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力

今年前三季度,重慶兩江新區在開發開放方面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績單——
累計簽約中新合作項目37個,占全市的31%,簽約金額達107.5億美元,占全市的50%。
中國(重慶)自由貿易試驗區兩江片區新增市場主體3294家,同比增長9%,注冊資本359.8億元;累計市場主體30828家,注冊資本4894.9億元,全市占比分別達到50.87%和72.83%。
果園港國家物流樞紐區貨物總吞吐量1588.73萬噸,同比增長57.94%;集裝箱量32.91萬標箱,增長36.51%。
因改革而立,因開放而興。近年來,兩江新區不斷搶抓全球化和區域經濟一體化機遇,從開放通道、開放平臺、開放型經濟等方面構建對外開放新格局,持續強化領跑西部開發開放的擔當,逐步形成“越開放,越發展;越發展,越開放”的發展態勢。
建設提速:進一步深化互聯互通
2021年1月4日上午,伴隨著一聲長長的鳴笛,果園港“十四五”首班西部陸海新通道鐵海聯運班列出發。從青海、四川集結于此的貨物,將轉運到廣西、緬甸和印度。
和這趟班列同時發運的,還有魚嘴鐵路貨運站發出的集裝箱與JSQ混編班列。集裝箱運輸品均為汽車零部件,最終將到達臺灣。
這兩趟班列的發出,正是依托于果園港國家物流樞紐區內的果園港鐵路專用線和國家級鐵路樞紐魚嘴鐵路貨運站。
果園港國家物流樞紐區是兩江新區著力打造的開放平臺之一。
2019年9月,果園港正式獲批成為首批國家物流樞紐;同年11月,國務院批復同意重慶港口岸擴大開放果園港區,標志著果園港正式成為口岸開放區域,這是重慶加快多式聯運綜合物流樞紐建設和長江上游航運中心建設的重大利好。
口岸開放后,果園港的口岸服務能力、口岸運營能力都得到極大增強和完善。目前,果園港國家物流樞紐區已經疊加了包括果園港、果園保稅物流中心(B型)等一大批功能平臺,實現了“鐵水公空”四式聯運,“東西南北”四向聯通。當年那個散雜貨碼頭,如今已迅速發展成為“世界的中轉站”。
在重大利好的推動下,果園港近年來喜訊頻傳,建設進度也不負眾望。
今年前三季度,果園港成績亮眼——
通道集聚加速上量。“滬渝直達快線”開行890艘次,增長41.5%;中歐班列(渝新歐)到發240班,西部陸海新通道班列到發177班,分別增長75.2%、4.5倍。
口岸功能加速完善。口岸車輛快速檢查系統暨國內首套雙加速器集裝箱系統(H986)已通過海關總署驗收,重慶港海關正式入駐口岸服務大樓,寸灘港區外貿集裝箱轉移至果園港工作已全面啟動。
多式聯運體系加速健全。穩定開行“果園至貴州”、“果園至成都”班列;完成“小改大”項目,集裝箱水水中轉量8.6萬標箱;“渝黔”、“渝蓉”班列集裝箱鐵水聯運完成5.7萬標箱。
活力提振:開放要素加速匯聚
11月23日,2021中新(重慶)戰略性互聯互通示范項目金融峰會在兩江新區和新加坡會場同步拉開帷幕。
本次峰會共促成85個項目簽約、合同金額達1011億元(含授信650億元),涵蓋中新金融合作、“十四五”政銀戰略合作等領域。
自2018年起,中新金融峰會已連續成功舉辦3屆。兩江新區充分利用這一平臺,促成了多個項目簽約,不斷推動與東盟國家之間的金融互聯互通,加速國際金融要素聚集。
參與國際分工,融入全球市場,兩江新區積極探索內陸改革開放新路徑,不斷將全球各類開放要素整合到這片熱土上。
在中國(重慶)自由貿易試驗區成立的4年多時間里,重慶自貿試驗區兩江片區全力推進“政策+通道+平臺+項目”,以占兩江新區7%的面積承載了27%的市場主體、35%的企業注冊資本、79%的進出口額和80%的實際利用外資,實現了“小區域、大開放,小空間、大作為”。
作為中新(重慶)戰略性互聯互通示范項目的核心承載區,兩江新區的表現同樣亮眼:砂之船房地產信托基金、跨境飛機保稅融資租賃等首創性業務相繼落地兩江,新加坡國立大學重慶研究院、中新“1+1”多式聯運項目等示范性項目也落戶兩江。
除了強力推進自貿試驗區和中新項目核心區建設外,兩江新區還在全力打造兩路寸灘保稅港區、江北嘴國際金融中心等多維度開放平臺,進一步推動全球各類開放要素匯聚兩江。
不僅如此,近年來,兩江新區還打造了中德、中瑞、中意等多個國際合作產業園,搭建了金融、會展、物流、信息等開放型功能平臺。
發展提質:著力發展開放型經濟
今年11月,第四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拉開帷幕,兩江新區連續4年組織企業參會,就是希望進一步通過這個國家級平臺,加強與國際市場對接,加速融入“雙循環”新發展格局。
通過持續做好外資引進、外貿拓展、外經發展工作,兩江新區開放型經濟發展成效顯著。
今年前三季度,兩江新區外貿進出口總額達2119億元,同比增長37.5%,占全市比重超過37%,同比提升4個百分點;利用外資達到22億美元,規模穩居全市第一;跨境電商交易額約50億元,同比增長約65%,占全市比重約71%。
通道帶物流、物流帶經貿、經貿帶產業。隨著對外開放的不斷擴大,兩江新區的產業也走上了高質量發展之路。
近年來,兩江新區堅持做大做強汽車、電子信息、裝備制造、生物醫藥四大支柱產業,金融、現代物流、服務貿易、商貿文旅、會展五大現代服務業,大數據、云計算等一批戰略性新興產業,高端高質高新產業的集聚速度不斷加快。
其中,圍繞大數據、人工智能、集成電路、智能機器人、智能制造裝備等領域,兩江新區狠抓龍頭企業引進,補鏈、強鏈、壯鏈,加快構建“芯屏器核網”、“云聯數算用”全產業鏈;依托緯創、京東方等企業,打造了年產量6000萬臺的筆記本電腦制造基地、500億元級光電顯示產業集群,以及500億元級電子材料產業集群。
同時,兩江新區還在持續打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的營商環境,全力提升國際化、綠色化、智能化、人文化的城市功能,持續優化開放環境,讓各類市場主體能夠安心投資、順心興業、舒心生活。
2020年,黨中央作出建設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的重大戰略部署,為同為國家級新區的兩江新區和四川天府新區賦予了新的重大使命,也為兩個新區的發展帶來了歷史性機遇。
“集結號”已經吹響。站在二次創業的重要關口,兩江新區正瞄準打造內陸開放門戶的目標,努力在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中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心聲
在兩江新區打造內陸開放門戶的過程中,我既是一名建設者,也是一名見證者。2012年,由于開放建設的需要,我來到兩江新區水土高新技術產業園建設投資有限公司工作,主要負責房建項目。剛來水土時,這里只有一條主干道和幾條支路,四周一片荒涼。我在水土工作了6年,主要推動云計算、康寧顯示科技(重慶)有限公司等項目落地后的建設,負責飛馬小學、西南大學附屬中學兩江校區、飛馬安置房等項目的建設工作。這期間,我看著一幢幢高樓在水土拔地而起,交通也變得四通八達,當初那個荒涼之地逐漸發展成為高新產業的聚集區,全力支撐兩江新區建設智慧之城、內陸開放門戶。
2018年,因工作需要,我來到果園港片區負責中新(重慶)多式聯運示范基地的建設,直接參與到打造長江上游多式聯運綜合交通樞紐和物流貿易集散中心各項工作中。我個人工作崗位的變動,也從側面反映出兩江新區開放水平的提高。示范基地建設任務重,我全程參與了建設方案的擬定、項目規劃的制訂等工作。3年來,我幾乎每天都要往項目工地上跑,查看工程進度、解決建設過程中的各種難題。從項目工地現場和每周的航拍圖中,我可以直觀地感受到示范基地正在發生的變化,作為一名建設者,我感到非常驕傲。接下來,我和同事們將繼續努力,助推兩江新區內陸開放門戶建設。
——中新(重慶)多式聯運物流發展有限公司工程部負責人 劉永剛
我在外貿進出口及國際物流服務行業工作了20多年,為近年來重慶內陸開放高地建設取得的成就感到驚嘆。
曾經,中國只有北京、上海、廣州和沿海地區的對外物流比較方便,重慶地處西南腹地,很多進口貨物都得先運抵上海才能轉運到重慶,出口貨物也得經長江順流而下到上海,才能轉運至世界各地,時間、經濟成本都比較高。
如今,隨著開放通道的不斷完善,重慶全面融入共建“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發展,在兩江新區果園港上岸的貨物不用中轉,便可直接通過中歐班列(渝新歐)直達歐洲;向南,西部陸海新通道連接印度洋,可達東盟、南亞。在這些通道的作用下,重慶的外貿進出口得到進一步發展,我們外貿人與世界做生意更加便利了。
美聯物流是重慶一家老牌外貿企業,主要進口貨物為奢侈品,出口貨物為小家電等日用品。如今,我們在歐洲、東南亞及東盟的貿易伙伴越來越多,貿易量也越來越大,這兩年更是以翻倍的速度增長。截至今年11月底,美聯物流奢侈品進口額近3億美元,同比增長200%,小家電等日用品出口額同比增長超過50%。作為一名老外貿人,這些來之不易的成績讓我充滿動力。我深知,公司的發展業績一年比一年好,與重慶不斷擴大的對外開放密不可分,接下來,我和同事們會繼續努力,把公司的發展推向一個新的高度。
——美聯國際倉儲運輸(集團)有限公司總經理 何道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