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896年至1903年,隨著中東鐵路建設,哈爾濱隨之成為當時東北亞最負盛名的國際商埠。這座神奇的城市,也正是從這時開始至今一直散發著她獨特的魅力。正是這種驚艷的韻味,牢牢地吸引著大批油畫家描繪和書寫著她的身姿和故事。
當你來到哈爾濱這座充滿異域風情城市,總有一種漫步在圣彼得堡的感覺。都說這座城市是火車拉來的,上世紀初中東鐵路的出現,不僅拉來了大量的僑民,拉來了異國的文化,各種教堂也被拉來了。畫家陳曉生,最新創作的油畫《哈爾濱記憶》就描繪了這座城市最有代表性的四座教堂。這是一組由四幅油畫組成的主題作品,四幅畫由一群飛過的白鴿,把畫面巧妙地聯系起來。作品主題鮮明、特征明顯、構思巧妙。
在哈爾濱本土畫家的作品中,幾乎九成以上的畫家都畫過家鄉的教堂,原因很簡單,它們太美了。這些教堂仿佛就是哈爾濱油畫的特殊符號,這組《哈爾濱記憶》油畫作品中呈現出來的,不僅僅是一棟棟建筑,它們好像是這座城市的天使和見證者。當人們看到這些畫作時,畫面里的教堂似乎在娓娓地對你講述著哈爾濱的過往和輝煌。如果你是一位外地人,來到哈爾濱不看看這些哈爾濱畫家描繪教堂的油畫,絕對是一大憾事,因為這里的教堂已經成為了畫家們、畫布上一道不可或缺的風景。
當夜幕降臨你走在街頭,在暮色之中那些白天看起來恢弘的教堂,突然變得神秘起來,令人仿佛置身在某個古老的童話故事里,這時你會覺得哈爾濱居然這么美。哈爾濱的教堂很多,現在依舊屹立于城市里最著名的有四座,它們有東正教堂、天主教堂以及猶太教堂等,教堂的建筑風格也各不相同,正是這些風格迥異、各領風騷的建筑,深深地吸引著哈爾濱的畫家。
藝術家林建群和哈爾濱土生土長湯巖、李殿來、宋強、孫凱峰、薛曉濤、陳帆、曲晨等一批畫家對這座城市似乎格外青睞,在他們的筆下記錄著哈爾濱曾經的輝煌與過往,也書寫著這座城市日新月異的容顏變遷。這里有形形色色異域風情的文化和建筑,中央大街的風姿綽約和光滑泛亮的面包石、老道外巴洛克建筑上精美的雕花和那煙火氣息、松花江畔的滾滾波濤和冬日的銀裝、哈爾濱姑娘們婀娜的身形和朗朗的笑聲,就連那黃燦燦香噴噴的各種面包,都是一幅飄香的靜物畫,這一切對這些畫家們而言都是無窮無盡的創作題材。
從上個世紀初至今,哈爾濱曾經出現過很多經典的作品,如林建群先生的“老街金秋”、湯巖的“老道外”、李殿來的“松花江畔”,這些作品不僅有藝術價值,還有著珍貴的史料價值。哈爾濱無論怎樣變化,她的美麗總是那么無與倫比,她就像一本無法讀完的書緊緊地吸引著畫家們的視線,這座城市對油畫家們來說簡直就是油畫的天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