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林安
(新疆理工學院 新疆阿克蘇 843000)
我國對大數據技術的應用范圍不斷擴大,大數據技術依托數據處理速度快、準確度高和專業性強等特征促進圖書館服務模式不斷更新,提高了讀者與圖書館之間的關聯性,實現數據信息的廣泛共享,有助于滿足讀者的個性化需要,有效應對圖書管理與服務工作中存在的各種挑戰。
時代的車輪滾滾向前,以圖書館為信息載體的數據獲取方式發生了巨大轉變:由傳統的紙質文獻資料記載轉變為了如今以互聯網為載體的信息獲取方式。這就決定了圖書館的信息服務方式必定會產生重大轉變[1]。現代圖書館已經從單一性、局限性的傳統信息傳遞過渡到了高層次、全方位、立體化的知識共享方式,通過互聯、大數據、移動共享等高新技術使知識信息在全體讀者之間暢行。與此同時,圖書館之間日趨頻繁的合作,使得線上的知識信息數據得以共享,信息資源得以有效整合,以此為基礎的信息服務方式也在進一步發展完善。
在既有人員基礎上,能夠積極地引入人才,實現圖書館管理梯隊的科學發展,避免管理上的斷鏈。給予人才良好待遇以及福利,提升其對圖書館的歸屬感,使得其愿意投身讀者服務創新當中。可以構建崗位勝任力指標、從業者能力評價等,來確保人崗對接,提升崗位服務質量。結合考核結果對接獎懲,調動工作人員積極性。
在知識經濟快速發展的當下,網絡管理的方式日漸取代傳統的圖書管理,圖書館管理模式必然向著智能化、精細化、標準化的方向發展。圖書館管理過程中需要對大量紙質書籍進行管理,同時還要開發大量的電子圖書資源[2]。采用大數據管理的方式有助于對圖書館服務過程進行全面記錄,同時通過互聯網平臺建立電子圖書資源供給平臺,并且根據讀者的需要進行電子圖書信息的推送,這樣不僅有利于防止紙質圖書資源的損壞,而且提高了圖書館的智能化服務水平。將所有的借閱信息記錄和保存下來,可以多維度描述圖書館的服務情況,建立了知識服務的新引擎,優化圖書館的管理方式,促進圖書館向著個性化的方向發展提供數據支持。例如,圖書管理工作可以根據用戶的特征進行個性化信息推送,根據讀者的借閱動態及時提供各種服務信息,圍繞讀者的需求提供檢索服務,從而滿足讀者需要,提高圖書服務質量。
隨著國民教育水平的提高,加之豐富的圖書與信息資源,圖書館逐漸成為集學習工作和休閑為一體綜合性公共場所,成為信息化時代的寵兒[3]。即便如此,數據管理仍舊是圖書館亟待解決的問題,由于圖書館的資料與數據過多,給用戶帶來了查找方面的困難,用戶也無法對圖書館的豐富館藏有全面的了解。同時,圖書館數據管理的維度也有著一些差異。大數據技術的發展為解決以上問題提供了新思路,將大數據技術應用到圖書管理和服務中去,并讓圖書館管理者利用數據、挖掘技術,實現圖書館的個性化管理,從而以新的圖書館管理和服務模式服務用戶,達到圖書館高效的數據管理和用戶高效檢索的雙重目的。具體來講,圖書館管理的海量數據可以通過云計算技術和計算機軟件處理技術進行連續處理,以此讓用戶對館內的圖書和信息資源數據有全面的了解,迅速檢索到自身所需的數據,從而使圖書館管理更加完善,服務質量與效率更高,用戶體驗更好。
圖書館利用大數據技術的目的則是為用戶提供個性化的閱讀服務,因此在防范私人數據泄露時,也應當注重對個性化服務的隱私保護[4]。而在大數據和數字信息環境下,圖書館的個性化服務多是指利用互聯網及固定客戶端或移動終端等獲取圖書資源,并根據用戶的信息使用習慣、圖書借閱偏好、背景和要求等,為讀者提供集成化、一站式的信息服務。其是在充分了解讀者的基礎上而開展的,所以,為保障讀者用戶的個人隱私數據不受侵犯,應當在獲取數據信息的過程中,注重保護讀者閱讀習慣和知識需求等方面的隱私,降低對個人隱私信息的關注度。同時,圖書館在實現個性化信息服務的過程中,應禁止無限度地挖掘讀者私人數據,保障讀者用戶正常享有使用權、知情權、選擇權和支配權等權利,在此基礎上,圖書館大數據管理人員要履行其義務,形成良好的職業道德修養,并能夠積極引導讀者關注個人隱私的保護,以此增強防范意識。
科技和社會日新月異的變化無時無刻不在推動著時代前進的腳步,圖書館的定位和服務方式也發生了巨大的改變。當今大數據背景下的信息基礎、讀者需求等較傳統模式均有不同,面對這些變化,只有借助于移動互聯等科學技術的智能化發展,才能滿足讀者獲取信息更加方便快捷的要求[5]。同時,通過圖書館與其他社會組織、圖書館與讀者之間的公共關系活動,不斷改善服務、解決矛盾,才能達到雙向合作共同進步的雙贏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