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藝瀕 賀小麗
(重慶航天職業技術學院 重慶江北 400021)
勞動教育是新時代黨對教育的新要求,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制度改革的重要內容,意義深遠。2020年3月,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指出勞動教育要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體現時代特征。這是國家層面聚焦勞動教育的一個指導性文件,新時代我國勞動教育領域里的綱領性文件。[1]勞動教育作為“五育”并舉的重要成員,必須強化它應有的作用。高職勞動教育就在這樣的背景下,被賦予了新的時代內涵和價值意蘊。
不同的時代有不同的勞動教育。我國自古就重視和提倡勞動。古代哲學家、教育家、科學家墨子教育弟子說,“故圣人作誨,男耕稼樹藝,以為民食”“食者國之寶也”“民無食則不可事,故食不可不務也”。在墨子看來,民不能無食,食必須通過勞動獲得。他們把勞動與農業生產樸素地聯系在一起。清代政治家曾國藩把這種勞動謀生觀點加以發展,提出:“衛身莫大于謀食。農工商,勞力以求食者也;士勞心以求食者也。”他又把勞動與農業生產和商業活動結合起來。到了新中國成立后,黨的歷屆領導人都認識到了勞動的重要性,勞動教育被逐漸被提上教育的范疇,越來越得到大家的重視和認可,但勞動教育在不同時代有不同的特征。
在改革開放前,我國中小學根據黨中央的號召和文件精神全面開展了勤工儉學的勞動教育活動。全國所有的中小學每周都有安排固定的時間,讓學生走出校園去拾垃圾、搬磚塊、賣報紙等等,讓學生體會通過自己的雙手勞動來創造價值、獲得報酬的過程。這種勞動教育與現實的生產勞動相結合,注重體力勞動。這與當時社會提倡的按勞分配的價值觀是一致的。到了改革開放后,文化課對教育影響的比重加大。很多家長和學生認為只要把學習搞好,其他的都是次要的,甚至有人認為勞動會擠占學習時間,現階段不需要孩子洗碗鋪床,家長可以代勞。社會上形成了輕勞動重文化的風氣,勞動教育受到應試教育的影響,以分論成敗,大家普遍勞動意識淡薄,勞動教育成為配角,留于表面形式。21世紀,中國進入社會主義新時代。在黨的十八大報告中,加快確立了人才優先發展布局,推動我國由人才大國邁向人才強國。要使絕大多數的城鄉新增勞動人口接受高中階段的教育、更多接受高等教育,新時代需要有知識、有技能、能創新的勞動者,弘揚勞動精神、創新精神、勞模精神和工匠精神,營造勞動光榮的社會風尚。這可以看出勞動與育人的關系內涵得到了大大地升華。勞動教育不僅僅是簡單的體力勞動、一般生產經營勞動、單一的腦力勞動,而是從人的全面發展和促進教育公平的角度,把勞動教育融入人才培養的全過程,從勞動形式的勞動教育走向勞動實質的勞動教育。[2]
熱愛勞動、艱苦樸素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崇尚勞動,熱愛勞動是一代一代受教育者接受的樸素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之一。早期的勞動教育根植于生產勞動實踐之中,也就是老一輩向年輕的一輩傳授示范具體的生產勞作。這樣容易把勞動教育與勞動直接統一,勞動就等同于維持人類的生存生活。到了階級社會后,生產力得到了發展,有一部分人成為統治階級,有一部分人成為被統治階級,出現了“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的思想。在它的影響下,廣大勞動者認為體力勞動是不被人重視和尊敬的,被當時的統治階級排斥和貶低。這時的勞動被簡單定義為掃掃地,除除草,洗洗碗等,具有單一性。到了近現代,社會生產力得到了極大的解放,科技的發展助推勞動的變化。勞動分成了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發明創造、創新創業等多種形式,勞動者可以自由選擇自己想要從事的勞動。現階段勞動的多樣性決定了勞動教育同樣也要具有自主多樣性,這樣才能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
在新時代,勞動出現了持續發展的變革。諸如2020年,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與市場監管總局、國家統計局聯合向社會發布了16個全新職業,具體有:智能制造工程技術人員、工業互聯網工程技術人員、虛擬現實工程技術人員、連鎖經營管理師、供應鏈管理師、網約配送員、人工智能訓練師、電氣電子產品環保檢測員、全媒體運營師、健康照護師、呼吸治療師、出生缺陷防控咨詢師、康復輔助技術咨詢師、無人機裝調檢修工、鐵路綜合維修工和裝配式建筑施工員。這些新興的崗位助推了新興勞動的出現,新興勞動比以往的勞動更具復雜性、多樣性。[3]
勞動的多樣性決定了現代勞動并不是單純勞動,而是復合性勞動。勞動教育也不是單純的日常生活勞動教育,生產技能勞動教育或者服務性勞動教育。新時代的勞動教育決不是某一種勞動教育,而是以多種勞動形式結合或者涉獵的勞動教育。單純的勞動教育已經與新時代的需要產生差距。伴隨著科學技術的日新月異,信息化、智能化的普及,大數據經濟的發展,現代勞動教育還需要與創新創業教育深度融合,培養勞動者生存的能力和創新創造的能力。勞動教育應該著眼于未來職業發展和社會分工,并結合中華傳統文化精神、工匠精神、勞模精神,做到工學結合,知行合一。
勞動教育并不是單純的干活,更重要的是培養勞動者正確的勞動觀,對勞動要有思想上的認識,對勞動要有情感上的認同,對勞動要有行動上的能力,把勞動貫穿于學生的學習生活全過程。以前,人們一提起勞動教育就單純認為是上上勞動課,搞搞衛生,學習農活,學習生產,把勞動教育具體物化為某一種具體的勞動。這樣的認知把勞動教育狹義化了,并沒有深刻領會到通過勞動,對人的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塑造特有的價值,勞育立身。現在實施勞動教育,首先要認同勞動,尊重勞動,內心真正地接受勞動;其次是熱愛勞動,365行行行出狀元,崇尚工匠精神;再次是辛勤勞動,發揚中華民族吃苦耐勞的優秀品質,弘揚中華民族傳統優秀文化;最后是誠實勞動,把勞動教育實踐落地生根,謹防勞動教育成為作秀和口號。
勞動教育不是一個新名詞,勞動的歷史源遠流長。在石器時代,人類學會打磨石頭,制作各種各樣的勞動工具。在鐵器時代,人類學會鍛造鐵器、制作耕具,開田耕犁。在蒸汽時代,人類利用蒸汽產生的力量從事生產生活勞動,揭開了人類工業文明的序幕。在電器時代,人類發明了電能,運用電能服務生產生活,開啟人類工業的加速器。在信息時代,各種新興工具和各種能源的發明和運用,推動人類不斷發展和進步。勞動教育不僅僅是教授下一代從事生產和生活勞動,更多的是培養勞動意識和勞動素質,發現勞動之美,領悟勞動奠定人生的基石,勞動書寫人生的精彩,勞動托起中國的夢想。讓勞動教育的價值回歸升華。[4]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新時代高職勞動教育必須與以往的勞動教育相區別。我們要杜絕形式化的勞動教育,杜絕理論代替實踐,出工不出力、出力不出汗等“走過場”“走形式”,防止用文化課的教育去上勞動教育課,坐而去論勞動。勞動教育一定要有實踐價值。諺語說“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我們學習知識,最終是要運用和實踐知識。最好的方法是用身體去仗量這個世界,用知識去感受這個世界。勞動教育正是實現知識內化的橋梁。勞動教育只有具有實踐價值,才能算是做好了勞動教育。
目前,我國勞動教育體系還在不斷完善和優化之中。勞動教育應該與人才培養的全過程深入融合。根據一系列對勞動教育的綱領性指導性文件要求,勞動教育要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勞動教育要貫徹大中小各個學段。這就要求新時代勞動教育要具有整體性、系統性,還要具有發展價值。高職勞動教育與其他學段勞動教育側重不同,它的勞動教育內容及形式既有中小學段的相通之處,又有高職學段的獨特之處,是個發展的過程。[5]
正確認識勞動教育的時代內涵和價值意蘊,有助于突出高職勞動教育的本真意蘊,科學設置高職人才培養方案,培育新時代高職學生正確的勞動價值觀、勞動教育觀、勞動實踐觀。
勞動教育涵蓋了大中小學各個學段。高職勞動教育要著眼于未來職場需求,結合工匠精神、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學結合,知行合一,以技術技能+勞動+能力培養為重點,著力于勞動文化熏陶、勞動素養的養成及技術技能培養的融合,依托高職院校自身的專業特色實現勞動教育目標,實現勞動教育在高職教育里的深度融合。
創新是力量之源,發展之基;科學本質是創新,科技發展靠創新。高職勞動教育面臨創新的挑戰,要注重挖倔、汲取各個專業學科中的勞動教育素材和養料;把大眾創新,萬眾創業與高職院校勞動教育結合起來,根據勞動教育的內容,創新勞動教育課的形式。同時,高職勞動教育要讓學生能夠具有一定的創新創業能力,尊重勞動,熱愛勞動,辛勤創業,并通過自己的創業勞動,不懈努力實現夢想、實現價值。
相對于高等教育體系中的本科教育層次,高職教育的實踐性要求更強些,更加強調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高職教育中的勞動教育也要立足實踐,謹防坐而去論道,防止用上文化課的方式去完成勞動教育課,這樣就違背了重提五育并舉的初衷。沒有出力出汗的勞動教育就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勞動教育。
我們只有通過對新時代高職勞動教育的時代內涵和價值意蘊的理解和歸納,才能讓高職教育與勞動教育更緊密地結合在一起,融入高職人才培養體系全過程,不斷豐富高職勞動教育的內容和形式,讓勞動教育在高職教育中踐行得深遠長久,以期為高職勞動教育的進一步研究提供理論參考和實踐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