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國是一個由五十六個民族組成的多民族國家,在歷史的積淀中,各民族形成了豐富的舞蹈文化。本文采用文獻法梳理了中國民族民間舞蹈文化,再運用比較分析的方法總結出我國民族民間舞形成的淵源、特征及表演風格的不同,發現民族舞蹈與各民族生活的地域、生產生活習慣、歷史文化和宗教文化息息相關。在此基礎上,借助田野調查法記錄了我國部分民族民間舞的特點,重點以維吾爾族舞蹈為個案分析,歸納出維吾爾族舞蹈的特點及表演技巧,并選取維吾爾族舞蹈中的幾個典型舞蹈為例進行說明。
[關鍵詞]民族舞;維吾爾族舞蹈;舞蹈表演
我國是一個擁有五十六個民族的多民族國家,各民族經過千年的歷史沉淀,形成了較為深厚的文化積淀。作為一個文明古國,中國歷朝歷代都展現了兼容并包、百花齊放的文化風格。舞蹈作為文化藝術的一種表現形式,在創作的過程中受到所處歷史時代背景、政治背景、經濟發展水平、文化理念、風俗習慣、宗教信仰的影響。舞蹈源于生活,并通過肢體語言來表現人們的心理狀態、藝術魅力和審美價值觀,舞蹈來源于民間,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個民族的文化。因此在五十六個民族大家庭的我國,民族民間舞蹈蓬勃發展。
一、緒論
(一)課題的研究目的及意義
1.課題研究的目的
隨著非物質文化遺產備受關注,中國作為一個具有豐富文化底蘊的國家,越來越重視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舞蹈作為文化的一種表現形式,在給人們帶來娛樂的同時,也向人們展現了各民族不同的風俗文化。為了傳承中國民族民間舞蹈文化,同時讓人們更深入地認識民族民間舞,筆者在梳理我國民族民間舞的基礎上,選取了維吾爾族舞蹈為個案分析。維吾爾族舞蹈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蘊和民族習俗為創作之源,無論是在民間還是在舞臺藝術中都表現出其獨有的風格。對維吾爾族舞蹈特點進行深入分析,不僅有利于舞蹈者更好地理解民族舞的創作背景和深刻內涵,也有助于其在表演時情感表達更精準、到位。
2.課題研究的意義
筆者通過對民族舞蹈文化特點的總結分析,對我國民族民間舞蹈文化進行了系統的梳理。并選取維吾爾族地區的舞蹈為個案研究,重點分析了維吾爾族舞蹈的特點,有助于認識中國民族民間優秀的文化,尤其是具有民族特色的舞蹈文化,對弘揚和發展我國民族民間舞蹈文化,尤其是維吾爾族舞蹈具有深遠的意義和積極的作用。
(二)國內外研究現狀
筆者通過在學校圖書館翻閱民族民間舞的相關資料,并借助發達的互聯網絡、媒體等信息資源加深了對民族民間舞和維吾爾族舞蹈的認識。筆者在中國知網上以“民族民間舞”和“維族舞”為關鍵字,分別檢索到17 344條和17條記錄,從2006年開始,每年在知網上被收錄的此方面的文章有上千條。由此可見,學者們對民族民間舞的研究越來越重視。無論是國內還是國外,對民族民間舞的研究的數量都呈上升的趨勢。筆者通過對文獻的梳理,總結出以下幾篇具有代表性的文章。2009年高潔在期刊《中國校外教育》上發表了《中國民族民間舞蹈與現代舞元素的融合》一文,他在文章中提出,由于受到人們生活的地域、文化和生活習慣等多方面的影響,才出現了民族民間舞蹈的多樣性;2013年李巖等學者重點探討民間舞的發展方向,尤其探討在技巧性及情節化的發展方向;2013年葛月華在期刊《北京舞蹈學院校報》上發表了《中國民族民間舞發展的再思考》,進一步深入探討了民族民間舞蹈發展的根源,以及其所具有的民族性、群眾性的特點。英國的阿雷恩·鮑爾德溫(Elaine Baldwin)在《文化研究導論》中研究了民族舞情感的表達,以及與現代舞的淵源,對舞蹈深刻的情感體驗進行深入的研究。
(三)研究內容
本篇論文主要分為五大部分,第一部分為緒論,主要介紹了研究的目的及意義、國內外研究的現狀、研究內容和研究方法;第二部分為中國民族舞的簡介,對中國五十六個民族形成的約1.8萬種民族民間舞的起源、特點和表演技巧進行總結;第三部分為維吾爾族舞蹈的簡介,以具有鮮明特點的維吾爾族舞蹈為研究對象,對其起源、特點和表演技巧做深入的分析;第四部分為維吾爾族舞蹈作品的分析,選取了幾個大家耳熟能詳的維吾爾族舞蹈的作品,采用田野調查法,分別對其加以研究,進而讓人們更深入地理解維吾爾族舞蹈的特點;第五部分為結語,概括總結中國民族舞的特點,重點總結維吾爾族舞蹈的特點,并提出傳承民族舞蹈文化的重要意義。
(四)研究方法
1.文獻研究法
通過查閱文獻獲得民族民間舞和維吾爾族舞蹈的全面的、正確的資料。
2.田野調查法
通過走訪深入了解民族民間舞和維吾爾族舞蹈的淵源、特點和表演技巧。
3.比較分析法
通過對民族民間舞獲取的相關資料進行梳理,對各民族民間舞的不同特點做比較分析,從而總結出民族民間舞不同特點的根源。
4.個案研究法
在梳理維吾爾族舞蹈特點的基礎上,選取幾個具有代表性的維吾爾族舞蹈作品進行深入的個案分析。
5.詢問訪談法
在資料的翻閱中遇到瓶頸時,向老師、舞蹈表演家和民族地區的長者進行咨詢、訪談,以便從他們那里了解到書本、網絡上獲取不到的資源。
二、中國民族舞簡介
我國多民族的文化特征,在歷史的沉淀下形成了豐富的民族民間舞蹈藝術。據不完全統計,我國目前約有1.8萬種民族舞,其數量之多、差異之大、傳承之廣,為后人研究民族民間舞提供了豐富的數據資料。本文將從民族民間舞起源、特點和表演技巧對我國有資料記載的民族民間舞的整體做一個梳理。
(一)中國民族民間舞起源
民族民間舞是一種舞蹈藝術表現形式,舞蹈作為來源于生活的文化,其形成和發展要受地域、自然條件、歷史文化、生活習慣和宗教祭祀等多方面的影響。筆者通過對我國民族民間舞相關資料的整理發現,他們的一個共同特征就是最早都起源于人們對生活實踐的一種情感的表達。尤其是不同的民族的自然條件、生活習俗和宗教信仰不同,使他們在用舞蹈表達自己內心情感時都很明顯地體現出了其生產生活的真實寫照。比如蒙古舞,其舞蹈中運用的挺胸、擺臂和活潑的配樂均來自其民族草原上的游牧生活;在東北的秧歌舞中,高蹺、擺扇、噴吶也與其生活在遼闊、肥沃的平原息息相關;維吾爾族舞蹈中,不管男女老少都喜歡戴花帽,在舞蹈動作上表現出的輕盈的步伐、眼神的傳遞都來源于新疆維吾爾族人民的生活原型。
(二)中國民族民間舞特點
中國作為一個多民族的國家,每個民族在長期的生產生活實踐中都形成了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文化、語言和風俗習慣。民族民間舞作為民族文化的一種表現形式,更體現了較強的地域性、獨特的民族性和娛樂的藝術性。就像羅雄巖先生在《中國民間舞蹈文化教程》一書中所描述的,東北節奏歡快的秧歌舞能夠以中小步快走為特色,是以東北地區廣闊平坦的平原為基礎的;而陜北的秧歌多是高抬腿跳躍式的,與陜北地區多高原溝壑眾、崎嶇不平的農耕類型相關;東北沿海朝鮮族舞蹈體現出內斂含蓄的特征,也與其當地濕潤的氣候有很大的關系;西北熱情奔放的維吾爾族舞蹈,也是源于西部內陸氣候干燥的農牧生活。
三、維吾爾族舞蹈簡介
(一)維吾爾族舞蹈的特點
民族舞蹈的形成受多方面的影響,維吾爾族舞蹈的動作、音樂選取、服飾等獨特風格的形成,既受地形、地貌的影響,又受其宗教信仰的影響。
1.維吾爾族舞蹈源于不同的民族生產生活環境
新疆作為一個地形復雜的區域,生活在其中的民族形成了不同風格的舞蹈,人們稱之為綠洲舞蹈、草原舞蹈和高原舞蹈。綠洲舞蹈素有“生命的舞蹈”之稱,在表現活力和生命力上有較強的感染力;草原舞蹈表現出了較強的生存意識,是基于人們在面對自然被迫遷徙動蕩不安的游牧生活的展現;高原舞蹈通過模仿鷹在天際翱翔,展現了人們堅忍不拔、無所畏懼的氣概。
2.維吾爾族舞蹈動作源于宗教
維吾爾族主要的宗教信仰有佛教和伊斯蘭教,宗教從古至今一直都在影響著舞蹈的動作,佛教舞蹈和古印度樂舞中的很多體態和動作,如多含胸、動作大開大合,在維吾爾族舞蹈中都有所體現;伊斯蘭教的禮儀動作,如鞠躬、朝拜時脫帽致敬,也都被融入了維吾爾族舞蹈中。
3.維吾爾族舞蹈服飾體現文化特色
維吾爾族舞蹈服飾多色彩鮮明、形式清晰、紋路多樣,在表演時無論男女都喜歡戴花帽,這些特征是有其文化背景的,其在設計上不僅體現維吾爾族的傳統文化,還借鑒了其他地方樂舞的精華,創造了民族獨特的風格。維吾爾族舞蹈受宗教信仰的影響,女性舞者只能靠腰以上的部位如眼神、頭部和肩部來表現,這就需要色彩艷麗的服飾來渲染。除了色彩,其服飾做工、面料都極為精致,皮靴上也會加入很多裝飾品,以此來營造完美的藝術表演。
(二)維吾爾族舞蹈的表演技巧
維吾爾族舞蹈中頭、肩、腰、臂、肘、膝、腳都有動作,傳神的眼神更具有代表性。還要加上動脖子彈指頭翻腕子等一系列的小裝飾,更形成了維吾爾族舞蹈的特點。維吾爾族舞蹈體態的基本特征為強調昂首挺胸、立腰拔背,其中舞蹈動作產生的立感給人一種高傲挺拔、外向的感覺。維吾爾族舞蹈節奏多用切分音附點節奏和弱拍上給予強勢的藝術處理,如舞蹈動作中的腕頭的挑、腳步的“三步一抬”中的后踢步,都是弱拍做的,以此突出舞蹈的風韻和民族特點。維族舞蹈中的移頸、手部的翻腕、細小的膝部顫膝,以及旋轉是其舞蹈的主要特點。例如,舞蹈《璇璇璇》中多以旋轉和移頸為主,眼神的上挑極其流動,使得舞蹈更加生動。
四、維吾爾族舞蹈作品分析
維吾爾民族經歷千年的洗禮,形成了本民族獨具特色的宗教文化、地域文化、民族文化和生產生活習慣。維吾爾族舞蹈的創作來源于民族的生產生活實踐,他們是一個善于用舞蹈來表達感情的民族,創造出了很多杰出的作品,如《龜茲樂》《高昌樂》《璇璇璇》《疏勒樂》《于田樂》,維吾爾族舞蹈向世人展示了其民族豐富的文化。為了更深入地了解維吾爾族舞蹈的特點,筆者選取了維吾爾族舞蹈中較有代表性的幾個作品進行分析。
(一)賽乃姆
賽乃姆是維吾爾族民間比較流行的,用以表達愉悅心情的一種表演藝術形式,以娛樂為目的。表演時,舞者會穿上具有本民族特色的、色彩鮮艷的傳統服飾,頭戴小花帽是維吾爾族舞者的顯著特征。女舞者多數頭披白色紡紗巾,佩戴具有民族風格的飾品項鏈、耳環和手鐲等。配樂以活潑歡快為基調,給人柔美熱情的體驗,藝術感極強。
(二)多朗舞
多朗舞最早流傳于塔里木河流域,是人們在惡劣的生活環境下,為了排解勞作之苦,慶祝豐收、節日慶典等重要節日,逐漸形成的一種舞蹈藝術表現形式,又被人們稱為“刀郎舞”。刀郎舞主要分為三部分:首先為音樂流暢舒緩的賽乃姆部分,通過膝部微顫的屈膝踩步、踏地為節表現游牧人的生活;其次為音樂節奏跳躍歡快的賽乃凱斯部分,通過肩對肩旋轉、退步和拉弓狀手勢,表現熱烈歡騰的集體舞場面;最后以競技性的賽勒瑪部分作結束,通過采用踏步旋轉表達人們熱烈狂歡的頂點。
五、結語
本文梳理了中國民族民間舞蹈文化的起源及不同地域、不同生活環境、不同宗教信仰和不同的歷史文化所形成的民族民間舞蹈的表現形式,并對其特點進行了全面的總結。并以能歌善舞的新疆維吾爾族為個案研究,該民族在豐富文化的影響下形成了民族特色極強的、獨具特色的舞蹈表演文化。通過深入探討了維吾爾族舞蹈的起源、特點和表演技巧,對維吾爾族舞蹈有了更深入的認識。為了更深入地理解維吾爾民族的舞蹈特點,筆者選取了賽乃姆和多朗舞這兩種風格的舞蹈作品,在表演、舞蹈動作及服飾等方面進行了比較分析,最后得出維吾爾族舞蹈的發展對中國舞蹈事業的發展有著舉輕重的意義,因此努力發展維族舞蹈是舞者的責任,要發展維吾爾族的舞蹈,同樣需要專業藝術工作者與群眾藝術生活的結合,舞蹈藝術發源于群眾藝術是亙古不變的法則。盡管世界文化大融合成為不可逆轉的現實,但是民族民間舞蹈文化必須在保留原有的民族風格與民族特色的基礎上,取其精華、去除糟粕,隨著中國的不斷強大,堅定不移地傳承下去,走向世界。
【參考文獻]
[1]羅雄巖,中國民間舞蹈文化教程[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1.
[2]劉白維,略談民族舞蹈[J].解放軍藝術學院學報,2005 (04):74-75.
[3]潘志濤,大地之舞:中國民族民間舞蹈作品賞析[M]. 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6.
[4]劉學杰,樂舞新疆[M].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2006.
[5]范紅艷,試論民族舞蹈的特性與發展趨勢[J].黃河之聲,2011(10):88-89.
[6]張帆,淺談維吾爾族舞蹈的風格與特點[J].文學教育(中),2010(03):97.
[7]阿斯亞買買提.維吾爾族服飾色彩的文化傳承[J].民族藝術研究,2010,23(02):113-118.
[8]陳琳琳,中國民族民間舞蹈[M].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2011.
[9]安元忠,淺談維吾爾族舞蹈的風格特征與美學意義[J].才智,2011(14):186.
[10]王建兵,利用地域文化元素創造獨特舞蹈風格[J].潮商,2012(02):95-96.
[11]王靜,我國民族舞蹈風格特征的分析研究[J].時代教育,2012(11):218.
[12]王桂霞,談藏族民間舞蹈風格[J],吉林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4(05):121-122.
[13]李巖,淺談民族民間舞演員的表演技藝[J].音樂生活,2007(12):61-62.
[14]周宏,論中國古典舞的審美文化內涵[J].北京舞蹈學院學報,2014(05):48-51.
[15]巫允明,中國原生態舞蹈文化教程[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14.
[16]陳雪飛,民間舞蹈[M],北京:學苑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