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敏
摘要:隨著工業化進程腳步不斷加快,加上人口對居住環境要求越來越高,土地資源成為了重要的經濟發展基礎,與人們的生活、生產息息相關,傳統的土地開發過程明顯存在著不合理問題,針對弊端要進行土地利用流轉,土地資源需要采用科學合理化的利用方式與方法,才能不斷地提高農村土地利用效率,促進農村社會經濟高速發展。
關鍵詞:新時期;農村;土地流轉;農業經濟;影響
1土地流轉概念解析
土地流轉就是指農民群眾通過合理的流轉方式,將自己的土地轉讓給其他經濟形態組織使用的行為。在這一過程中,農民依舊享有土地承包權,僅僅是土地經營權轉讓,并在所簽訂的合同中對一些細節進行詳細說明。近年來,隨著土地流轉制度的深入實施,政府部門也出臺土地流轉的相關政策,如:若土地以出租方式進行流轉,則租賃時間不得超過20年。
2農村土地流轉對農業經濟的影響
2.1加速農村勞動力轉移
土地流轉的實施可以從根本上促進農民生產活動與收入的分離,促進生產的集約化發展,解放更多的農村勞動力,讓他們有機會嘗試通過將土地管理和使用權轉讓給生產者來拓展其他收入渠道。在開展生產活動時,我們可以利用當前行業的尖端技術和設備參與生產活動,提高農業向信息化、現代化發展的速度,大幅增加農民收入,并將剩余勞動力轉移到其他行業的經營中,這已成為農村勞動力轉移的前提。
2.2促進土地利用效率的提高
為了促進農村土地流轉的順利進行,必須不斷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為實現土地流轉的市場化管理提供前提。在土地利用過程中,參照市場化的發展規律,可以反映市場因素對土地資源利用的影響,成為提高土地資源配置效率的前提。土地流轉可以逐步促進農業的創新發展,逐步從以前的小規模生產模式轉變為集約化發展模式,提高更多閑置土地資源的利用效率。
2.3促進土地經濟效益的提高
在促進農業經濟發展的同時,政府和社會也十分關注農村土地流轉的實施效果。目前,互助縣土地流轉數量和規模不斷增加,流轉速度進一步加快。預計在經濟市場化的背景下,土地的使用和利用價值能夠得到進一步體現,這將極大地促進農民擴大收入空間,在一定程度上激發農民形成更加積極的意識,參與農業生產的創新,深化和促進種植業發展,實現結構調整,促進農業向精細化、現代化方向發展。
3新時期優化農村土地流轉的主要策略
3.1完善土地流轉管理制度體系
我國在改革開放初期將經濟發展作為國家第一戰略,這是由特殊歷史時期所決定的,近些年我國經濟快速發展,各行各業都取得了長足性進展,因此必須改變傳統粗獷式的農村土地流轉模式,以高瞻遠矚的角度進行農村土地利用改革。一系列的土地利用改革其目的均是為了國家持續發展的目標,當然這必定牽扯到農村土地流轉的管理,需要以更加科學的方式明確土地責任以及土地界限劃分,既為前期的工作打好基礎,也為后期的監督管理做好相關數據記錄。我國的農村土地資源管理在其發展過程中受到影響的因素較多,同時也受自身實際情況及技術手段所限制。我國的農村土地管理大多是以集中化制度嚴格管控,雖然農村土地較為集中,但是其利用手段相對單一。在農村土地利用效率方面尤其凸顯,不僅限制了大量土地無法發揮自身的價值,同時由于農村勞動力向城市涌入造成了兩極分化現象,城市土地越來越稀缺,而農村土地閑置荒廢居多。基于以上進行農村土地流轉管理,必須跟隨土地利用流轉進行有效改革,充分發揮土地資源的利用效率,促進我國經濟結構的快速發展。
3.2整合土地資源,實現規模化流轉
當前,農村土地流轉政策推廣范圍逐步擴大,各地區需結合自身的實際條件開展土地資源的調研工作,依據所轄范圍內的情況采取適合的、有效的流轉措施,提升土地資源管理的整體性效果,加速土地流轉效率,進一步擴大資源的流轉覆蓋范圍。在實施推廣策略時,地方政府需提供必要的資金支持,用于解決土地流轉期間所需要資金支持的問題。此外政府還需設置專門的部門或者機構負責鄉鎮層面的土地資源流轉工作,努力用較短的時間妥善處理農業生產規模等方面的弊端,實現效益與規模的同步優化。
3.3推動農業科技飛速發展
在實施土地流轉政策之前,我國農村大部分農民都屬于小規模農業生產者,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各行各業成本逐漸提高,很多農業企業、種植大戶所擁有的土地極為有限,而土地流轉則讓更多有實力、資金雄厚的企業參與進來,土地資源的利用范圍不斷擴大。一些大型企業甚至直接承包土地,將農民的土地變為自己的經營地,這樣不僅能幫助農民擴收,還能提高自身的經營規模,農業生產收益有所提高,也為生態化、現代化農業的發展奠定良好基礎。而在此過程中,企業、合作社等為提高生產效益,在農業生產過程中積極應用先進技術,推動了農業科技的全面普及。而隨著農業科技的不斷發展,基于集約化、規模化、規范化的土地管理模式,能夠幫助企業降低經營成本。同時憑借著“供銷產”一體化的服務體系,發揮企業資金優勢,能夠在農村地區、農民之間更好地推廣和普及現代農業科技,讓農業科技能夠真正進入到田間地頭,推動生產力轉換。與此同時,農民可以與高科技近距離接觸,轉變生產理念,接受先進的農業科技,從而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很好地改進生產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提高農業對自然災害的抵御能力。當然,通過與農民進行合作,也能夠在一定程度上使得企業的社會知名度、美譽度有所提升,有助于增強自身在行業中的核心競爭力。
3.4保障農民群眾合法利益,暢通土地流轉渠道
落實推進土地流轉需以保證農民的個人權益為準則,充分尊重農民的自主意愿,在流轉中做到價格公平。目前部分農民仍然對流轉的形式抱有一定的懷疑和抵觸情緒,無法自愿將土地的使用權參與流轉。形成上述情況的根本原因是農民的切身利益無法保障,在實施土地流轉期間,常會出現損害農民經濟利益的行為。因此政府需切實保障農民的權益,在土地使用及流轉價格的制定方面加強規劃和指導,有效降低流轉過程中的各類風險。
結合流轉雙方信息溝通不暢等問題,以及地區當前土地流轉工作的開展現狀,搭建專門的信息平臺,在此平臺上集中記載農民想流轉的土地信息內容,并將各類信息進行推送,保證土地流轉的雙方均可掌握對稱的信息內容,并結合市場供需情況合理制定流轉價格,切實保障農民的權益。
3.5推動農業產業結構調整
解決“三農”問題的根本目標在于幫助農民增產增收,切實解決好當前大量土地閑置的問題,為各項農業政策的落地做好準備工作,推動農業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提高我國農業經濟水平。目前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是我國土地流轉最主要的模式,在實施過程中取得了良好成效。一是使得家庭農場得到大力發展。家庭農場建立中,土地是不可或缺的資源,但是農場主所擁有的土地資源有限,農場規模無法擴大,并對經濟收入造成影響。但是通過土地流轉,農場主就可以從農民手中獲得大量的土地資源。二是農產品及農副產品經營水平明顯提高。在土地資源擴大后,有利于農作物的大規模種植,而通過先進農業科技的應用,對農作物進行科學的管理,能有效提高農作物產量。三是通過土地流轉可以建設具有生態性的特色農家樂,賦予農業娛樂和休閑的功能,使得農業產業結構不斷優化調整,從而推動整個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
結論
農業經濟的不斷發展與農村土地流轉有著必然聯系,通過加強農村土地流轉工作水平,利于保證農業經濟發展效率。因此,作為相關工作人員,在有效的開展農村土地流轉工作過程,要以農業經濟的穩定發展為前提,希望通過以上闡述,能全面提高農村土地流轉研究能力。
參考文獻:
[1]劉蓉.土地流轉對農業經濟的影響研究[J].山西農經,2020(13):21,23.
[2]王傳倫.農村土地流轉對農業經濟的影響與思考[J].環渤海經濟瞭望,2020(5):94.
[3]劉麗娟.農村土地流轉對農業經濟發展的影響[J].農家參謀,2020(10):25.
[4]朱瑞雪.土地流轉對農業經濟的影響研究[J].農業開發與裝備,2020(4):49,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