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鄭丹丹吉林榆樹人,漢族,1982年3月出生,2007年8月參加工作,2010年入黨,現任通化市優撫醫院副院長。2007年11月結婚。
丈夫丁奇,吉林樺甸人,65367部隊副部隊長,榮立三等功4次。
我是65367部隊副部隊長丁奇的妻子。至今,我們已經攜手走過了14個春秋,我隨他輾轉三地。有時我自嘲是個“流浪人”,但心還是和他系在一起。
2016年6月,當丈夫調職的消息傳到家里的時候,我是最后一個知道的。他猶豫著征詢我的意見:“調職是好事,但調職后的單位離家挺遠,你看……”
我慎重考慮后,決定隨軍。當年底,我們“兵分兩路”,我和母親帶著孩子坐火車,丈夫和父親開車——從黑龍江齊齊哈爾前往吉林通化。一路上,我望著車窗外的平原逐漸變成丘陵,又漸次出現挺拔的群山……景象越發荒涼。不到兩周歲的孩子開始不停哭鬧,我不斷安慰她:“咱們要去的地方空氣好、天氣好,還可以天天和爸爸一起玩。”孩子才漸漸安靜下來。
隨軍前,我與丈夫雖分居兩地,但日子也算平淡、幸福。家人、朋友時常過來幫忙,我們還剛剛分到了新房子。當時,我在街道辦事處負責計劃生育工作。我熱愛自己的事業,更喜歡單位融洽的工作氛圍。想到要在陌生的環境中重新開始,說句實在話,心里是一百個不愿意,更不知道該如何面對接下來的生活。
但為了讓孩子有個相對完整的童年,享受到應有的家庭氛圍和父愛,我最終選擇放棄安定的生活,毅然跟著愛人,搬家到他的駐地。
到通化后,沒有親戚朋友,左鄰右舍都不認識。剛剛到新單位任職的丈夫忙得不可開交,回家的時間少得可憐,每天打電話說得最多的就是:“我晚上還有一個會,你和女兒早點睡。”我還沒來得及搭腔,電話里已是“嘟嘟”忙音。
那段時間,我像得了“手機綜合征”似的,不時點亮手機屏幕看看有沒有錯過他的信息,可總是失望。在別人看來,再怎么忙,也不會連打一個電話的時間都沒有吧?可我能真正理解他、理解他們——軍人在“計秒”工作著。我不會去埋怨,只會一如既往地支持他。
成為軍嫂的這些年,為了不給他增加負擔,家里大大小小的“難關”,我總是自己咬牙挺過來。每次孕檢都是我自己一人去,記得懷孕4個多月時,一次孕檢抽了11管血,我挺著肚子、拎著個包、拿著11管血,一層一層、一個一個科室去送血。預產期前一周,我擔心隨時動產,便把需要的東西都放在了車上。將要生時,愛人提前一天趕了回來。他當時還不會開車,于是我挺著大肚子慢慢開,我的身體和方向盤之間基本上沒有距離了。但有他在身邊陪伴,我底氣很足,也深感幸福。
2019年4月,4歲的女兒生病半月有余,他在外地駐訓,著急上火卻又無能為力。一天凌晨兩點,女兒突然高燒40℃,半睡半醒開始說胡話。慌忙中我穿著睡衣,背起孩子就往醫院跑,室外氣溫在攝氏零度以下,我居然一點都感覺不到冷。那時,我剛剛生完小兒子3個月,還好婆婆來幫我帶孩子。瞬間,我心里對丈夫或多或少還是有些抱怨的,覺得這種日子看不見曙光,不知道什么時候我們才能過上正常的生活。
凌晨3點,女兒輸液退燒后,我拖著疲憊的身體回到家。當我拿起手機,看著屏幕上顯示著十余個未接來電和數十條未讀短信,心里一緊,趕緊給他回電話。婆婆告訴了他孩子生病的事,電話那頭的他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一遍遍地詢問孩子的狀況,反復說著“我對不住你和孩子,我虧欠家里太多了!”聽著他自責、愧疚的話,我也難過得哭了。那一刻,我更加堅定自己的選擇,更加明白自己應該怎么做——為丈夫、為軍人守好“后方”。
婆婆身體不好,我經常抽空到農村老家看望她,天冷了買保暖內衣,天熱了買涼席……2017年春節,丈夫不能回家。除夕夜,我將自己“偷偷”給公婆買的新衣服拿到他們面前時,二老愣住了,說:“這個家多虧有你!”從他們的眼睛里,我看到了欣慰和滿足。
2019年8月,此前一直在優撫醫院工作的我被借調到通化市退役軍人事務局優撫科工作。由于需要接觸新的業務,我要花大量的時間學習相關的政策、法規和制度,每天還要忙著接送孩子、干家務活兒,幾乎沒有休息時間。白天,我在單位請教同事;晚上,我在家讓電腦當老師……他偶爾輪休回家,看到我這副“拼勁兒”有些于心不忍,也和我討論過,要不要當“全職媽媽”。但對于我來講,有一份工作可以使我的心更加安定,可以幫丈夫分擔壓力、增添信心。我覺得有這樣的精神狀態,我們這個小家才能更好地與部隊這個“大家”緊密相連。
2020年5月,我和同事相約,帶著5歲大的女兒到遼寧沈陽玩,同事問:“你老公怎么沒來?”后來,新同事們也習慣了我近似“單身媽媽”的身份,聚會都是我自己帶孩子去。我已經習慣了一切靠自己,但我知道,他在部隊一直關心、惦記著我們。
如今,女兒上學前班了,兒子也快上幼兒園了,一切慢慢地步入正軌。他還是一如既往地忙,但只要有時間,他就會回家多陪陪孩子,對我們的關心和愛護也始終如一。
2021年2月,我被提拔為副院長,感到肩上的責任更重了。每當我加班到深夜時,他的電話總是如約而至,讓我充滿力量。結婚14年,在風風雨雨和柴米油鹽中,我們更加確定,彼此就是那個在“對的時間”遇見的“對的人”。
(范紫姍對本文亦有貢獻)
編輯/牛鵬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