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很多品質很高的書畫作品無人問津。而一些江湖大師、偽藝術家卻在大行其道?2020年7月1日筆者在幾個跟藝術相關的微信群里發出了這樣一個問題,拋開那些永遠無法達成共識的審美方面的討論,如何判斷藝術作品的好壞以及它的市場價值。到截稿時止,共收到了3位群友回復的6條信息。面對這個問題,筆者能觸及到的藝術領域幾乎集體失聲了。而綜合這6條回復得到的結論有兩種,1、無法解釋,估計在哪里也解釋不了。2、文無第一、沒有相對的標準。
筆者認為,既然藝術品在藝術市場上有價格、有市場就一定有一個對藝術作品的好、壞、以及市場價值、藝術價值的判斷標準。否則你無法解釋那些名畫、名作憑什么明碼標價,還賣的那么貴。
好作品不應該是美的嗎?
答案是否定的!漂亮(美)這個標準,太過主觀,不同的時代有不同的審美標準。仁者見仁、智者見智,面對“美”大家各取所需罷了!但是如果你拿“信息量”這個標準來衡量就能夠理解,為什么有的作品千古流傳,或者說公認有價值。
什么是藝術作品的信息量呢?
這是一個已經數字化的時代,在發出提問后的幾天里,有人運用互聯網思維和大數據手段得到了一個你沒聽說過的明確和肯定的答案:評判一件藝術作品(其實,時間藝術也是同樣的道理。),最重要的一條,就是這件作品里包含的信息量有多少。
通俗一點說,這個作品是誰作的,在什么情況下作的,他作品反應了什么內容,記了什么事情?圍繞這件作品本身,后來又發生了哪些事情?都有誰對這件作品做出了評價,誰喜歡他推崇他?這件作品的歷史背景是什么?這些通通構成了這件作品的信息量。
咱們先拿書法舉例說明,以王羲之的字為例,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喜歡他的字。顏真卿作品也是一樣,有很多人都能找出各種依據來說明他寫的不好。但是李世民喜歡王羲之的字,因為李世民喜歡、推崇,所以有那么多的歷代名家來臨摹學習他的作品。所有這些都不斷豐富著王羲之作品的信息量。
這也回答了,為什么有很多人看到了一幅感覺很漂亮的書法,卻有人告訴你,那是江湖體根本不值錢。以此類推,徐悲鴻的油畫,畫的那么爛,照樣值錢,就是這個道理。
如何評判現代人藝術作品的價值?
自古以來,文無第一武無第二,所以評判書法作品和其他的繪畫藝術品都是一樣的難。但是有了信息量這個標準之后,你就有了遵循。你也就能夠理解,為什么有些人名聲并不太好,甚至是歷史上的奸臣反面人物,他的書法作品同樣值錢,同樣有價值。偽滿洲國時期大漢奸張景惠,不是書法家吧,他的書法肯定比當下的大部分書協會員的作品值錢。哈爾濱城史館里面有一幅張景惠的書法,據館長楊先生介紹,當時收藏這幅字的時候,花了幾萬元錢呢。
用信息量的標準來衡量江湖書畫,價值自明
那么我們現在用信息量的標準來解讀一下江湖書畫。什么是江湖書畫呢?一般來說就是指那些沒有淵源、沒有傳承的作品。我們暫且拋開審美問題,因為江湖書畫里面看不到歷史傳承關系,看不到過往那些大家的痕跡,沒有故事、沒有評論等等這些說明沒有信息量,導致作品和作者沒有名氣,結果就是沒有價值。總而言之一句話,就是里面的信息含量比較少,價值就比較低。
那些江湖大師能在藝術市場上大行其道,也是遵循了這一點,他們不斷的制造信息量,或嘩眾取寵,或撒潑打滾,雖然沒有底線到了令人不齒的地步,卻賺取了真金白銀。史上最牛逼的畫商安伯斯.瓦拉德,炒作塞尚、畢加索、馬蒂斯、高更的手段是,辦畫展、寫畫評、講故事。當時埃米爾.佐拉以塞尚為原型寫了一部名為《杰作》的暢銷小說后,眼光毒辣的瓦拉德立馬買下了塞尚的所有作品,經過一番炒作使得塞上成為了現代藝術之父,身價倍增。這一波操作,其實就是在填充藝術家的信息量。
結論:拋開那些永遠無法達成共識的審美方面的討論,信息量這個標準是藝術價值的關鍵的指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