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記者 史 詩

8月31日,世界5G大會“全球5G科技合作論壇”在京舉行。來自國內外各領域的有識之士圍繞“從5G看全球科技合作的未來之路”這一主題,從多元化視角出發,共同探討如何從當前科技發展的困境中破局,尋求全球科技合作的契機,通過促進全球合作推動科技創新與全球經濟增長。
世界工程組織聯合會主席、俄羅斯宇航科學院外籍院士龔克開門見山地表示,第五代移動通信是一個全球合作的成果,但這個成果能不能真正在全球開花結果,讓全世界的人民受益于數字化轉型,是我們今天面臨的挑戰。
科學技術部副部長李萌在致辭中表示,當前以5G通信技術為紐帶,融合人工智能、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快速發展,成為第四次工業革命的關鍵驅動力,促進傳統行業轉型升級,也推動經濟社會發展進入數字化、網絡化和智能化時代。并且在解決氣候變化、能源、公共衛生等領域的問題中發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
李萌表示,在這樣的背景下,全球范圍內正在掀起5G增強技術研發和產業布局的新熱潮。在中國,5G作為新基建之首,在網絡建設大規模推進的同時,也越來越多地用于交通、物流、能源、醫療等領域的數字化轉型場景。我們正在重點探索5G垂直行業應用的二次開發技術體系,開展5G增強技術標準、設備研發、試驗攻關,來提升5G垂直行業應用的適應能力,解決5G頻率擴展,覆蓋增強的發展繼續問題。
他認為,5G將點燃數字經濟的火焰,讓互聯網、工業互聯網、人工智能更好地發展,這一發展將會增益于所有人。5G還將使現有的網絡容量增加10倍以上,并且推動全球企業數字化轉型,高速、低延遲的網絡將成為數字經濟的基調。我們必須共同努力,確保5G增長能夠造福兩國和兩國人民,同時也造福世界。
李萌強調,5G時代高度連接,各國高度依存,開放合作是大勢,不可阻擋。我們始終堅信科技開放合作是大趨勢,這是不以人們的意志為轉移的。中國將始終重視在全球視野下開展科技創新,積極推進全球創新網絡的建設。
聯合國經社部數字政府司司長朱巨望表示,到2035年,5G將在全球創造123000億美元的經濟產出,5G技術將支持智慧家庭、建筑、智慧城市、云中工作和娛樂、遠程醫療服務、環境監測、虛擬和增強現實,以及工業自動化等應用。
朱巨望表示,發展5G有利于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從移動互聯網拓展到工業互聯網、車聯網、物聯網等更多領域,支撐更大范圍、更深層次的數字化轉型,這將推動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建造具備抵御災害能力的基礎設施,促進具有包容性的可持續工業化。許多專家指出,5G發展本身就具備了分工化、協同化的特征,深化合作、擴大開放是發展的必由之路,“我們希望中國企業積極參與全球5G網絡建設和應用推廣,與各國包括發展中國家,共同分享5G發展成果。”朱巨望說。
全國人大常委、全國人大社會建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行政管理學會會長、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院長江小涓表示,5G是一個開源的時代,開源就是主流。
江小涓表示,5G時代真正可以做到科學研究的全球化、創新開發的全球化、設計服務的全球化、科研培訓體系的全球化,這些在5G時代之前都只是局部的問題,現在則是一個全鏈條、全面科技合作的時代。
江小涓認為,在開源技術和開放科學的基礎之上,全球科技合作成為重要的全球創新體系。以前講制造全球化、經濟全球化,現在可以講科技全球化的時代正在到來。
Palo Alto Networks全球副總裁兼首席安全官John Davis(約翰·戴維斯)從勒索軟件入手談及全球化的網絡安全問題,他表示,勒索軟件的威脅是全球性的,需要全球合作應對。尤其是在5G時代,全球互聯網安全變得更加重要,任何一個負責任的國家都應該參與其中。
Integrated Insights董事長、Velodyne LIDAR 公司董事會成員、清華大學教授Christopher Thomas(唐睿思)表示“全球化是半導體行業唯一的出路”,沒有哪個國家、地區或單一國家,能夠在半導體方面自給自足,不同國家、不同地區都有各自的優勢,有各自的價值鏈,沒有哪個國家能夠端對端地建立一個自我封閉全閉環的半導體體系。
新加坡亞洲區塊鏈產業研究院院長Jet Chen(陳柏琿)表示,疫情之后的世界更需要科技發展和科技合作。科技發展一直是推動世界經濟融合發展的重要動能之一,每一次重大的科技發展都令全球經濟向前一大步,同時,也使全球的科技更加一體化。
華為公司高級副總裁、數字轉型首席戰略官車海平表示,行業的數字化轉型不只是單個企業自己做數字化轉型,而是要在可共享、能復用、可積累、能積累的行業基礎設施體系上做轉型。
車海平表示,我們要做全球化的協同,共同促進全球數字共同體進一步進行產業協同合作,促進共同的繁榮發展。
高通公司(Qualcomm)技術許可業務及全球事務總裁Alex Rogers(亞歷克斯·羅杰士)表示:5G商用以來的發展勢頭已經超出了我們全部的預期,全球7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170多家運營商已經推出5G服務,還有超過260家運營商正在投資部署5G。網絡部署速度與5G終端出貨量的強勁增長相呼應,高通預計全球智能手機出貨量將接近5億部,在2022年,這個數字有望達到7.5億以上,僅僅一年以后,2023年,全球5G連接數預計將超過10億,比4G實現這一數字要快兩年。
Alex Rogers表示,根據分析師的預測,2035年5G將創造超過13萬億美元的全球經濟產出,并創造超過2000萬個工作崗位,其中包括中國的數百萬個工作崗位,全球標準化技術賦能了5G的快速增長,并助力移動技術取得了廣泛的成功。
他強調,如果不同區域的標準不一,移動技術無法達到迄今所影響的規模和范圍,相互競爭的標準將導致相互操作的問題,提高運營商消費者的設備成本,并使全球市場拓展變得更為復雜。5G的發展證明跨區域、面向整個生態系統的公司繼續專注于全球標準是無比正確的選擇。
圓桌論壇環節,不同領域專家學者圍繞“當前:科技發展格局的非常態-直擊全球科技合作面臨的屏障與痛點”以及“未來:戰略轉圜的新探索-尋找全球科技合作共贏的對策解藥”展開探討,大家不約而同談到,面向全球化2.0時代,溝通和合作是必由之路。
國家創新與發展戰略研究會副會長、中國信息經濟學會副理事長呂本富表示,經濟增長、氣候變化、疫情挑戰以及技術網絡這四個基本的變量,決定了必須要進行全球合作。
國家發改委價格成本調查中心主任黃漢權表示,現階段的全球化,要做大蛋糕,做強增量,讓大家都能共享;同時要分好蛋糕,平衡全球化各個國家之間的利益,讓不同群體之間的分配更加公平。
復旦大學國際問題研究院副院長、俄羅斯中亞研究中心主任馮玉軍表示,面對充滿不確定性的國際關系,要堅持營造合作的氛圍、搭建合作的平臺、制定合作的規則。
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正局級研究員房漢廷表示,世界是平的也是尖的,需要溝通和平衡來解決平和尖的問題。沒有“尖”就沒有高點,我們不可能有更多創造;沒有“平”大家就不跟進,世界就會兩極分化,所以要有溝通和補償,來形成一個平衡機制。
廈門大學臺灣研究院戰略與安全研究中心主任鄭劍表示,互聯網應該是一種推進全球化的正面力量。全世界要共同用好這張網,推動人類社會更加文明,合作更加順暢、更加高效。
華為全球網絡安全與隱私保護辦公室高級專家戴利彬表示,無處不在的網絡威脅和攻擊、需要共同治理的網絡空間等都說明,合作對于網絡安全是必須的。
PingCAP公司副總裁劉松表示,我們走向的是一個數字融合的世界,這個世界有兩個非常關鍵的支柱,一個是全球性的開源開放的技術體系,另一個是互聯互通的數字基礎設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