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小燕 謝惠波
(西南醫科大學公共衛生學院 四川瀘州 646000)
人類社會各個不同的發展階段,一直飽受傳染病的困擾,可以說人類發展史就是一部人類與傳染病作斗爭的歷史。尤其是這次“新冠肺炎”疫情使公眾對傳染病有了更切身的感受。從技術層面來看,相對于慢性病,我們今天對傳染病的防控有更多的手段和理念。在防控過程中,我們必須堅持“依法治國”的法制思維,使用法律和技術的手段對傳染病進行防控。筆者仔細研究《傳染病防治法》發現,還有諸多條款內容與現在的防控形勢有不相應的地方,因此,有必要對《傳染病防治法》的一些條款進行思考與商榷。
眾所周知,在傳染病防控過程中疫情的及時、準確公布對科學精準的防治傳染病傳播、穩定社會秩序、安撫公眾情緒、防止傳染病蔓延和擴散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傳染病防治法》第三十八條①非常明確地規定了疫情公布的主體是政府的衛生行政部門,第九條②明確指出鼓勵單位及個人參與傳染病防治工作,如傳染病疫情報告、宣傳教育等工作。在疫情期間,公眾獲得疫情信息一般有三種途徑:一是官方衛生行政部門公布的,二是各種新聞媒體或自媒體發布的,三是專業人員發布的。第一種途徑是最直接,也是最可信的。但由于一些地方政府發布的內容需要上一級政府審核與授權(如個別地方對確診病人需要上一級醫療機構的審核才能對外發布,以保證確診的準確性),這就會使疫情信息的公布出現延遲的現象。這種情況使得第二種途徑即各種新聞媒體或自媒體發布的疫情消息就有可能成為公眾獲得疫情的最快方式。而各種新聞媒體或自媒體發布的信息可能是未被證實的傳聞或猜測,如疫情的嚴重程度、病人治愈后可怕的后遺癥、如何預防(出現不合理的使用口罩等)、如何消毒(甚至出現用酒精噴灑消毒造成火災等),甚至傳播如病人突然增多、傳播渠道變化(如通過消化道、水、糞便等傳播)、藥品已經短缺、食物開始搶購等可能導致市場恐慌情緒使社會秩序出現不穩定等信息。這些信息對防控疫情不僅毫無幫助,還反而會造成公眾認識混亂,嚴重的可能會造成極端情緒與事件的發生,使得政府部門、官方媒體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去辟謠、解釋。有的信息甚至在短時間內造成難以消除的惡劣影響。如果這些不實信息被別有用心的人加以利用和傳播,其危害將是十分巨大的。第三種途徑即專業人員發布的信息。這種信息因為是由專業人士發布,所以在公眾中有很大的可信度。但專業人士不可避免會存在知識盲區,在他們掌握的信息不全面的情況下,就可能出現和政府衛生行政部門信息不一致的情況。因此,專業人士在發布信息時如何做到客觀、真實,如發布了不實的信息應承擔什么法律責任?這是值得商榷的。
疫情期間是非常時期,在疫情期間如何對不同渠道發布的信息進行管控?《傳染病防治法》并沒有對這些內容細化規定。目前對于這些情況是按照《治安管理處罰法》第25條第一款進行處理,主要就是承擔行政責任。這與對疫情防控造成的負面影響相比,懲處力度顯然是不夠的。因此,法律應當細化發生類似情況時發布者的法律責任。對于在網上發布不當信息,目前是根據《網絡安全法》進行懲處,但如何處罰以及條款的適用性還需要進一步的研究和細化。對于第三種由專業人員發布的信息與政府衛生行政部門或與事實不一致的情況,法律并沒有規定有關部門應有的作為。從“依法治國”的理念出發,筆者建議在修改有關法律時,應當考慮這樣的問題,并作出相應的規定。如是否應該責令政府有關部門盡快進行核實調查,是否應該組織有關部門、專家對專業人員公布的信息進行調查核實以正視聽,以及專業人員發布不實信息后該承擔什么樣的法律責任?
《傳染病防治法》第三十條③規定醫療機構及相關醫務人員發現傳染病疫情時,應遵循屬地管理原則,嚴格按規定進行報告。任何單位和個人發現傳染病病人或者疑似傳染病病人時,應及時向當地疾病預防控制機構、醫療機構報告[1]。傳染病的及時、時效的報告對及早采取科學的防控措施、進行防治動員十分迫切和緊要。如果發現傳染病病例或疑似病例,所有公眾均應按照《傳染病防治法》有關條款,及時向附近的疾病預防控制機構或者醫療機構報告。但實際上我國的公眾包括臨床醫生對《傳染病防治法》有關傳染病或疑似病人報告條款還缺乏認知。一般公眾以及部分醫務工作者對《傳染病防治法的有關條款》不了解,不清楚,對于發現了傳染病該如何處置、向誰報告、采取什么措施等問題都還比較茫然。從目前媒體報道的情況看,有個別臨床醫師,即使發現了疑似病人或病人也沒有及時向最近的疾病控制中心報告,僅在自媒體上進行了小范圍的通報。從防控的角度看,第一時間向疾控中心報告傳染病的信息,對及時防控傳染病、準確制定防控預案,并對公眾及時發布正確的信息都是十分重要的。因此,應該對公眾加強《傳染病防治法》的宣傳和教育;對醫務工作者,應該制定切實有效的措施使他們牢固樹立疾病防控的法律意識,這也是今后必須強化的工作。
《傳染病防治法》第十二條④規定所有單位及個人都必須配合疾病預防控制機構、醫療機構針對疫情采取的防控措施,并準確反映真實情況。但疫情期間相關人員對感染者進行有關傳染病調查時,各地均會發生不如實提供情況的現象,如故意隱瞞接觸者、隱瞞行程、隱瞞聚會等情況。有的感染者拒不配合調查工作,甚至明知已經感染了傳染病,還自由行走等。這對疫情防控造成了十分惡劣的影響,干擾了疫情防控的決策,使傳染病傳播的風險加大,后果十分嚴重。
如何對這些隱瞞實情的人進行法律處罰?處罰適應于什么法律?《傳染病防治法》僅在第七十七條規定了單位和個人違反本法,導致傳染病傳播、流行,給他人人身、財產造成損害的,應當依法承擔民事責任[2]。按照字面理解有兩種后果,一是個人或/和單位違反法律規定,導致了傳染病的傳播與流行要承擔相應的民事責任;二是因傳染病傳播給他人,并造成他人的人身及財產安全損失,要承擔相應的民事責任。法律是否應考慮除承擔民事責任外還應承擔相應的刑事責任?根據《刑法》第360條規定:明知自己患有梅毒、淋病等嚴重性病仍賣淫、嫖娼的,處5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處罰金。那么,對傳染病可否借鑒類似的條款進行立案和處罰?從長期來看,各種傳染病不會隨著這次疫情的結束而消失,還可能有新的傳染病發生。因此,我們必須做好法律上的應對。
開展流行病學調查,也應該對調查結果進行評估,以確保信息盡可能的真實與準確。當一個人被確診為病人或疑似病人時,肯定會緊張,讓他回顧發病以及前幾天的生活軌跡,病人有三種情況可能造成調查信息的不準確。第一種是回顧不準確,這種情況占大多數。公眾可設身處地想一想,即便是回顧前一天的生活軌跡(如接觸了什么人?到過什么地方?接觸過什么物品?)都可能有遺漏,更不用說回顧前幾天甚至兩周的活動軌跡了。另外,病人患病后有會一定的焦慮與恐慌情緒,因此,回顧不準確在所難免。第二種情況是一些公眾沒有相關知識,甚至是文盲,不能夠完全理解調查人員的意圖,或存在記憶問題等。第三種情況就是故意隱瞞實情,這種情況就涉嫌犯罪了。因此,法律應該細化流行病學調查結論的評估工作,并根據相應的法律條款制定科學的評估工作,以保證調查結果的可靠性與科學性。
《傳染病防治法》第十八條⑤規定了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在傳染病預防控制中的職責。如果權威疾病控制機構對傳染病的發生、流行趨勢的預測做出與客觀實際不符的預測,將會在某種程度上誤導公眾,影響決策。因此,《傳染病防治法》應對這類情形中疾病控制機構或專家在對公眾發布言論時進行一定的約束,如發布了造成影響公眾判斷或決策的言論或發布的信息與真實情況嚴重不符應承擔相應的責任。
多年來,取締野生動物交易的呼聲高漲。《傳染病防治法》第二十五條明確規定了與人畜共患傳染病有關的野生動物、家禽家畜的出售及運輸的條件⑥。按照條款的解釋,野生動物交易只要檢疫合格后,其交易就是合法的,不屬于禁止的范圍。這與2020年2月24日全國人大通過的《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動物交易、革除濫食野生動物陋習、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生命健康安全的決定》是否存在不相適應的問題?
“依法治國”是我國的基本國策,處理任何事物都必須堅持法治思維。當我們用法治思維來思考現行的《傳染病防治法》個別條款的時候,發現其確實是有需要完善的地方。只有把法律完善和細化,才能更好地使用法律。這是非常值得司法工作中思考的問題。
注釋:
①《傳染病防治法》第三十八條 全國的傳染病疫情信息由國務院衛生行政部門定期公布,省、自治區、直轄市的傳染病疫情信息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衛生行政部門定期公布,全國傳染病暴發、流行時的傳染病疫情信息,由國務院衛生行政部門向社會公布;省、自治區、直轄市傳染病暴發、流行時的傳染病疫情信息,可以授權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衛生行政部門向社會公布,并要求公布的傳染病疫情信息應當及時、準確。
②《傳染病防治法》第九條 國家支持、鼓勵單位和個人參與傳染病防治工作。個人可參與防治傳染病的宣傳教育、疫情報告等活動。
③《傳染病防治法》第三十條 疾病預防控制機構、醫療機構和采供血機構及其執行職務的人員發現本法規定的傳染病疫情或者發現其他傳染病暴發、流行以及突發原因不明的傳染病時,應當遵循疫情報告屬地管理原則,按照國務院規定的或者國務院衛生行政部門規定的內容、程序、方式和時限報告。
④《傳染病防治法》第十二條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內的一切單位和個人,必須接受疾病預防控制機構、醫療機構有關傳染病的調查、檢驗、采集樣本、隔離治療等預防、控制措施,如實提供有關情況。疾病預防控制機構、醫療機構不得泄露涉及個人隱私的有關信息、資料。
⑤《傳染病防治法》第十八條 國家、省級疾病預防控制機構負責對傳染病發生、流行以及分布進行監測,對重大傳染病流行趨勢進行預測,提出預防控制對策,參與并指導對暴發的疫情進行調查處理,開展傳染病病原學鑒定,建立檢測質量控制體系,開展應用性研究和衛生評價。
⑥《傳染病防治法》第二十五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農業、林業行政部門以及其他有關部門,依據各自的職責負責與人畜共患傳染病有關的動物傳染病的防治管理工作。與人畜共患傳染病有關的野生動物、家畜家禽,經檢疫合格后,方可出售、運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