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一座三面環海的城市,也是一座嚴重缺淡水的城市。1962年到1963年,香港遭遇了歷史罕見的大旱。水庫的所有存水只夠350萬人飲用43天。1963年年底,周恩來總理來到廣州,當他得知香港缺水的情況后,迅速作出指示,引東江水供應香港,不惜一切代價幫助香港同胞渡過難關。
東江,雖說離香港最近,但從取水口到深圳水庫,要翻越6座高山,從海拔2米一級級抬高至46米,整個工程相當于建一座大滑梯。這項工程的難度超乎想象,唯有“要高山低頭,讓河水倒流”才能引水成功……這是只有中國人才能創造的奇跡。
1964年2月20日,東深供水工程正式動工興建,工期只有一年。首期工程確定了建設6個攔河梯級、8個抽水站、2個調節水庫和16千米的人工渠道,全長83千米。當時,東莞的交通設施差到連卡車都開不進來,看到施工作業基本靠人力完成,許多人不相信能夠一年內完工,英國水利專家甚至撂下狠話:工程完工至少要3年!然而,當時香港的旱情,別說等3年,連一年都等不了。
為了盡快完成施工,中央和廣東省幾乎動員了可以動員的一切力量,高峰時期甚至有近2萬人現場作業。選調全國優秀的技術人員,全國15個城市50多家工廠,調整生產計劃趕制各種機電設備,鐵道部優先運送“東深”的物資,上萬名建設者不管是干部、技術員還是工人,所有人都住工棚、睡草席,吃住在工地。盡管生活環境艱苦,但每個人都干勁沖天。
當時的施工條件,更是差到我們無法想象。缺少大型機械設備,工人們就手挖肩扛,甚至連土石方、混凝土的攪拌、澆筑都是靠徒手來完成。為了查看80多千米的工地,施工現場僅有的交通工具,竟然是4輛“鳳凰”牌自行車。
為了加快工期,施工現場邊畫圖邊設計邊施工,技術人員畫好一張,就往工地送一張。當時,在上萬名工程建設者中,還有一個特殊的群體,他們是84名廣東工學院農田水利和土木工程系大四學生。在那個專業人員奇缺的年代,這些大學生們選擇延遲一年畢業,他們打起背包、住進工棚,義無反顧用自己的汗水、淚水乃至鮮血和生命,把青春歲月最重要的那篇論文,寫在了東深供水的偉大工程之上。
1965年2月25日,東深供水工程這條供港“生命線”終于建成,奔騰不息的東江水從這一天起承擔起新的歷史使命——供水香港。
有了東江水的滋養,香港初步擺脫了缺水之苦,經濟一飛沖天,成為亞洲“四小龍”之一。隨著香港的人口不斷增加,東深供水工程供水能力已不能滿足香港的發展。1974年、1987年、1990年,東深供水工程分別進行了三次擴建。有人計算過,如果將工程所用的土石方筑一道寬2米、高5米的堤壩,足以從深圳一直延伸到北京。
三次擴建完成后,新的挑戰又浮出水面。為了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徹底改善東江水質。2000年8月28日,東深供水工程四期改造開工,興建工程目的只有一個:把清水和污水徹底分離,將供水系統由原來的天然河道輸水改為封閉的專用管道輸水。這是當時世界最大的專用輸水工程。為了讓香港同胞早一天用上更清潔更健康的東江水,7000多名建設者迎難而上、攻堅克難,從太園泵站開始,遇山建隧、平地搭渠,先后克服了“頭頂水庫”“腳踩淤泥”“腰穿公路”等一系列復雜難題,短短3年時間內重新修建了一條現代化的供水通道,一舉創造了4項“世界之最”,確保了改造工程2.2萬多個單元工程百分之百合格。2003年6月28日,歷時近3年的東深供水工程四期改造完成,東深人終于以又一項堪稱世界一流的輸水工程,把更晶瑩的“生命之源”送到了香港,送到了千家萬戶。
為了保護工程沿線的水質,廣東省更是作出了難以想象的努力和犧牲。為保護水質不被污染,廣東先后出臺了13個法規及文件,深圳市還成立東深公安分局,專門負責守護這條生命線工程,從源頭到沿線全面保護。沿線的東莞、深圳地區不計經濟損失,放棄了很多建設項目。
現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正在加速推進,東江的供水還是會不足,它的利用率已經達到國際警戒線頂峰。在此背景下,珠三角水資源配置工程開啟建設。2019年,珠江三角洲水資源配置工程納入《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工程建成后,將為粵港澳大灣區的建設發展提供重要的水安全支撐。
歷盡半個多世紀的風雨,東江之水累計為香港供水超過260億立方米,相當于1800多個杭州西湖的水量。這是一江“生命水”“政治水”“經濟水”,滋養著三城同根同源的嶺南人,也凝聚著中央政府和祖國人民對香港同胞的關懷和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