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文峰
(鄭州職業技術學院 河南鄭州 450000)
隨著社會改革程度的進一步加深,長期以來公共治理中政府部門的管理方式已經開始發生變化。政府部門與社會組織的合作管理已經成為公共治理的新形勢。這種多元化管理的方式更能在政策和制度方面創新,對維護社會秩序,創建和發展新型社會、和諧社會具有十分重要的關系。對于改革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我們應該高度重視,并系統地進行看待。
這種治理方式指的是強制性的采用政府治理的方式,采用專業化、規模化的方式對社會進行管理。這種管理方式本身將政府機構放在核心位置,在工作的開展過程中存在一定的強權現象。同時,這種管理方式還難以兼顧社會的各個方面,整個政策的制定與社會的吻合性并不高,容易造成各種矛盾。政府部門在公共物品的供給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具體可以通過組建專業化和規模化的隊伍提高生產效率。
與利維坦治理路徑不同,民營化治理路徑指的是依據社會的各界力量處理社會公務,參與社會事務的管理。由于利維坦的治理理論方式過于理想,其在現實生活中容易滋生腐敗,危害群眾的利益。民營化治理路徑可以很好地避免這一問題,從而形成相應的市場化治理模式。就治理社會的機構而言,民營化治理路徑更加多元,不僅有專職政府、私營企業、當地居民,還有專家學者、新聞媒體、民間組織與社會大眾都能向社會主體提供公共物品。然而,這種治理路徑由于權力過度分散,有可能會造成工作效率的下降,對社會資源造成一定的浪費。
電子化治理路徑指的是通過電子技術對社會事務進行管理。技術與資本和勞動有一定的相似之處,都能推動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電子化治理路徑起源于辦公的自動化和自動化系統。公共部門當前已經開始使用先進的電子化軟硬技術設備確定政府機構及其運作的流程。由于技術的進步,電子技術可以取代部分實體管理。由于電子化治理路徑可以充分利用多媒體平臺完成信息的流動,因而這種治理路徑也受到人們的青睞。
網絡化治理是將公私網絡合作和電子化治理相結合的方式,對社會事務進行管理。網絡化治理路徑的內容具體包括組織網絡和技術網絡兩個方面。網絡化治理路徑可以細分為一站式政府治理路徑、市場合作網絡治理路徑以及公民合作網路化治理路徑。這種治理路徑更加具有多元性,不僅在參與管理的群體數量上有所增多,同時借助電子信息技術的便利性,整個管理也變得更加透明。[1]
各類組織和技術都可以為社會提供一定的公共產品,但由于屬性的差異,提供產品的類型和數量也有一定的不同。由于社會群體的差異,我們可以將公共物品的供給主體分為政府、企業、居民、第三部門以及網絡技術等方面。政府部門由于受到公共需求和公共授權的影響,其本身受到權威性的影響。然而,在工作執行的過程中,利益問題也存在腐敗的風險。企業以市場需求為導向,重視的是盈利。技術和專業化的生產系統是企業創新變革的重要動力。另外,在利益之外,企業還能擔負起一定的社會責任。公民個體既有懶惰,也有逐利的特點,更有努力工作和勤于奉獻的一面。因此,企業在集體行動上有一定的群眾基礎,但由于自身在稅務、資源方面也可能釀成悲劇。信息技術的發展對于社會的變革會起到重要的推動作用。因此,技術本身具有非常明確的工具性特征。
對公共治理的路徑進行選擇時,我們還應該根據公共產品的性質特征進行綜合分析。公共物品可以劃分為純公共物品、公共池塘資源與俱樂部物品三種。純公共物品具有非競爭性和非排他性,如國防、外交、燈塔、社會秩序、法律法規、環境保護、基礎研究以及空間技術等。公共池塘資源指的是具有競爭特性,但無法做到排他的公共資源,如草原、河流、森林以及地下水等。俱樂部產品指的是具有非競爭性,但可以做到輕易排他的物品。公園、道路、能源、通信、道路等都是俱樂部產品。部分經濟學家認為,政府部門只能提供純公共物品,像公共池塘資源和俱樂部資源構成的準公共物品需要有一定優勢或者私人根據利益主體來確定。[2]
公共需求來自于社會的人群。因此,公共資源也是向相應的組織和群體供給。對于公共治理而言,我們需要明確公共治理的主體類型和治理者。因此,由于主體類型的差異以及資源的不同,整個公共治理工作也該具備一定的多元性特點。公共服務的需求者與攻擊者、社會與政府之間存在一種人為的劃分。現代國家的治理多半來源于純粹的政府統治和公民自治。但實際上,對于公共治理工作而言,它并沒有那么絕對。因此,在工作開展的過程中,我們需要根據主題的差異,選擇利維坦、民營化、電子化以及網絡化的方式進行綜合治理。
由于不同的治理路徑在工作開展過程中會起到不同的效果,因此,我們要根據具體情況,分析各種治理路徑的優缺點。我們可以采用民營化的治理路徑對利維坦治理方式進行約束,保證政策的有效性,還能有效緩解腐敗問題。利維坦治理方式權力的集中方式也能提升治理的效率。電子化的治理方式可以提升工作效率。這對新時代的快節奏生活具有推動作用。在治理方式的選擇上,我們還應該結合其他路徑提高治理的人性化。網絡化治理的綜合性較強,但需重視信息流通的安全性和真實性,引導其形成正確的輿論走向,促進社會的和諧發展。
就當前社會的發展而言,市場經濟的發展改善了人們的物質生活水平。人們對社會資源的需求量和需求方式都在發生變化。因此,對于公共治理工作而言,我們應該提升其創新水平,根據實際情況,發展治理方式,在應用新技術進行治理的同時,充分發揮政府部門的帶頭作用以及黨組織的監督作用,不斷推出人性化的規章制度,并做好落實工作,確保治理效率。以公共交通旅游糾紛為例,即便法律在糾紛的規定上明確了索賠方應該承擔的責任,但法律對運輸企業本身有一定的保護性規定,因此,我們在落實措施的過程中,對運輸企業的責任限額、運輸企業不能履行承運合同時的免責理由等內容也做了相關規定。這樣在運輸企業不能提供約定承運服務時,就能免除相關的責任。然而,旅行者在向公共交通經營者進行追償時,也會受到抗辯,導致自身的權益無法得到有效保護。因此,針對《合同法》和《旅游法》認識不一致的問題,我們需要明確司法解釋,通過不斷完善法律規定的內容來緩解矛盾。在具體的完善過程中,我們需要對公共交通經營者的法律責任進行調整。就當前糾紛事故發生后,由于公共交通經營者違約造成的問題,我們通常只能向旅行社索賠。這種規定也存在一定的不合理性。事故發生時會涉及三方利益主體。因此,法律規定也應明確三方的具體情況。只有充分發揮法律的約束力和公信力,才能促進我國旅游市場的健康發展。[3]
綜上所述,公共治理體系的改革在技術的推動下可以解決新的社會問題,緩解矛盾。公共治理體系的變化也象征著治理朝著多元化的方向變化。盡管社會自治的功能屬性在不斷加強,但政府部門和黨組織的作用依然不可忽視。多元高效、人性化的治理方式將成為公共治理的發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