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如皋市港城實驗幼兒園 宗秋培
由于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的影響,幼兒園延遲開學,這可急壞了一些家長。近來,我們在大班微信群里經常看到家長分享的寒假生活照片和視頻,而大部分家長不謀而合地都在教孩子“學拼音”“練習加減法”,孩子們在抽象的世界里似乎學到了不少。而作為幼兒教師,我想對家長提一些真實而客觀的建議。
首先,我們必須明確一點,是否提前學習了小學的課程內容就意味著為孩子做好了進入小學的準備?我想家長和老師的初衷是一樣的——為了讓孩子能盡快適應小學的學習和生活。“適應生活”是一個關鍵詞,幼兒教育的任務之一就是為了讓幼兒能更好地適應今后的學習和生活,而我們現在做的到底是為了適應“一年級的生活”還是“今后的生活”?
對于“幼小銜接”這個話題,事實上我們必須要做一些入學準備,而這些入學準備的指標是既關鍵又很敏感的,基本可以預測孩子入學以后的適應狀況,但肯定不只是提前學一些拼音、計算知識而已。
兒童神經系統的穩定性體現在幼兒的注意力方面,而注意力也往往反映了孩子運動能力方面的狀況。老話總說“會玩的孩子聰明”,這從深層次意義上講有一定的道理,而這里的“聰明”是指注意力的問題,因為注意力屬于大腦神經系統管控,神經系統的發展往往牽動著我們人體的各個方面,幼兒園常說的感統運動、大肌肉、小肌肉運動就能促進幼兒神經系統的發育。
疫情居家期間,我們建議家長和孩子玩一些提高注意力的親子小游戲,如“撲克游戲”找數字、“反口令”做動作等;又如網絡上比較火的韻律活動“布谷鳥”,孩子需要掌握韻律節拍才能完成,聰明的家長利用盤子里擺放豆子的方法作出具體的圖示,擺放一個豆子拍一下,兩個豆子拍兩下,引導孩子在有趣的游戲情境中完成韻律活動,同時也培養了孩子的觀察力和注意力。
其實,促進孩子神經系統穩定性的發展也有利于培養孩子注意力的時長。小學的作息時間、學習方式和要求與幼兒園明顯不同,所以,鞏固孩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提高他們的學習能力至關重要。我們建議家長可以從安排孩子專注地做一件事情做起,如看書、做手工、玩益智游戲等,時間長度可以從20分鐘慢慢延長到30分鐘甚至40分鐘;同時注意觀察孩子的行為表現,必要時進行提醒和督促。
我們經常強調孩子的社會性品質,比如合作、堅持、責任感、自控能力等,普通家長經常會有一個錯誤的認識:健康+快樂+好成績=完美,但事實并不如此!我們要教會孩子禮貌待人;要告訴他們和同伴友好相處;要幫助他們正確客觀地對待自己以及別人;提醒他們遵守基本規則……我們常常會發現,每個人的人生大都和日常生活中的人際交往有著密不可分的關聯,所以居家生活時我建議家長這樣做:
首先,家長要教會孩子必要的生活自理技能,如整理書包及文具盒、按天氣增減衣物、打掃衛生、牢記家庭住址和父母的聯系方式等;其次,家長需要幫助孩子形成生活自理的責任感,讓孩子多做力所能及的事,從而意識到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比如讓孩子自己決定第二天要穿的衣物、自己根據課程表收拾書包、自行制訂簡單的學習計劃;最后,家長要在生活的一點一滴中引導孩子形成時間概念,感受不同時間的長短,以適應小學的一日作息要求。
進入小學后,孩子有了新老師和新同學,同時會出現“同桌”“班長”“組長”等新名詞,這對于孩子來說是全新的社交關系。因此,家長應營造民主開放的家庭氛圍,盡可能地讓孩子對家中大小事有發言權,尤其是與孩子相關的事情,鼓勵孩子主動表達自己的想法和要求;此外,要給孩子提供充分的人際交往機會,鍛煉其交往能力。
幼兒園為孩子與孩子之間提供了充分的交往機會,而家庭和社區就是孩子與成人交往的理想場所——教孩子主動和長輩打招呼,帶孩子去親戚朋友家做客,這些日常生活中的人際交往都會幫助孩子克服膽怯怕生的心理,培養孩子主動交往的意識和禮貌大方的社交品質。
語言能力與思維能力的關系非常密切,比如,“因為……所以……”是因果關系的表達,“雖然……但是……”是轉折關系的表達,孩子在說的同時,他們的邏輯能力在提高。口語能力的發展是語言能力發展的基礎,就像學習寫小學作文前,我們會先讓孩子口述一些基本問題,這也是在為之后的寫作打好基礎。
而幼兒園的前閱讀能力是怎么培養的呢?我們不是直接教孩子識字,而是在孩子的空間概念、對比不同事物之間的不同方面等有目的性地培養。比如,幼兒在識字的時候發現“王”字沒點是王,點在上是“主”,點在右下是“玉”,寫好方正的字的前提是幼兒對空間知覺打好基礎;再比如我們在“認識小朋友的名字”課程中,有的孩子名字里有“江”“海”“河”等,教師在引導幼兒觀察之后,他們會發現這些字旁邊都有“三個點”的樣式,其實這個時候他們對于中國漢字的偏旁部首就有了基本認知,而這個觀察能力在以后的學習生活中幾乎是孩子必備的技能——了解事物的不同之處和事物之間的聯系等。
課改后,小學一年級的學習內容是識字在前、拼音在后,我們建議家長在家也要做好前閱讀工作,例如,每天晚上為孩子讀睡前故事,手指著字為孩子讀書,以營造良好的家庭閱讀氛圍。
進入小學后,課程學習以集體授課為主,形式相對單一,孩子們剛開始肯定會感到疲勞和不適應,所以,家長在陪伴閱讀時要注重培養孩子良好的傾聽習慣和表達能力,如孩子聽故事時不能邊聽邊玩,家長應隨時提問啟發幼兒思考和回答。多陪伴孩子進行親子閱讀,在閱讀中提高認知、訓練思維能力,有了良好的學習習慣,相信孩子們學習的興趣和自信心也會不斷增強。
首先,我們要明白一個問題:數學包含的內容不僅僅是計算,也包括很多數學的內涵、數學在實際生活中的運用等。所以孩子并不是學會簡單的幾加幾就行。我們教學的主要目的在于教會孩子在實際生活中運用“加法”“減法”等解決具體的實際問題。
比如數學在“跳繩”中的運用:我們給幼兒制定了一個表格,引導孩子去填寫日期,統計跳繩的次數、個數,形成前天、昨天、今天的對比;再比如在“種植”活動中,我們帶領孩子種植蒜苗,大班孩子可以準備一個尺子去學習測量植物的高度,或者給植物澆水的時候使用有刻度的水杯,引導孩子看看今天澆了多少水……
其實數學知識在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我們在家培養孩子養成良好作息時間的同時,可以和孩子一起挑選喜歡的鬧鈴樣式,制定出一個合理的作息計劃表,在鬧鈴聲響起時知道什么時間該做什么事情,讓孩子自己畫下來并遵照執行,這時候對他們數學認知的“整時整點”“半時一刻”就有了實際性的認識和運用。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提到幼兒的科學學習,要求我們保護幼兒的好奇心,引導幼兒動手操作、積累經驗,并用于新的活動。在我看來,其實每個領域都是這樣,孩子的發展必然經過一個又一個的關鍵期,當我們突然發現孩子“搗亂”“不同尋常”的時候,往往是他們探索世界的開始。作為家長,作為老師,我們方向是一致的——一切為了孩子,但最重要的一定是關注孩子的長遠發展,幫助他們積極地適應社會,適應快速的經濟發展,適應創新理念的變革。
常有人感嘆:孩子不懂你,親子世界應如何相處?可你若不懂孩子,怎會與他為伴!所以,我們只能再次呼吁:幼小銜接絕不僅僅是為小學一年級做準備,而是為孩子的終生學習和發展奠定良好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