黨,是為群眾辦事的,如果也不學群眾的語言,那就辦不好。”在湖南農民運動時期,針對中國農民文化程度普遍較低,文盲和半文盲占絕大多數的實際,毛澤東提出夜校講課一定要通俗易懂,講農民一聽就懂的話。如講打倒帝國主義就說“打倒洋財東”,在闡述群眾工作時,講到“我們共產黨人好比種子,人民好比土地。我們到了一個地方,就要同那里的人民結合起來,在人民中間生根、開花”。這些針對工農特點的極其鮮明而樸實的語言,很容易為工人、農民所接受,也有效地傳播了革命思想。
毛澤東特別善于學習和運用當地的語言,注重把通俗易懂的群眾語言融入馬克思主義的觀點,加強對群眾的宣傳,充分發動群眾,因而很容易被勞苦大眾認可。1928年,毛澤東率紅軍攻占遂川后,為宣傳黨的主張,逐字逐句修改陳正人起草的《施政大綱》,把“廢除聘金聘禮,反對買賣婚姻”改成“討老婆不要錢”,把“廢除債務”改成“借了土豪的錢不要還”。當年,正是這種帶煙火氣的大白話,把革命的道理和思想播撒四方。
不僅如此,毛澤東還充分運用歷史典故、寓言和神話來闡述革命理論、宣傳革命思想。如:《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拿“曹劌論戰”的故事說明怎樣以弱勝強;《將革命進行到底》利用古希臘“農夫和蛇”的寓言表達不能讓革命半途而廢的決心;《矛盾論》中用《山海經》的“夸父追日”、《淮南子》的“羿射九日”、《西游記》的孫悟空七十二變和《聊齋志異》中鬼狐變人的故事,說明“無數復雜的現實矛盾的互相變化對于人們所引起的一種幼稚的、主觀幻想的變化,并不是具體的矛盾所表現出來的具體的變化”,而“科學地反映現實變化的同一性”才是“馬克思主義辯證法”的深奧道理。
毛澤東善用群眾語言宣傳革命思想的做法啟示我們,無論深奧的政治理論還是深遠的革命主張,都要適應群眾的認知水平和語言習慣,在理論通俗化、語言群眾化、形式多樣化、載體時代化上下功夫,用大多數人喜聞樂見的方式,用接地氣的形式宣講、闡釋深刻的道理,才能讓黨的創新理論真正走進群眾的心坎里,進而產生強大的感染力、穿透力和引導力。
二
在語言運用上,毛澤東既是高超的理論家,更是卓越的實踐者。毛澤東搞教育做講演不僅深入淺出、通俗易懂、形式多樣,而且生動活潑、幽默風趣,深受廣大干部戰士的歡迎。
毛澤東在給斯諾講到自己的家庭時風趣地說:“我家分成兩‘黨’,一黨是我父親,是‘執政黨’。‘反對黨’由我、母親、弟弟組成。”毛澤東在一次講話時,把日本侵略中國比作一頭瘋牛沖進了中國,正面和它直接對抗暫時抗不過,怎么辦?靠持久戰、游擊戰和全民族抗戰。有扳牛頭的,有拽牛尾巴的,有薅牛毛的,有砍牛蹄子的,最后的結果是這頭瘋牛必死無疑!聽課學員在會心的笑聲中明晰了黨的革命策略,增強了戰勝日寇的堅定信心。
《反對黨八股》是毛澤東用“大白話講大道理”的經典之作。他用形象生動又一針見血、詼諧幽默又以小見大的話語風格,列舉了“空話連篇,言之無物”“裝腔作勢,借以嚇人”“無的放矢,不看對象”“語言無味,像個癟三”“甲乙丙丁,開中藥鋪”等黨八股的“八大罪狀”,并在引言中說道:“如果我們連黨八股也打倒了,那就算對于主觀主義和宗派主義最后地‘將一軍’,弄得這兩個怪物原形畢露,‘老鼠過街,人人喊打’,這兩個怪物也就容易消滅了。”可謂入木三分。
1957年11月,毛澤東到蘇聯訪問,在莫斯科大學接見中國留蘇學生時說:“世界是你們的,也是我們的,但是歸根結底是你們的。你們青年人朝氣蓬勃,正在興旺時期,好像早晨八九點鐘的太陽,希望寄托在你們身上。”在講話中,毛澤東縱論天下,旁征博引,提出了“世界上怕就怕‘認真’二字,共產黨就最講‘認真’”的名言。親切和藹、風趣幽默的講話讓大廳內充滿了歡聲笑語。
新時代的偉大征程中,我們不妨學習毛澤東用風趣幽默的群眾語言去贏得群眾,多用群眾耳熟能詳的語言,多講富有時代氣息的話、接地氣的話,使革命真理、政治理論大眾化,讓百姓真誠信服、群眾廣泛認同。
三
毛澤東的群眾語言并非空洞無物、博人一笑的玩笑話,在不同的時期,常常是充滿斗爭氣息、積蓄革命意志的戰斗號角。如“槍桿子里面出政權”“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不到長城非好漢”“長征是宣言書,長征是宣傳隊,長征是播種機”“我們要用延安作風打敗西安作風”“將革命進行到底!”“帝國主義和一切反動派都是紙老虎”,等等,雖言簡意賅、通俗直白,但卻字字千鈞、充滿力量。
針對部隊中存在單純軍事思想,只想打城市,不愿待在偏遠農村地區,也不愿意進行艱苦的根據地建設等問題,毛澤東打了一個有趣的比喻:革命要有根據地,好像人要有屁股,人假如沒有屁股,便不能坐下來,要是老走著,老站著,定然不會持久,腿走酸了、站軟了,就會倒下去。革命有了根據地,才能夠有地方休整,恢復氣力,補充力量,再繼續戰斗,擴大發展,走向最后勝利。他把根據地比喻為可以休息的地方,提高了官兵對建立革命根據地重要性的認識。數十年后,當年的老紅軍對這段話仍記憶猶新。
世界上最偉大的藝術和最有征服力的武器是語言。正如毛澤東所說:第一,要向人民群眾學習語言;第二,要從外國語言中吸收我們所需要的成分;第三,學習古代語言中有生命的東西。并將“活人的唇舌”作為源泉,則必然煥發教育人、鼓舞人、塑造人的無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