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亞飛 左黎韻

初冬時節,龍河水清澈見底,陽光刺破云層,灑在河面上,泛起金色波光。
豐都縣龍河鎮洞樁坪村依山而建,龍河從山腳蜿蜒而過,如一條絲帶將洞樁坪村環繞。
冬日暖陽下,洞樁坪村村民向俊峰揮著小皮鞭,趕著騾子,將一袋袋肥料運往沿河的李子樹林。
向俊峰曾經是網箱養殖戶,如今有了新身份——洞樁坪村果樹專業合作社股東。向俊峰身份的轉變,與龍河(豐都段)全國示范河湖的創建密不可分。
近年來,豐都縣圍繞建設“河暢、水清、岸綠、景美、人和”示范河湖這一目標,在保護水資源、治理水污染、修復水生態的同時,不斷調優產業結構,實現綠水青山到金山銀山的價值轉化。
2020年11月22日,龍河(豐都段)全國示范河湖建設順利通過驗收,龍河成為重慶市唯一成功創建全國示范河湖的河流。
“一河三長”? 上下協同
11月25日下午,初冬的重慶寒意未至,明媚的陽光照在身上,讓人感覺溫暖如春。
豐都縣三合街道羅山村村級河長秦闖扛著他那根3米長的網兜,順著河邊的小路下到龍河岸邊。
網兜和漁民用來撈魚的漁網相似,但秦闖卻不是來撈魚的,這個網兜是他用來清理河面垃圾的工具。
作為村級河長的秦闖,每天都要開展巡河工作,打撈河面垃圾、制止捕撈行為都是他的工作內容。
“自從去年龍河成為重慶市唯一成功創建全國示范河湖的河流后,大家的生態觀念越來越強,河里的垃圾越來越少,環境越來越好,來這里‘打卡’游玩的人也越來越多。”秦闖說。
“多”與“少”的變化,沿河群眾都看在眼里。
龍河沿岸,像秦闖一樣的村、鎮兩級河長足有40多名。往上,還有縣級河長、市級河長齊抓共治,形成了“市級河長主督、縣級河長主治、鎮村河長主巡”的分級責任體系。
在此體系下,豐都縣創新推行“一河三長”河道綜合管護機制——在黨委、政府領導擔任河長的基礎上,由人大、政協領導擔任河流督導長,充分發揮人大法律監督、政協民主監督的職能,促使各級河長履職盡責;由公安系統領導擔任河流警長,強化對涉水違法行為、案件的查處打擊,暢通行政執法與刑事司法銜接渠道,有效維護河流管護正常秩序,形成執行、監督、執法三位一體的河道綜合立體治理格局。
“一河三長”之下,是103名網格員。豐都縣以網格化管理為關鍵,打通河道管護環節“最后一公里”,出臺《龍河三級網格員管理辦法(試行)》,由網格員對責任河段每月開展不少于22次的常態化巡河護河、問題排查工作,推動實現“河道無垃圾、河岸無違章、河中無障礙、污水無三排、生態無破壞”的管護目標,織密織牢河道管護網。
與此同時,龍河的生態修復工作也在同步推進。
以往,龍河流域人口多、場鎮多、工礦企業多、車流物流多、畜禽養殖量大。為扮靚母親河,豐都縣徹底取締了龍河石板水水庫內22戶1.4萬平方米的網箱養魚,并全面關閉禁養區和限養區內的畜禽養殖場,對28家涉河工礦企業進行整體關閉搬遷、集中入園,從根本上改善了龍河水環境。
如今,龍河已經重新變成了秦闖童年記憶中的模樣。河中洗澡的小孩、河邊唱歌的姑娘、河岸散步的老人越來越多。
給龍河裝上智慧“大腦”
11月25日,豐都縣雙路鎮安寧場村,龍河靜靜流淌著。
忽然,一陣“嗡嗡”的響聲,劃破了龍河的靜謐。
只見一架小型無人機,突然騰空而起,在龍河上空來回盤旋。
無人機跨過綠色樹林、穿過蜿蜒河道、掠過污水管網,這位特殊的“巡河員”,此時正在高空全方位洞察著龍河的健康狀況。
手持視頻監控儀的地面巡查人員從無人機傳回的畫面中看到:當無人機飛越樹林時,綠色的樹、黃色的泥土都清晰可見;當飛到大橋橋底時,清澈的龍河水也出現在屏幕上。
在圍繞安寧場村龍河流域飛行了近10公里后,隨著“嗡嗡”聲的回響,剛才還在高空翱翔的無人機,又自動回到了最初起航的位置,往返全程自動化。
與此同時,在豐都龍河濕地自然保護區九溪溝管護中心內的大屏幕上,7個實時監測點正在監測相關情況,這便是豐都“智慧河長”平臺。
自龍河(豐都段)全國示范河湖創建工作開展以來,豐都縣全力打造“智慧河長”平臺,利用無人機、無人船和衛星遙感對龍河(豐都段)全域開展常態化巡河,在河岸沿線安裝高清攝像頭,為各級河長裝上“千里眼”;建成自動水質、水位、負氧離子站,為各級河長裝上“順風耳”。同時,豐都縣還整合各類數據進行大數據比對分析,實現了智能巡河、智能治水。
“智慧河長”平臺分為河長體系、河檔河策、大數據中心、巡河管理、工作臺、智慧應用六大板塊,監測點實時水質水量,河長巡河時間、次數、發現的問題、問題處置情況等內容在系統上都一目了然。
“自從‘智慧巡河’形成長效機制后,我們每年都會利用無人機對龍河巡查兩次以上。同時,我們還與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合作,采取衛星遙感巡河技術,給龍河做全面體檢,讓她永遠年輕、美麗、健康。”豐都縣河長辦相關負責人說。
“生態+”助力村民增收致富
11月20日,豐都縣三建鄉綠春壩村保家樓古村落。
一大早,村民廖小城就開始燒火、切菜……當天是周末,有十幾桌客人要來他家的“小城故事”農家樂吃飯,廖小城一家人從一大早就開始忙活。
綠春壩村黨支部書記廖志偉說:“保家樓就在龍河邊,過去是個沒住幾戶人家的破舊院落。”
隨著龍河著手創建全國示范河湖,三建鄉依托保家樓傳統民居保存較好的特點,把依山傍水的保家樓打造成傳統古村落,并通過發展鄉村旅游來帶動村民增收致富。
保家樓荒涼的河灘種上了綠植,年久失修的院落被改造成了傳統民居,過去泥濘不堪的鄉間小道鋪上了古色古香的青石板……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三建鄉相關負責人說,以前的龍河,河灘荒蕪,雜草叢生,加上交通不便,一家人守著幾畝荒地,耕種幾十年怎能不窮。近年來,龍河的生態修復給三建鄉村民帶來了脫貧致富的契機。
在豐都縣委、縣政府的支持下,三建鄉完善配套設施,引進企業在綠春壩村打造了500多畝集花卉景觀、特色文化、鄉村民宿于一體的農旅融合花卉產業園,一下子就讓三建鄉的鄉村旅游火了起來。
三建鄉的情況,在龍河(豐都段)沿岸許多鄉鎮都在發生。以生態為底色,發展為主調,以河道生態景觀建設帶動沿線鄉村經濟發展,在龍河生態建設的基礎上,豐都縣形成了城鄉統籌發展、人水和諧共生的新格局。
心聲
2020年11月20日—22日,水利部委托河湖保護中心組織驗收組對龍河(豐都段)全國示范河湖創建工作進行驗收,經查閱資料、現場評議,同意龍河(豐都段)全國示范河湖創建工作通過水利部驗收,評議得分98.1分。
近年來,龍河(豐都段)全國示范河湖創建專項工作組在豐都縣委、縣政府的領導下,統籌推進建、治、管、改,打好龍河碧水保衛戰,龍河流域生態環境容量顯著提升。龍河碧水保衛戰打響后,龍河(豐都段)建成截污干管190余公里、污水管網140余公里,形成污水收集、處理、達標排放閉環管理,工作組還下大力氣清理整治濕地保護區以及河道管理范圍內的規模化畜禽養殖場和工礦企業,全面關閉禁養區和限養區內的69家畜禽養殖場,整體關閉搬遷涉河工礦企業28家,全面截污控源,筑牢污染治理防線。
同時,對龍河實施系統治理,打造山水林田湖草沙共同體,對流域內露天廢棄礦山、自然災毀地、廢棄渣場及土石場實施生態復綠,完成紅線范圍內1.95萬平方米拆遷建筑物區域的林草補植補造;開展5個鄉鎮的石漠化情況排查整治工作,明確治理點位,完成封山育林48公頃,累計植樹520畝9.6萬株、植被恢復595畝、新造林1300畝,有效防止水土流失,構建山林綠化帶。接下來,我們要統籌開展好鄉村振興、污染防治、環境保護、精神文明建設等各項工作,力爭用3年時間完成“十四五”期間龍河河長制工作各項目標任務。
——全國優秀河長、豐都縣三合街道鎮級河長 陳明武
與綠春壩村結緣是在2019年。我丈夫長期在外地經營民宿,后來想回重慶開一家民宿,在和他一起考察民宿選址時,有朋友給我發來一張綠春壩村保家樓的照片。照片中的保家樓依山傍水,村落房屋古色古香,龍河流域生態優美,我一下就愛上了照片中的這個地方。
作為豐都本地人,我一直想在自己的家鄉發展民宿產業,后來和三建鄉黨委、政府溝通后,他們也希望我們能來發展民宿,帶動當地民宿產業發展。
2020年,我們的“花澗小廚”民宿開始動工。那段時間,保家樓片區的修復工作也在同步進行。龍河河灘種上了綠植,年久失修的院落被改造成了傳統民居,鄉間小道鋪上了古色古香的青石板,停車場、星級廁所等配套設施也相繼建成……
2020年“五一”假期,升級改造后的保家樓片區對外迎客,“花澗小廚”民宿也開始試營業。讓我萬萬沒想到的是,五月份的營業額高達十幾萬元,這更讓我堅定了將民宿做大做強的信心。
今年,為了接待更多游客,我們又租下了沿龍河邊的21間農房來拓寬服務范圍。不僅如此,我們還建起了“無邊泳池”,打造了更多游樂設施,讓游客來到這里,不僅能體驗到山野樂趣,欣賞到龍河美景,還能有更多“耍事”。
——豐都縣三建鄉綠春壩村“花澗小廚”民宿負責人 彭紅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