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育就是有關“美”的教育,讓孩子懂得美的本質和規律。“狹義的美育”有多指“藝術教育”。如今被我們越來越多地提到的是“廣義的美育”,是指將美學原則融入各個學科后的一種教育。蔡元培建立了中國的美育體系。提出:“美育者,應用美學理論于教育,以陶養感情為目者也。”的觀點。
“美”的范圍很廣,包括文學、繪畫、音樂、舞蹈、戲劇等任何一門學科,都有“美”的元素。美育被很多家長認為是培養孩子成材或者陶冶情操的重要手段。
美育對于兒童早期的健康成長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每個孩子天生具有創造藝術形象和符號的能力,他們是天生的藝術家。愛“美”是孩子與生俱來的,從出生開始,就開始對于“美”的探索,漸漸地嘗試去表達“美”。
以繪畫為例,孩子在繪畫中視覺形象的表現,向我們展示出他們的內心世界以及對現實的關注。繪畫不僅能夠幫助兒童發展創造力和想象力,促進他們發展出自己的審美觀點,還有助于他們思維的形成和發展,提升他們運用多視角進行思考的能力。繪畫更是兒童認知發展道路上的必要階梯,當孩子拿起筆開始去描繪美,一段美妙的旅程便開啟了。
一、繪畫對于孩子是什么?
更多時候是一種體驗、一場冒險,或更進一步說是他們表達自己感受和情緒的方法。等他們一點點長大,繪畫可以幫助他們梳理和理解周遭的世界,清楚自己的感受。他們可以嘗試形成自己的符號和想法,并通過視覺化手段表現出來。
為什么要畫畫?這是一個問題,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答案,但是啟蒙期的畫畫應該更加豐富,不只是畫畫那么簡單的事情。孩子在探索自身和對身邊世界的認知,固話的形象會阻隔他們的認知和體驗。
二、如何讀懂孩子的畫?
孩子想什么,就會畫什么。繪畫是一種心理的語言,也是潛意識的語言。我們若想要了解孩子心理在想什么,需要家長讀懂孩子的圖形、符號或者是色彩語言。
孩子會把情緒轉化成為性和色彩的符號,而這個翻譯器就是象征思維。
象征思維是可以將概念或者情感以及情緒上的抽象元素轉換成具象的符號。了解這個基本的語言符號后想知道孩子想什么,就是給孩子一個安全舒適的環境,讓他感受到愛,才會去充分表達。
三、如何去正確培養孩子?
日常生活中,我們通過哪些方式去提升孩子的繪畫能力?
(一)美術館
美術館,作為一個特定的文化標志,是公眾文化的聚集地,讓更多孩子參與藝術活動與展覽中,無疑是真正地建立起藝術和社會的良性的關系。
走進美術館,讓孩子感受藝術作品的表達方式,獲得審美和鑒賞能力的入門,聆聽藝術作品背后的故事。從藝術作品本身出發,分析藝術品的構成元素,最終能將藝術審美的思維方式融入生活。
讓孩子打開藝術的大門,在真實的空間里學習。孩子在美術館教育重任更應由父母主動承擔起來,家長在這個過程中要不斷提升藝術素養,多與孩子一起享受和創作,鼓勵兒童的發散性思維和藝術表達。
帶孩子觀看展覽,不要讓他們在藝術大師的畫作前望洋興嘆,而是給孩子親近大師的機會,讓好的藝術品帶給他們更多的想象空間,從而能夠自由、自信地進行自己的創造。孩子欣賞一幅作品,會經歷四個階段:審美注意階段、形式分析階段、情感體驗階段、評價與創作階段。
我們要根據孩子的認知過程,進行相應的引導和支持。(二)大自然
通過走進大自然,通過觀察自然景觀或者人文景觀。讓孩子感受更多的色彩。汲取養分,打開吸收美的感官。一朵花從開花到枯萎;一條河流從湍急到舒緩;日月星辰不斷交替,自然一直都在不斷運動,我們置身于自然中,全身新地感受和聆聽,反思與自然之間的聯系。學會與自然、與他人、與自己相處。
經神經學家研究發現,事物的顏色、形狀、動作等特征對孩子早期的發展有著重要的教育意義。
調查表明,孩子每日平均花在電子上的時間越長,他們的專注力和思考力就會等比例下降。孩子在大自然中奔跑或者畫畫可以讓大腦得到充分的鍛煉,有助于凈化兒童心靈,更能提升兒童的觀察力,激發創造力。
在外部環境會給孩子各個感官帶來多樣化的新鮮刺激,極大的引起孩子的興趣和歡愉情緒,促進孩子聽、視、嗅、觸等感官的發育以及知覺的發展。
(三)家庭小畫室
在家中給孩子提供一個繪畫的空間,準備好繪畫的工具以及大幅的紙張,營造一個舒適放松的繪畫環境,耐心傾聽孩子對于自己作品的講解,并且把孩子的作品進行裝裱和展示,這是給孩子最好的繪畫啟蒙。
(四)閱讀繪本
還有一個方式就是與孩子一起閱讀繪本,繪本是一種豐富有趣的文字圖畫載體。繪本通常有風趣易懂得語言,多彩多樣的藝術表現形式,符合孩子的心理發展特征。繪本中的插圖,都是插畫師精心為孩子繪制的,能夠讓孩子不受文字的約束,在廣闊的思維空間里盡情去想象。經常讓孩子閱讀優秀的繪本,能夠提升孩子的綜合素養。通過直觀的視覺感受來體會繪畫中的色彩、造型、圖案,與故事情節結合賦予繪畫元素情感,給孩子的心靈帶來養料。
畢加索曾說道:當我是一個孩子的時候,我可以像拉斐爾那樣作畫,后來我花費了很多年來學習如何向一個孩子那樣畫畫。我畢生所追求的,就是把我的作品畫成兒童畫般的純真。
孩子的美感是與生俱來的,一條線,一塊色彩都是可以表達出兒童豐富的內心世界,一切事物與符號都在畫面中井然有序的陳列著。看似“稚拙”的畫面卻又是多少藝術大師終其一生所追求的“美”呢?
兒童的美育,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我們把孩子看做是花朵,每一朵都在綻放他們不需要別人教他們怎么綻放。他們真正需要的是空氣、光、水、溫暖和愛、而教師扮演的角色是園丁,他們應該去給每朵花澆灌,給與愛和自信。花兒們就會在準備好的時候以最嬌艷,最美麗的姿態去綻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