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鋒做好事不留名,在我們閩南科技學院也傳揚著一名大學生做好事不留名的故事。
我們學院黨政辦公室每天都會收到一些信件。2019年10月25日,一封信夾雜在厚厚一疊廣告宣傳信件里,落款人名叫“郭擁新”。工作人員拆開后,讀到了一段溫情故事。
2019年10月20日16點48分,從福建廈門北站開出的高鐵列車在泉州站緩緩進站。郭擁新提著沉甸甸的行李箱,隨著人流緩緩向出口處挪動。突然,列車剎車的慣性,讓郭擁新一個沒留神,連人帶行李箱往前傾倒。
緊要時刻,一雙手伸過來,穩穩地扶住郭擁新,又敏捷地抓住了他的行李箱。郭擁新抬起頭——眼前是個短頭發、白皮膚、笑容陽光的女孩。
“謝謝你!”
“舉手之勞,不客氣!”
下了車,女孩沒再多說話,卻一路熱心地幫著腿腳不靈便的郭擁新提行李,將他送到公交車站,直至送上了公交車。公交車開動時,郭擁新才忽然想起,沒有問到女孩叫什么名字,只記得她說是閩南科技學院的一名在校大學生,也是一名退役軍人。
年近七旬的郭擁新也曾當過兵,退伍后在老家泉州工作直至退休。身為黨員的他,平時習慣于向他人伸出友善之手,卻極少接受別人的幫助。
那時,泉州火車站正在擴建改造,從前設在車站負一層的公交站,移到了火車站外的臨時停靠點——必須穿過一段漫長曲折的臨時通道才能到達。如果不是那個女孩的熱心相助,腿腳不好、行李沉重的郭擁新,很可能錯過直達家鄉小鎮的末班公交車。
想起那溫情的一幕,郭擁新心里充滿感激。當天夜里,他輾轉難眠,從床上爬了起來,連夜寫了一封“收信人不詳”的感謝信,第二天一早便寄往閩南科技學院。
郭擁新在信中寫到,如果不是這個女孩熱心相助,他一個人從站臺到較遠處的公交車集中停靠站,走走停停的話,至少需要50分鐘左右時間。臨別時,他也想過問女孩的姓名,又怕對方不太愿意說,加上天快黑了急于趕路,所以未問出口。到家后,家人得知此事,責怪他不僅沒有好好感謝這位好心人,連姓名都沒有問,令他非常慚愧。所以才寫下這份感謝信,在表達謝意的同時,希望學校找到這位好心的女孩予以表揚,也讓他多了解些幫助過自己的女孩。
學校微信公眾號很快發布“尋人啟事”,發動全校師生尋找信中的“陽光女孩”。當天下午就有了結果——女孩名叫祁彬彬,2017級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的學生。2017年9月參軍入伍,成為一名海軍通信兵;2018年,被評為“優秀義務兵”,獲嘉獎1次。2019年9月她剛從部隊退伍復學。
“祁彬彬天生一副熱心腸,路見不平之事或者需要幫助的人,一定會出手相助。”提起祁彬彬幫助郭擁新的事,輔導員徐佳輝一點也不覺得意外。“退役軍人,樂于助人”,這些關鍵詞一出現,本專業不少同學不約而同地聯想到祁彬彬。徐佳輝一核實,果然是她。
事情不大,卻在全校傳為佳話。隨后,當地多家新聞媒體以及有影響力的微信公眾號先后報道了祁彬彬的事跡。一些師生認為,祁彬彬助人為樂看似是件小事,卻是新時代深入傳承雷鋒精神的鮮活例子,從中折射出雷鋒精神依然在每個人身邊散發著光和熱,值得學習與推廣。
退役后,祁彬彬一直保留著部隊傳承下來的優秀品質,積極投身公益活動:參加義務獻血、到敬老院當義工、當社會志愿者……2020年,她主動請纓投身家鄉抗疫一線,參與聯防聯控,參加卡點值守,宣傳普及疫情防控知識。同年10月,她還進行了人體器官捐獻登記。


祁彬彬與郭擁新的溫情故事仍在繼續,祁彬彬通過郭擁新在感謝信中留下的手機號聯系上了老人家,逢年過節兩名“老兵”就發信息互致問候,表達關心。
祁彬彬眼下面臨畢業,她說,無論將來在什么崗位上,都要繼續堅持在點滴小事中學習雷鋒精神,努力做一個新時代的好青年。
(作者為閩南科技學院教師)
編輯/陳剛(實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