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幼飛

重慶市農業科學院果樹研究所副所長謝永紅最近很忙。
“我正在和四川對接‘早熟九葉青花椒’種植事宜。”在謝永紅眼中,重慶有著優質的花椒品種,而四川擁有多個調味品加工基地,對原材料特別是花椒的需求量較大,雙方的合作可以突出各自的優勢。
在強強聯合的背后,是“共建成渝現代高效特色農業帶”的使命使然。
“共建成渝現代高效特色農業帶”是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戰略賦予川渝兩地的重要使命,亦為兩地破除行政藩籬、深化“三農”領域合作帶來契機。
“不能再搞‘單打獨斗’那一套了。”重慶市農業農村委員會相關負責人介紹,“川渝兩地氣候相近、地理相連,不可避免有競爭,但現在更多的是合作。”
打破界限 強化區域協作
今年以來,重慶市榮昌區安富街道普陀村熱鬧非凡。
11月初,普陀村黨總支書記唐強與區農業農村委相關負責人再次來到成渝現代高效特色農業帶“雙昌”合作園建設現場,討論園區下一步建設計劃。
建設合作園區,是川渝兩地探索農業合作的新模式。接下來,兩地將推動園區串點成線、連線成片、擴片成帶,最終實現全域覆蓋。
“從產業發展上看,川渝接壤處的各個農業園區均已初具規模;從投入成本來看,打造合作園區強于‘另起爐灶’。”重慶市農業農村委相關負責人稱。
2020年下半年,經過產業鏈條完善程度、基地規模等十多個指標評比后,3個跨省農業合作園區脫穎而出。
由榮昌區和四川省內江市隆昌市共同打造的“雙昌”合作園,正是其中之一。兩地將按照“突出區位優勢、扎實產業基礎、集聚創新資源”的要求,圍繞生豬、糧油產業深入合作,分區布局。
地處榮昌與隆昌交界處的普陀村,正是“雙昌”合作園的先行區,建設任務繁重。
“我感覺身上的擔子更重了。”唐強稱,“但遇到問題,都是兩邊共同商量解決。”
唐強一行人步行至園區內的國家生豬技術創新中心示范豬場建設現場,只見數臺挖掘機正在施工。
“豬場于今年9月上旬動工,預計明年3月投產,建成后將成為現代化智能養豬場。”對于開工的項目,唐強如數家珍。
依托西南大學、重慶市畜牧科學院、內江市農業科學院等科研院校,豬場采用智能喂養系統、糞污種養循環利用系統等先進技術,建成后將充分發揮“榮昌豬”、“內江豬”獨特品種資源優勢,促進優良品種保護與開發利用。
榮昌區農業農村委相關負責人稱,園區規劃總投資23.74億元,通過同步推進道路交通、高標準農田、智慧稻漁基地、智慧示范豬場等30余項建設任務,為川南渝西鄉村振興作出引領示范。
成立聯盟 共享科技資源
2020年11月3日,四川成都望江賓館。
重慶市農業科學院、四川省農業科學院等104家單位匯聚于此,共同見證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農業科技創新聯盟的誕生。
成渝地區一直都是我國重要的農產品保供基地,糧食產量常年穩定在900億斤以上,生豬存欄與出欄量常年保持在1億頭以上,油料產量達400萬噸以上,蔬菜產量6370萬噸。
“家底”雖然深厚,但是也面臨如何“變現升值”的問題。
作為川渝兩地農業農村科技創新的排頭兵和主力軍,重慶市農業科學院和四川省農業科學院決定聯手做一道1+1>2的題——成立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農業科技創新聯盟。
“聯盟的成立,標志著在成渝地區搭建起了一個整合科技資源、發揮各方優勢、聚力科技攻關的公共平臺,初步構建了農業科技創新合作機制,為‘圍繞產業鏈,布局創新鏈,實現價值鏈’打下了堅實基礎。”時任重慶市農業科學院黨委書記吳秋鴻稱。
聯盟成立以來,引領帶動作用不斷凸顯——
自身實力和影響力不斷增強。籌備組建了由兩院院士、成渝兩地農業領域知名專家及相關部門管理專家組成的專家委員會,以及涉及優質糧油、經濟作物、資源環境和農業裝備等7個領域的專業委員會。
構建農業科技創新合作機制。聯盟發揮所長,參與頂層設計,撰寫的《建設成渝現代高效特色農業帶調研報告》《關于建設成渝現代高效特色農業帶的專題匯報》得到領導肯定性批示;開展協同攻關,在多個領域開展合作研究,構建學科體系群。
實施“三農”人才培養工程。協辦“藏糧于技”院士講堂,邀請種業各領域院士專家、行業領袖,聚焦國家糧食安全戰略,為種業高質量發展指明方向;推動科研院所同高校簽訂聯合培養協議,聯合培養人才。
“聯盟正在逐漸壯大。我相信,未來它將發揮更大的作用。”對此,吳秋鴻十分堅定。
同心協力 加速成果轉化
秋冬時節,正值油菜的移栽管護期。
在墊江縣沙坪鎮畢橋村的試驗田里,村民正抓緊時機,移栽最后一批油菜幼苗。大家選用的這批幼苗,正是重慶市農業科學院油菜科研團隊自主培育的新品種“慶油8號”。
油菜作為我國主要油料作物,常年種植面積達1億畝。
經過十多年的攻堅克難,“慶油8號”含油量達到51.54%,是目前全國的最高水平。
“形象地說,就是‘兩碗菜籽一碗油’。”團隊首席專家黃桃翠說,“每種一畝‘慶油8號’,收益就會比種其他品種多300元。”
“慶油8號”的成功研發,惠及的不僅僅是重慶地區。
為促進優質高油油菜品種在成渝地區推廣應用,6月19日,由四川省農業技術推廣總站主辦的“‘慶油8號’現場榨油觀摩會”在成都市龍泉驛區舉行。
會上,專家組對四川雅安采用稻油輪作模式生產出的“慶油8號”油菜籽進行了出油率驗收。專家組一致認為,“慶油8號”雙低優質、含油量高、商品性好(油色清澈透亮)、出油率高,有助于提高單位面積產油量,提高油菜產業經濟效益。
“‘慶油8號’的出渝入川,將促進川渝油菜產業更深層次的融合發展。”黃桃翠說。
這樣由川渝兩地共推優良品種落地的事例,還有很多。
四川省從重慶市農業科學院引進了淹水直播技術和耐淹水稻新品種,在夾江、資中、射洪等15個區(市、縣)示范推廣。
“淹水直播就是直接將種子撒在與栽秧條件類似的有水層覆蓋的大田中,免去育秧、插秧環節。”四川省農業技術推廣總站相關負責人稱,“經測算,該技術比濕潤直播技術每畝節約成本130元,比傳統育秧移栽技術每畝節約成本220元。”
江津酒企江小白在江津區農業農村委的助力下,“牽手”四川省農業科學院水稻高粱所,在江記農莊種植“金糯粱1號”面積近5000畝。
“這種高粱品種更加適合我們的釀酒需要。”江小白員工周俊鋒稱。
如今,乘著政策的東風,一曲曲農業合作交響曲,正在川渝這片廣袤的土地上奏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