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獲得型免疫缺陷綜合征(AIDS)是一種常見的免疫系統性疾病,近年來發病率與感染率呈現逐年上升的趨勢。本文對我國大學生HIV感染者人口學特征、相關影響因素分析、艾滋病知識/信息知曉情況進行了概括分析,以期為今后進一步開展相關研究提供參考。
關鍵詞:大學生;HIV感染;影響因素
【中圖分類號】R512.9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107-2306(2021)14-01
2016年1-9月全國學生新增艾滋病病毒(HIV)病例占全國新增總病例比例為3.2%,從學生中發現HIV感染者的概率比全國人群中發現感染者的概率高出41%-66%[1]。大學生AIDS以性傳播為主,其中同性性傳播占78.70%[2]。王怡欣等[3]對大學生AIDS的知識來源調查顯示:最常見為網絡和媒體,其次是學校,但網絡和媒體獲得知識的科學性和系統性難以保證。Tung WC等[4]調查也顯示:中國學生AIDS知識不完整,對預防措施存在誤解。大學生普遍認為對AIDS相關知識認知盲點主要表現在對AIDS的傳播途徑 缺乏全面認識,對獲取相關檢查和治療途徑的知曉率低,對預防HIV感染沒有認知,造成對AIDS的恐懼心理和歧視傾向。
1 HIV感染者人口學特征
1.1性別以男性居多
四川是中國男-男性行為(MSM)較為集中的地區,研究顯示,2011-2015年四川省MSM HIV/AIDS報告數迅速增長,由2011年的1026例上升到2015年的2330例,增127.1%;5年報告數占累計MSM HIV/AIDS病例數的80.8%。由此可見,MSM的HIV感染率居高不下,防治形勢嚴峻。
1.2年齡呈現低齡化
近年來,HIV感染者呈現年齡低齡化趨勢,低齡人群感染比重逐年上升。黃春玲等[5]對2011-2016年遂寧新發現艾滋病感染者及患者2181例分析顯示,近6年新發現病例中超過94.57%在15-49歲之間,而20-29歲年齡組所占比例為46.86%。這種現象可能與當代青年受網絡、媒體等信息影響,性觀念開放,過度追求刺激,標榜“個性”,與自我防護意識較差有一定關系。
1.3職業分布廣
我國艾滋病職業分布:商人、外資企業員工、村干部、公務員、醫生、退休干部、鄉鎮企業干部、推銷員、司機等9個人群相加,占80.6%,流動農民工和企業雜工的和為25%,近年來干部及國家公職人員性病的患病人數增長最快,平均增長幅度為290.71%。
2相關影響因素分析
2.1無保護性行為
HIV感染人群普遍存在著無保護性行為現象。研究顯示,291名調查對象中,90.2%的人有肛交性行為;51.6%的人沒有堅持使用安全套。張靜瑜等[6]對成都市191名MSM調查顯示,最近半年內與男性固定性伴、同性偶然性伴肛交安全套堅持使用率分別為49.7%、58.7%。段毓雯等[8]對宜賓市和綿陽的MSM人群的調查顯示,最近6個月與不同類型的性伴發生性行為時,安全套每次使用報告率在分別為22%-43.2%和30.8%-40.0%。
2.2靜脈吸毒行為
麥榮建[7]等研究表明,69.0%(1104/1600)有注射吸毒行為。注射毒品有共用注射器史者占30.3%(331/1104),最近一個月共用注射器比例為2.4%(8/331)。注射毒品且共用注射器者的HIV感染率36.6%(121/331),注射毒品但不共用注射器者HIV感染率為1.4%(11/773,P<0.05)。對有統計學意義的因素進行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顯示濫用毒品、共用注射器是感染HIV危險因素,共用注射器的吸毒者感染HIV的風險是未共用者的38.91倍。
3艾滋病知識/信息知曉情況
參與調查在校大學生還有相當一部分學生對艾滋病的基礎知識缺乏了解,有72.14%的學生希望了解艾滋病的相關知識;有92.14%的大學生認為十分有必要進行艾滋病知識普及教育[9]。在大學中開展系統的艾滋病和性教育方面的知識普及工作非常重要,不僅可以提高大學生自身對艾滋病方面的知識了解并促進改變行為,同時可將有關知識和健康的性道德、性行為推廣到同伴、家庭和社會。
4結論
HIV感染者越來越年輕化,以男性為主見于各行各業,常伴有多個性伴侶不安全性行為和吸毒等高危行為。大學生的艾滋病知曉率不高,艾滋病知識教育普及度不夠。因此,根據 HIV感染者人群的特點,結合社會、文化、心理因素,相關方面應加大投入達進一步控制艾滋病在人群中的傳播的目的。
參考文獻:
[1]吳尊友.我國學校艾滋病防控形勢及策略[J].中國學校衛生,2015,36(11):1604-1605.
[2]張興亮,陳琚芳,李西婷,等.杭州市大學生艾滋病疫情分析[J].預防醫學,2017,29(2): 161-164.
[3]王怡欣,馬迎華,張冰,等.中國部分省大學生艾滋病知識來源及知曉情況分析[J].中國學校衛生,2017,38(5):657-659,622.
[4]TungWC,CooKDM,LuM,etal.HIV knowledge behavioral-among Chinese college students in China and the Unites States[J].WestTNursRes,2013,35(9):1171-1183.
[5]李園,羅海洋,李海蘭,等.大學生AIDS認知態度調查及健康教育的盲點分析[J].中國艾滋病性病,2019,25(09):966-967.
[6]黃春玲,楊林.2011-2016年遂寧市經性途徑傳播艾滋病疫情分析[J].預防醫學情報雜志,2017,33(12):1259-1261.
[7]麥榮建,曾廣富,譚秀媚.陽江市吸毒人群HIV感染狀況及危險因素研究[J].海峽預防醫學雜志,2019,25(03):37-39.
[8]張月,陳芳,丁凡,等.城市感染HIV MSM的多性伴狀況及其影響因素分析[J].中國艾滋病性病,2017,23(8):734-737,748.
[9]曾馨,鐘曉妮,彭斌,等.中國西部地區多城市男男性接觸者近1年HIV檢測行為分析[J].第二軍醫大學學報,2016,37(7):827-833.
基金項目:湖南省衛生健康委2020年度科研課題(基金編號:20200064);2019年湖南省教育廳科學研究項目(基金編號:19C0217)
作者簡介:顏星(1988年-),女,碩士,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