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建明
(浙江省常山縣閣底中心小學 浙江衢州 324200)
心理健康教育與德育結合是促進學生形成健康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和心理狀態的重要途徑,這不但有利于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也有助于學生未來更加全面的發展,形成健全的人格。青少年是社會主義的接班人,承擔著祖國發展的重要使命,少年強則國強,青少年只有形成正確的價值觀,有較高的思想覺悟和大局意識,才能在青少年時期不荒廢時間、不隨波逐流,才能努力提升自己,為祖國的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
德育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養學生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個人價值觀,而只通過規則束縛或規范行為來培養學生的價值觀,很難達到學生內心真正的認可[1]。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教師可以在心理健康實踐活動中結合德育教育中的一些活動,讓學生通過實踐得到親身體驗。只通過單純的言語說服很多時候很難改變一個人的思想觀念,而親身體驗很容易讓人轉變原有觀念或產生新的想法和觀念。另外,根據認知行為理論的觀點,可以通過改變行為來改變一個人的認知。在青少年價值觀形成的過程中,如果要改變學生的一些固有觀念,可以先改變學生的行為,讓學生在改變行為的過程中逐漸改變自己的觀念。例如,在《克服“壞脾氣”》這一課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先讓學生分享自己容易產生壞脾氣的場景,然后教給學生一些克服壞脾氣的方法,讓學生在出現壞脾氣時采用這些方法,學生在通過嘗試這些克服壞脾氣的方法后,和大家分享自己的心得體會。這種方式一方面可以幫助學生學會應對負面情緒,另一方面,能培養學生理智看待問題的理性思維和理智態度,也是學生德育教育的方面之一。
在小學心理健康教育中,教師可以在教學中創設真實的教學情境,根據一些熱點話題,結合核心價值觀,讓學生在活動中得到啟示,幫助學生了解心理健康教育的相關知識,同時引領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例如,在《我們在一起》這一課的學習中,教師可以在課堂上設計一些需要學生合作完成的活動,在學生能產生體驗的前提下,幫助學生學習心理健康教育。小學生德育教育的內容之一是尊重他人,而合作學習正是培養這一素質的重要途徑之一。小學生的思維水平的發展決定了大多數學生會以自我為中心,一般不會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問題,而尊重的前提是要理解人與人的不同,合作學習的方式是最能體現這一點的[2]。尊重他人是指能耐心聽對方說話、用心聽對方說話,不打斷也不走神,即使有不同的意見和想法也需要在別人說完之后再表達。同時讓學生學會如何應對別人與自己不同的想法,如何接受別人對自己錯誤的指出。合作學習會涉及成員內部的討論和溝通,也是能夠培養學生尊重他人的道德品質的途徑之一,也符合德育教育對當代青少年的要求。參與活動也更容易引起學生的興趣,引起學生的共鳴。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設計各種活動作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教學方式,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的基礎上,使學生形成正確的認知,提升境界。
在網絡時代,大部分學生的課余時間會用在微博、抖音、快手等平臺,所以教師可以利用這些學生感興趣的各類平臺,宣傳心理健康教育知識,學生在瀏覽的過程中,可以學習德育內容[3]。例如,在《學會自我保護》這一課的學習中,教師可以給學生分享不同方面的自我保護的視頻,也可以通過讓學生搜集相關的視頻,在課堂上向同學們展示,并闡述安全對每個人的意義,讓學生通過自主探究,領會生命安全的意義。課堂時間有限,但安全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所以,教師需要結合學生感興趣的平臺拓展更多安全知識。另外,珍愛生命也是德育教育中的重要內容,教師可利用信息技術將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結合起來,培養學生健康的心理狀況和價值觀念。
小學階段是一個人發展的關鍵期,尤其是中高年級的學生往往不再只是聽家長和老師的話,他們希望能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事情。所以,小學階段的德育教育需要為學生指引正確的方向,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隨著年齡的增長,知識經驗和生活經驗有所增加,學生的心理也在快速發展。但由于學生年齡較小,知識經驗不足,如何應對生活和學習中的挫折,如何處理生活中的沖突和內心的矛盾,是心理健康教育教師需要引導和幫助學生的。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教師首先應明白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開設的意義及課程目標,在有了正確的大方向的前提下,將德育滲透在具體的課程教學中,培養學生健康的心理素質,同時培養學生正確的價值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