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寧省撫順市是雷鋒的第二故鄉,也是雷鋒精神的發祥地。撫順市雷鋒中學始建于1960年,1961年雷鋒擔任學校的校外輔導員。有著這樣的機緣和獨特資源,傳承雷鋒精神、爭做雷鋒傳人,做新時代學雷鋒的“排頭兵”,成為學校責無旁貸的使命。
2013年3月,學校創建全國第一家中學“少年雷鋒團”。學生們從升入中學那天起,就會成為“少年雷鋒團”的一員,接受雷鋒精神的熏陶。學校在現有的雷鋒文化基礎上,結合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培養“四有”新一代革命軍人的標準要求,提出了“少年雷鋒團”的培養目標:以雷鋒精神為主線培養學生有靈魂;以創新能力為抓手培養學生有本事;以國防教育為載體培養學生有血性;以核心價值為引領培養學生有品德。
“少年雷鋒團”的100多位校外輔導員如“當代雷鋒”郭明義、雷鋒生前戰友喬安山、為雷鋒佩戴紅領巾的學生鄒靜坤等,用他們的言傳身教、先進事跡來引導、感染團員們努力爭做新時代雷鋒傳人。
“少年雷鋒團”注重引導孩子們鍛煉良好的心理素質和表現能力,通過一些實踐活動提升自身素養,爭做雷鋒式好少年。越來越多的團員加入到關心他人、熱愛集體的隊伍中來,雷鋒中學向真、向善、向上的風氣愈加濃厚。
2013年,14歲的孫鴻博用稚嫩的肩膀幫父母撐起一個溫暖的家——照顧生病的哥哥,護理因骨折住院的姥爺,還主動為災區捐款、把自己的壓歲錢捐獻給身患白血病的大學生,用愛心詮釋著雷鋒精神。
2014年5月,學生許盛澤、祝德利、唐雁鳴在過馬路時看到一位老人跌倒在地、滿臉是血,沒有絲毫猶豫就沖上前去扶起老人,并在醫院陪護老人5個多小時。此事被評為2014年“溫暖撫順十件大事”之一。
…………
善行善舉出現在“少年雷鋒團”團員的身上,不是偶然,而是一種必然。
學校結合“少年雷鋒團”的實際,積極探索“軍味”建設,培養學生們的愛國情懷。每天利用課間操時間,在《咱當兵的人》的音樂伴奏下,全體團員站一分鐘軍姿,操前操后各一次,評選表現突出的“軍姿少年”,并通過開展“軍姿少年講軍知”,向全校師生介紹與軍隊有關的知識,用軍人的思想與作風引領帶動團員成長。
學校通過打造“少年雷鋒團”德育品牌推動學校特色發展、創新發展。2016年,“少年雷鋒團”被評為“撫順市第十屆百姓雷鋒團隊”。
“少年雷鋒團”歷屆團員以雷鋒之名凝聚在一起,以雷鋒精神浸潤其心靈,以雷鋒傳人為楷模,在青少年心中播下雷鋒精神的火種。

撫順市雷鋒中學現有教職工96人,其中女教職工76人,占全校教職工的79%。她們是學校的堅實力量,在平凡的工作崗位上踐行著雷鋒精神,像雷鋒那樣做人做事。老師們結合自己所教學科,承擔不同級別的教科研項目,通過課題研究深刻理解教材,有創造性地應用教材,形成了新的教學模式。班主任團隊的“七年級學生的心理研究與策略”課題,有效地解決了小升初學生的心理障礙;數學教研組的“綠色課堂一二三”教學模式,提高了教學效率,增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英語教研組的口語訓練專題教學結出碩果,在撫順市英語口語比賽中連續兩屆斬獲一等獎;語文教研組積極組織學生進行寫作創作,學生作品多次在“遼海杯”“華育杯”征文活動中獲獎……
雷鋒中學現有18個教學班,其中女性班主任14人。她們全身心地投入到班級管理當中,“愛”字當頭,學習上是恩師,生活上是“媽媽”、是朋友。
2013年6月的一天,醫生拿著檢驗報告單問七年級一班班主任趙穎:“血紅蛋白是正常值的一半,你是怎么堅持工作的?雙腳腫成這樣,肌瘤長得這么快,還不做手術,你到底怎么想的?”
面對醫生的疑問,趙穎緩緩地說:“孩子們需要我,等期末考試一結束我就做手術。”那次考試,趙穎所帶的班,80%的學生成績提升。她后來去醫院做了手術,身體也慢慢康復了。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后,學生常笑顏的母親奔赴抗疫前線。趙穎得知消息后,馬上與各科任課教師召開視頻會議,共同制訂了幫扶計劃。全校的女教師積極參與其中,對常笑顏進行學習指導和心理疏導。來自“媽媽們”的關切問候,緩解了孩子面臨的升學壓力和焦慮,最終她順利升入省重點高中。
趙穎奉獻三尺講臺20余載,榮獲“全國信息化英語高效課堂交流展示”一等獎,獲得“遼寧省百名創新型班主任”等榮譽。
76名女教師很普通,她們只是在工作崗位上,默默以雷鋒為師,與雷鋒為友,和雷鋒同行。她們中,有的獲得了國家級優秀課、國家級優秀指導教師,有的是國家級德育骨干、省級骨干教師……在她們的辛勤付出下,學校也榮獲了“全國國防教育特色學校”“遼寧省先進黨組織”等榮譽。
2021年3月2日,2020年度“全國三八紅旗集體”名單公布,撫順市雷鋒中學名列其中,成為遼寧省5個獲此殊榮的集體之一。
雷鋒中學全體師生在心靈上感知雷鋒,在行動上踐行雷鋒,千百個“小雷鋒”在這里健康成長,雷鋒精神的種子在這所美麗的校園生根發芽、開花結果。
(作者為撫順市雷鋒中學校長、遼寧省雷鋒研究會副會長)
編輯/張建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