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緒麗
(遼寧省青少年發展服務中心 遼寧沈陽 110009)
后疫情時代,青年就業創業工作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困境,尤其是在新冠疫情的背景下,青年群體就業創業工作面對諸多挑戰。很多企業為了應對新冠疫情所帶來的經濟下行現象,采取裁減人員的方式保證企業的可持續發展,增加青年群體的就業壓力,同時難以為青年創業創造良好的社會環境。隨著各大高校畢業生數量的增加,在新冠疫情防控期間,大部分高校畢業生面臨“畢業即失業”的現象,大大增加了青年群體的就業壓力[1]。只有切實了解后疫情時代中青年群體就業創業現狀,從多個層面出發,構建全方位的青年就業創業體系,改善青年群體就業創業現狀,充分發揮青年群體潛能,為我國經濟全面復蘇提供力量。
后疫情時代青年就業創業狀況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即疫情對青年就業創業的影響和青年就業創業現狀,無論是哪方面因素,青年就業創業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困境,加劇了青年群體就業創業形勢的嚴峻程度。
1.疫情對青年就業的影響
在疫情防控期間,全國大量企業以裁減人員方式維持企業的經營發展,青年群體的就業機會減少,無法滿足青年群體的就業缺口,使得青年群體就業形勢愈加嚴峻。青年群體就業難問題很難在短時間內得以解決,成為青年群體就業創業過程中需重點關注問題。在后疫情時代中,各個企業為了實現企業的可持續發展,提高用人條件,強化“優勝劣汰”原則,使得青年群體就業率降低,創業成為青年群體的主流方向,但青年群體創業需要創業資金、創業方案等,因疫情國家經濟下滑,無法為青年群體營造良好的創業環境[2]。另外,疫情使得社會需求發生巨大變化,傳統行業人才需求數量降低,高科技企業縮減高端人才招聘率,新興行業網絡直播平臺異軍突起,對于人才需求較大,成為青少年群體主要就業方向。但該新興行業并不適用于大部分青年群體,僅能解決極小部分青年群體就業創業問題。
2.疫情對青年創業的影響
青年群體對于國家創業政策了解甚少,同時我國創新創業服務機制較為滯后,無法滿足青年群體創業需求。青年群體對于創業服務機構提出新的挑戰,即疫情防控期間雙方信息不對稱問題較為嚴峻,同時青年群體對于創業需求越來越旺盛,政府部門并未建立一套創業配套服務體系,難以有效發揮創業服務職能,大大降低政府創業服務工作成效。青年群體創業需要大量的創業資金,而疫情使得融資機構出現資金運轉困難現象,增加了青年群體創業資金獲取難度;另外,創業資金申請、審批手續較為繁雜,使得大部分的青年群體創業資金獲取積極性降低,成為制約青年創業的主要問題[3]。
后疫情時代,社會經濟進入全面復蘇時期,但青年群體就業創業仍然不容樂觀,青年群體就業創業難度持續增加,主要分為疫情反復發展帶來的短期影響和長期影響;疫情防控期間待業畢業生累計,留學生回國等。疫情短期影響主要是由企業人員裁減所產生,疫情長期影響主要是疫情反復,以降低人員流動、聚集等舉措實現疫情防控,使得人才流動率降低,對出口貿易企業、制造業加工企業產生負面結構性影響,出現結構性失業現象,影響青年群體的創業就業。在后疫情時代中,疫情對青年群體創業就業帶來的短期影響得到緩解,但長期的結構性失業現象并未得到緩解。疫情出現較為突然,并未給予廣大企業多余的時間,進而使得企業正常經營活動受阻[4]。疫情防控期間待業畢業生累積,留學生回國等,國內崗位競爭進入白熱化階段,其中2020年待業畢業生、2021年即將畢業大學生高達909萬人,畢業生競爭愈加激烈,就業壓力也持續增加,畢業生初次就業率有所降低。而且,畢業生就業理念發生轉變,“高期望,慢就業”現象加劇,影響著畢業生就業創業發展。另外受到疫情影響嚴重的青年群體包含下崗再就業群體、農民工群體,其中下崗再就業群體缺乏一技之長,在就業潮中無法占據優勢,只能采取靈活就業的方式,其對中小企業的依賴性較高,一旦中小企業出現裁員、資金周轉困難等現象,下崗再就業群體可能面臨著再次失業,直接影響較大;而農民工因疫情因素無法快速返崗,嚴重影響其就業創業。
后疫情時代,政府部門應充分認知青年群體就業難問題,立足于青年群體迫切需求優化就業政策,實現青年群體就業難問題的改善,提高青年群體就業率,為后疫情時代社會經濟的全面復蘇貢獻力量。現階段政府部門頒布一系列就業政策,充分發揮自身調控能力,緩解青年群體就業難現狀,尤其是針對中小企業,可采取降低企業社會保險成本、降低企業稅費負擔以及減免貸款利息等多項政策節約中小企業經營成本,實現中小企業的可持續發展,為青年群體提供良好的就業環境,并穩定青年群體的就業狀態[5]。政府可加大對勞動密集型企業的幫扶力度,降低企業用人成本,避免裁員現象的發生。另外,鼓勵企業采取不裁員調整薪酬結構的方式穩定企業與員工之間的關系,不僅達到穩定員工的目的,同時也為企業的長遠發展奠定基礎。
就業困難群體主要集中在高校畢業生、農民工、下崗再就業群體等,針對不同性質就業困難群體,可為其提供就業服務體系,旨在改善青年群體就業難問題。針對高校畢業生,可拓寬畢業生就業渠道,轉變畢業生“高期望,慢就業”理念,使得高校畢業生快速就業,例如可以采用高校畢業生應征入伍、公開招聘、增設就業崗位,吸引更多的高校畢業生就業;高校加強網上招聘平臺的營造力度,為即將畢業的高校畢業生提供網上招聘服務,確保招聘方和應聘方信息的真實有效,減少線下招聘的環節[6]。針對下崗再就業群體,可對其提供就業援助,主要包含職業指導、就業信息、就業幫扶等內容,提供多元化的就業渠道,吸引下崗再就業青年群體參與,解決其就業問題;同時也可加強對下崗再就業群體的培訓力度,提高其工作技能水平,實現其就業能力的提升;針對農民工,應鼓勵其貫徹“三就”理念,即就地就近就業理念,實現青年農民工于家門口就業,降低人口流動性以及農村青年勞動力轉移率;另外青年農民工有自己的想法、創業理想,政府部門可以為此類青年群體提供創業培訓服務,提高此類青年群體創業成功率,為青年農民工就業提供就業機會,緩解農村勞動力轉移率。政府部門應構建就業服務體系,針對不同類型就業群體制定就業服務內容,推進青年群體就業,有效解決就業難問題。
在后疫情時代,不僅重視中小企業成本的降低,還要鼓勵中小企業創新發展,為青年群體提供更多的就業崗位。中小企業應正確認知疫情危機,結合社會經濟發展趨勢與自身的實際情況,制定發展戰略。在社會經濟下行、疫情反復發展的雙重影響下,企業重視自身的改革工作,不斷優化企業內部組織結構,提升企業管理效率的同時,實現企業可持續發展;企業需要結合后疫情時代的市場需求,學習先進的技術,精準定位崗位職責,為企業招聘專業的人才,以此緩解畢業生、失業再就業群體的就業壓力,也可提升中小企業的核心競爭力[7]。中小企業轉變用人理念,樹立科學的人才觀,在企業內部建立公平合理的競爭機制與績效考核機制,激發員工工作動力與上進心,同時也有助于穩定企業與員工的勞動關系,改善青年群體現有的就業現狀。中小企業還需要拓展招聘渠道,不僅僅局限于線下招聘渠道,同時也需要開創線上招聘渠道旨在為企業招攬更加專業的人才。
面對疫情帶來的危機,“雙創”政策推進難度增加,無法發揮“雙創”政策的作用。在后疫情時代中,為了改善青年群體創業現象,政府部門應依據地區實際情況、青年群體創業需求,不斷優化“雙創”政策,解決“雙創”政策貫徹中出現的問題,提高“雙創”政策系統性,有助于“雙創”政策的有效落實。由于新冠疫情的特殊性,其對創業服務工作產生的沖擊力較大,影響創業工作成效的提升。政府部門可以增設應急反應部門,及時處理突發危機帶來的不利影響,快速穩定青年群體創業環境,為廣大青年群體提供就業創業機會;而且,應急反應部門的設立,也可幫助中小企業提升自身的風險應對能力,降低突發危機帶來的負面影響,切實實現中小企業的健康發展[8]。
疫情加劇社會經濟下滑,影響正常的經營秩序,大部分中小企業出現資金困難,企業難以正常運行。在后疫情時代,為了激活中小企業活力,政府部門可制定多項政策保障青年群體創業,主要包含穩崗補貼政策、貸款稅收政策、創業基金及風險投資政策等。通過穩崗補貼政策可實現青年群體穩定就業,企業獲取政府資金支持,大大降低企業裁員現象的發生,并起到促進作用,即有助于青年群體發揮創新創業能力。通過貸款稅收政策提高青年創業貸款額度、延長貸款年限,給予青年群體更多的創業支持;另外減免青年創業者行政性費用,降低青年創業者初期注冊成本,給予青年創業者發揮自身創業能力的空間;延長青年創業者創業貸款還款年限,有助于減輕青年創業者創業焦慮情緒,增強青年創業者的自信心,進而提高青年創業者創業成功率。通過創業基金及風險投資政策,青年創業者可以獲取充足的創業資金,而且風險投資制度的健全,使得民間資本幫助青年創業者承擔創業風險,另外,還要加強創業企業的準入審核力度,確保創業項目的可行性,最大限度降低創業項目的風險性[9]。
應切合時代背景,培養青年群體“數字經濟”的適應能力,以“產學研”一體化構建創業教育布局,進而延伸青年群體創業教育價值鏈,實現青年群體創業能力的提高;同時應強化競賽團隊的創業培訓工作,制定相應的獎勵機制,激發青年群體創業欲望,進而尋找有創業價值的項目進行培訓扶持,推進創業進步;鼓勵青年群體學習新技術技能,提升創業項目的科技水平,旨在達到“科技強國”的目標。另外,政府和高校應充分聯合,構建創業培訓平臺,為青年群體構建良好的創業教育陣地,有助于豐富青年群體創業知識,提升青年群體的創業能力。政府部門可以為青年群體建立心理咨詢機制,心理師采用心理疏導、積極暗示等心理學方法為青年群體開展心理咨詢活動,增強青年群體面對挫折的樂觀心態以及創業風險應對能力[10]。